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高超的思维艺术也不可忽视。其中辩证理性“全”思维,对现代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的影响、对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全”思维;不战而屈人之兵;任势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圣典,内容博大精深,境界宏阔,思想深邃,是中国传统兵法思想和政治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不论在思考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后果影响上,还是在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贯穿着辩证理性“全”思维。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家战略“全胜”思维
  《孙子兵法》反对使用战争手段达到目的,主张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实现政治目标,战争是最后和不得已的选择,体现了孙武对战争的“全”战略系统思想。
  1.“先為不可胜”的“胜可知”全局判断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未经深入考虑就随意决断,要慎重考察定夺。面对战争要“先为不可胜”,保存自己不被对手打败是第一关键,《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把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作为全部考虑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修道而保法”,在内修明政治,保持法度,提高自身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
  在“先为不可胜”的前提下,《孙子兵法》提出了震撼性的“胜可知”论断,《军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素质等多个方面可以预先判断是否能取胜。之后,“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高度重视战争,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全”局判断,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分析能否取胜,使战争变得可以先知,是一种整体“全”思维。
  2.“不战而胜”的超越战斗“全”谋略运用
  战争不论对哪一方,都会造成破坏,《孙子兵法》把直接对抗的战争列为下策,是不得已的做法,而追求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采用非战斗的方法不战而取胜。《谋攻篇》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2]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以尽量不流血的斗争方式,迫使敌方屈从我方的意志,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通过谋略战胜敌人是上上策,其次是通过外交活动获取胜利,《孙子兵法》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直接刀兵相见是中策,攻取敌人城池是下策,是不得已的做法。“不战而胜”是一种避免用战争手段,以保“全”自己和对方的思维统领下,追求自己政治目的达成,在战略上取得胜利的做法,是超越战斗的“全”谋略运用。
  3.“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胜”博弈
  “全胜”思维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思想,孙子从“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全伍为上”几个层次诠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维。《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并非无根据的主观臆测,而是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基础上的战略实施,是基于对现实的科学分析,通过谋形造势,借“形”与“势”,共同夯实自身力量基础,培育强大的实力,形成“全胜”的威慑力量,再运用“伐谋”、“伐交”与“威加于敌”等手段,实现战略上取得“全胜”。
  《孙子兵法》中最能体现孙子“全胜”核心思想的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兵不顿”讲的是“全己”,即保存自己;“利可全”讲的是“胜敌”,即战胜敌人;既能“全己”,又能“胜敌”,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孙子兵法》的“全胜”思维实现了代价最小,反抗最少,灾难最微,获益最大的最佳博弈结果,这个“全胜”目标贯穿了整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既深刻反映了《孙子兵法》斗争手法的高超,也表现出爱惜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胜”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影响十分深远,历代高明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在“全胜”思想指导下,尽量避免发动战争,减轻战争破坏以及带来的灾难,对中华文明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二、“上下同欲”的战争影响正反“全”方位思维
  《孙子兵法》明确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民的生死,需要慎重而周密地分析、研究、判断,既要看到战争获胜的正面作用,也要对战争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有充分的评估,对战争作正反“全”方位思考、研判。
  1.高度慎战的“全”要素战争分析
  《孙子兵法》开篇讲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一开始便确立了对待战争问题的审慎态度,把战争看成是关系一个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仔细分析,只有深刻认识战争破坏力,才能慎重对待战争,做出正确决策。
  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社会财富破坏,是人类的灾难,《孙子兵法》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不论我方还是敌方,战争会造成人员死伤,甚至国家灭亡,都是严重后果。《火攻篇》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所以,不可以轻易发动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即使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也不是好事,《谋攻篇》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战争胜利有代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身也会有死伤,只是相对敌方伤亡少点而已;况且,打败对手也只是一时的事情,即使对手过后不再报复,但对方人民的伤亡损失也是不人道的。   《孙子兵法》主张国家间和平相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这种人道的高度慎战思想是“全”方位思维的成果智慧。
  2.民本思想出发的“全”方位考究战争
  《孙子兵法》之所以慎重对待战争,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最根本一点就是能够从全体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战争引发国家生死存亡可能对人民的影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作战篇》说:“凡用兵之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战争对国家经济影响出发,指出战争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并且造成人民生活贫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从人民角度考虑,要尽量避免战争。
  《孙子兵法》认为,即使不得已需要战争,也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战,因为长期战争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作战篇》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力争把战争破坏和痛苦降至最低[3]。
  《孙子兵法》的民本思想立场是从国家全局和人民角度考虑分析,而不是单从统治阶层角度看待战争。
  3.正反“全”方位考察战争的影响
  《孙子兵法》主张全方位考察战争的影响,对用兵之利与用兵之害都要充分考辨。《作战篇》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深深懂得战争的危害,才能明白战争的作用所在。
  《孙子兵法》考察了战争对交战双方的影响。古代战争包括很多对外掠夺的做法,被掠夺一方遭到残酷破坏,而掠夺一方可以获得好处,《孙子兵法》反对这种非人道做法。任何形式的战争必然伴随着人员伤亡、流血牺牲,还会带来交战双方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文明的倒退。因此,战争只是解决矛盾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孙子兵法》还特别从自身角度考察,分析战争对国家与人民生活的破坏:“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费,日费千金,内外骚动。”长期战争造成财竭力衰,甚至被其他国家打败:“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正是对战争全方位考察的结果,《孙子兵法》提出了“全胜”目标:一是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非攻”手段使敌方“全国”投降、“全军”屈服,不得已才动用武力去“破人之国”“拔人之城”。二是力争无需战斗的手段使敌方完整屈服,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政治目的。《孙子兵法》高度赞赏懂得运用“全胜”策略的将帅,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孙子兵法》从人民角度出发,主张不轻易发动战争,要从战争的破坏力正反考察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思维。
  三、“知己知彼”的战争力量“全”态势判断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必须遵循基本战争运行准则,对敌我双方全部力量做深入了解,判断形势,充分利用自身各种有利因素,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发展态势。《孙子兵法》对战争力量做“全”態势判断,提出了“胜可知”。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全”面战争力量分析
  《孙子兵法》提出“胜可知”,对探求战争取胜条件作出科学辩证的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己”就是从自身基本情况出发,全面知晓自身各方面作战条件,充分把握决胜战争各种自身有利因素,分析与判断战争能否取胜。“知己”要求从宏观上进行五个方面的判断:“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一是做战争的正义性判断,即战争是否符合道义,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期待,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心向背等诸多社会因素综合判断。二是作战时的天时条件判断,即战争展开时的昼夜、寒暑、气候风向等一系列时间气候条件,以及这种条件下对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的影响。三是做战争地理条件判断,即作战地点远近,地势险峻或平坦,地形宽广或狭窄等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分析和运用。四是对指挥作战将帅的判断,将帅是否具备才智、威信、爱兵、勇敢、严明这五个基本要素。五是军队素质判断,即军队是否法制严明、指挥统一、号令通达等。
  战争胜利的关键是“知己知彼”,除了必须对自身全部情况做全面分析判断,做到真正“知己”,还必须“知彼”,《孙子兵法》进一步讲道:“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强调“知己”并“知彼”才是“全胜”之道。
  2.用“间”先知敌方“全”情
  “知彼”就是战前先知道对手情况,《孙子兵法》反对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就展开战争,指出这是非常不仁义的做法,《用间篇》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受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孙子兵法》主张用“间”先知敌方“全”情,要调动可以利用的手段用“间”,《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使用间谍获知对手的作战部署等军事情报,《孙子兵法》认为用间有五种:“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五间都运用就能全部掌握敌方虚实,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法门。
  3.集中优势“全”力争取易胜
  《孙子兵法》指出“全胜”的秘诀在于“易胜”,就是在有“必胜”对手的条件下发动的战争,所以每战必胜,《军形篇》说:“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成“必胜”条件,除了各种势力的借用把握,还要集中优势力量与分散敌人力量,《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可见,《孙子兵法》对战争力量分析是形势与力量的全部运用。   综合分析这些影响战争的敌我双方因素,就可以事前知道战争能否取胜,《谋攻篇》讲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可见,《孙子兵法》强调对敌我力量的“全”态势把握。
  四、“任势”的战场“全”手段指挥运用
  在战场实战上,《孙子兵法》强调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打击敌人,《军争篇》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把简单直白现象复杂化,迷惑敌人;给敌人好处,让敌人争利而造成失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借用气候、地形等自然力量,使用一切虚实真假扰乱敌人判断,从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兵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是全部手段的运用。
  1.“任势”到“谋势”“造势”的“全” 借力
  “势”是事关全局的发展趋势,是形势、趋势、态势,《孙子兵法》重视“势”的运用,《兵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借气候、地理等自然之势,借虚拟的天命天道之势,借社会氛围、人心气势等各种外部氛围、趋势的强大力量,形成对我方有利的战斗合力。《孙子兵法》除了重视借用已有环境的势力,还注重谋势、造势,形成一切有利于自己战斗成功的态势。
  2.“全”手段运用攻击对手
  《孙子兵法》虽然慎战,但一旦启用战争,就讲究一切手段的运用。地形利用是古代战争最有效的做法,《地形篇》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行军篇》也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把地形看成配合我方打击敌方的力量。
  《孫子兵法》重视人类好利争利的本性,《九变篇》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要利用人性喜好争利和短视的弱点,抓住时机给对方抛出利好进行诱惑,使敌方在争利过程中暴露破绽再给予打击,就像《军争篇》所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是抓住人性弱点在战斗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还重现利用各种威慑力量,扰乱敌方军心,《军争篇》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利用各种条件,造成对敌人的心理压力,形成我方获胜的有力斗争条件。
  《孙子兵法》认为,战场上必须运用虚实、欺诈、真假等手段,借用天时地利,以至天道人心等有形或无形力量,争取战争的胜利,是“全”手段的运用。
  《孙子兵法》反对穷兵黩武,主张通过伐谋、伐交实现政治目标,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维,“上下同欲”的战争影响正反“全”方位思考,“知己知彼”的战争力量“全”态势判断,“任势”“易胜”的战场“全”手段指挥运用,闪耀着以武止戈的理性“全”思维。
  参考文献:
  [1]谢伯华,陈云金.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9).
  [2]孙 武.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陈二林.论《孙子兵法》的民本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13(2).
  [4]张伟明.孙子兵法中的领导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正> 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其发展虽迟于西方一些国家,但基础并不薄弱,它有良好的研究传统,有对语言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还有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即功能理论和其他理论。六十年代后半期以来苏联连续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著作。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理论和实验结果。1966年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会,介绍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在这次讨论会上报告的将近30篇论文反映了苏联心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集中地,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文
1998年,中央提出了确保国民经济增长8%的目标,人们提出了种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开拓农村市场”。因此,“开拓农村市场”成为热点,理论界进行了不少探讨,实际部门也作了不少努力,但成效不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了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努力寻找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从而在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突
摘 要:艺术在给人们感官世界带来冲击的同时,还能通过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平面广告作为一种现代商业化艺术,如何结合素材发挥创意思维,将广告创意更好地发挥表达,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文章对艺术通感在平面广告创意素材、创意思维、创意方法、创意效果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探讨,希望对平面广告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艺术通感;平面广告;表现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文章作者对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进行了探索,提出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要点有四:一是走进学生心灵,引导激励;二是创设和谐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学困生”;四是教师要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发言;师生关系  一、走进学生心灵,引导激励  有些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怕答错受到嘲笑、丢面子,不愿意积极主动举手
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知识和素养的学生,我国的高职教育当下正在进行一次巨大的教学改革,在历经了多次发展浪潮之后,最终成为当今风行欧美,流行世界的实用型教学方法的项
福建德亚集团公司(简称“德亚”)1991年以4万元起家,先投资海南,后回师故乡闽东,再进军省会城市福州,事业一年一个台阶,在短短的几年间发展成为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经营为战略,兼跨服装、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
摘 要:技工院校学生是我国学生群体中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技工院校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当前技工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养成教育的视角下对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养成教育;技工院校;学生管理  一、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生源文化素质的下降,给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