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中旬的扁都口,厚厚的黑土地被耀眼的黄色浸染。
那一片一片的黄,经清风温暖的手掌轻轻一捋,如同翻动的黄色海洋,此起彼伏,整座祁连山也跟着舞起来。那数不尽的小黄花,舒展着细碎的叶片,每一朵都显示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如《诗经》里走出的女子,如期而至,赴约这场隆重的盛典。
远远近近的山坡,是一片浓烈的黄。我仿佛听到她们嘻嘻哈哈拥簇花间,与蜂蝶起舞,与清风牵手,与鸟儿合唱的愉悦笑声。
成片的黄花,仿佛承载着遥远、厚重的历史使命。它们身披隋唐的明月,乘着大宋的暮色,浸透了明代的风雨,迎着清朝的凉风,绽放着多样的历史风色。
环视周围,我的视线却被一座长满荒草的坟茔吸引。千百年来,它背负着沉重的心事,孤零零地伫立于山脚下,与童子坝河相依相惜,静听山音和山风从遥远的天边带来的故乡情丝。
这便是当地人熟知的“娘娘坟”,也叫“公主坟”。
坟头没有墓碑,更没有碑文之类的文字记载,只有荒草、野花相伴。这里没有刻意隆重的悼念活动,只有在逢年过节和祭奠先祖的日子里,当地村民才会按祖辈留下的习俗,主动来娘娘坟烧钱焚纸以示纪念。
这里没有拘泥,没有羞怯与不安,更没有明争暗斗的杀机,但我还是感觉到了这幽深的洞穴中隐藏的那份沉重,那份悲戚。
传说,坟内的主人是隋朝的乐平公主、隋炀帝的亲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天元皇后杨丽华。
1400多年前,隋炀帝为了亲自征服威胁朝廷安危和骚扰边民的吐谷浑势力,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随行之人中多了一位皇室中有着与众不同身份的贵族女眷,她便是前朝皇后、当朝乐平公主——杨丽华。
提起杨丽华,不得不让我们重新翻开北周的历史。
历史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所谓的改朝换代,少不了刀光剑影、杀戳掳掠的干戈和血雨腥风的洗涤。
身为北周杨国公长女,又被立为宣帝的皇后,家族的光环与自身的荣耀让杨丽华为世人皆知。然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摆脱不了诱惑,更无法克服荒淫无度的陋习。宣帝拥有嫔妃佳丽数千,但还是不遵朝规,立了五位皇后,杨丽华只是其中之一。
杨丽华虽然美貌出众,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美貌却显得苍白,贤淑温柔也不过是无奈的长叹和挣扎。在黑暗和荒淫里度日,娇柔的躯体到处都是伤痛,美丽的脸上都是沧桑。
沉湎酒色的宇文赟即位刚一年,就因身体原因禅位给8岁的长子宇文衍,杨丽华荣升为太后。但宫廷权势的争斗,历来残酷无情。杨丽华的父亲杨坚趁机勾结重臣,自立为首辅大臣。皇权旁落,宇文赟在禅位后次年去世,时年22岁的杨丽华变成了寡妇,成为这场斗争中的悲剧人物。当时杨坚将女儿送进皇宫不仅仅是为了荣华富贵,其目的显而易见,大权独揽后,女儿对他来说已失去了利用价值。
苍茫半生,恍如一梦。由北周的太后变成隋朝的乐平公主,杨丽华时年只有25岁,压在她心中的愤怒和悲痛可想而知。杨家一度要丽华改嫁,但她誓死不从,杨家也就暂且放弃了这个打算。
从此,这位前朝太后远离政坛,销声匿迹。她不仅避开了政治,平日生活也深居简出,从不参加皇室的大型家宴、聚会。
身居幽宫的杨丽华被裹挟在宫廷权势争斗和亲人自相残杀的夹缝里。她眺望垂进庭院返青的柳丝,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仰望长安高远的天空,她感到自己的心还在跳动。
公元609年,这位时年49岁的公主,决定陪弟弟炀帝西巡。不管是公主情愿随弟前往,还是杨家逼迫她出走,杨丽华的脚步确实从高墙深宫中迈了出来。
三月,“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家乡桃红柳绿的景色,挽不住杨丽华的失落,皇宫安逸无忧的生活,治愈不了公主受伤的心。曾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千岁娘娘,坐在悠悠晃晃、颠簸的马车里,翻秦岭,过黄河,进高原藏区,过风雪达坂山。这一路的经历、一路的感受,依然摆脱不了种植在她心里的荒芜,依然挣扎不出阻隔在她内心的那种遥远。
北周灭亡了,对杨丽华来说是国破家亡。她感觉自己是被上苍抛弃、流浪在风雨中无归宿的弃儿。此次西巡,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长久沉积在她心里的郁闷和痛苦,通过环境的变化而释然。
我想,也可能杨丽华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西部的点滴历史和风土民情,抑或是她从文字里读到过神奇的西域,这里一定有太多的诱惑吸引着她。她一定知道河西走廊是一片坦荡宽阔的土地,那里有座情怀博大、能容纳万物的祁连山,还有灿烂的太阳和明如玉的月亮,以及坚守岁月和种植希望的人们。
她一定听过,传说中高原的月亮就像昆仑玉雕琢的一个圆球,清晰地显现着西部的山川峡谷、江河溪流、大漠草原、牛羊毡房。
回头看历史,我们无法考证杨丽华此次随行的目的。但当年,人到中年的公主能陪炀帝巡视边陲,体察民情,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一行大概是七月中旬到达民乐县南端的祁连山扁都口。
随行的杨丽华虽然坐在大马车里,被卫队、侍从护拥、伺候着,但因从小身居皇宫,从没经历过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杨丽华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旅途的颠簸、劳累,加之长期压抑在心中的积愤、怨恨和悲戚,使这位曾掌管过后宫大权又经历了两朝变革的千岁娘娘,悲愤地倒在了祁连山的脚下……
上苍落下了怜悯的清泪,天女们撒下了白色的花朵。七月的扁都口,雨夹着雪,雪托着雨,轻轻覆盖在静默的山峰、石崖上,雨点浸透的不只是绿草、山花,还有人们慈悲善良的情怀。
祁连山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山风停下了急促的脚步,鸟儿吟诵着悲悯的挽歌。摇曳在黑土地上的油菜枝干上紧包的花蕾,一夜之间突然怒放。那一坡一坡的黄花,一朵比一朵灿烂,一朵比一朵艳丽,朵朵黄花将自己最真诚的爱献给了这位同百花一样美丽的尊贵客人。
欣赏着大美的风景,感怀着这段苍茫曲折的历史,不禁让人嘘唏感叹。如今的油菜花也许什么都不记得,也许只是沉默不语。尽管从前的悲痛花落纷飞,尽管往事的回忆支离破碎,所有旧梦挥手间烟消云散,所有前事回首时荡然无存。然而,悲戚的传说是抹不去的记忆。
冥冥之中,我总不自觉地遐想,每年七月中旬扁都口的油菜花,开的这么灿烂,这么艳丽,一定有其意义所在。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常常会给人一种无言的震撼……
那一片一片的黄,经清风温暖的手掌轻轻一捋,如同翻动的黄色海洋,此起彼伏,整座祁连山也跟着舞起来。那数不尽的小黄花,舒展着细碎的叶片,每一朵都显示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如《诗经》里走出的女子,如期而至,赴约这场隆重的盛典。
远远近近的山坡,是一片浓烈的黄。我仿佛听到她们嘻嘻哈哈拥簇花间,与蜂蝶起舞,与清风牵手,与鸟儿合唱的愉悦笑声。
成片的黄花,仿佛承载着遥远、厚重的历史使命。它们身披隋唐的明月,乘着大宋的暮色,浸透了明代的风雨,迎着清朝的凉风,绽放着多样的历史风色。
环视周围,我的视线却被一座长满荒草的坟茔吸引。千百年来,它背负着沉重的心事,孤零零地伫立于山脚下,与童子坝河相依相惜,静听山音和山风从遥远的天边带来的故乡情丝。
这便是当地人熟知的“娘娘坟”,也叫“公主坟”。
坟头没有墓碑,更没有碑文之类的文字记载,只有荒草、野花相伴。这里没有刻意隆重的悼念活动,只有在逢年过节和祭奠先祖的日子里,当地村民才会按祖辈留下的习俗,主动来娘娘坟烧钱焚纸以示纪念。
这里没有拘泥,没有羞怯与不安,更没有明争暗斗的杀机,但我还是感觉到了这幽深的洞穴中隐藏的那份沉重,那份悲戚。
传说,坟内的主人是隋朝的乐平公主、隋炀帝的亲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天元皇后杨丽华。
1400多年前,隋炀帝为了亲自征服威胁朝廷安危和骚扰边民的吐谷浑势力,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随行之人中多了一位皇室中有着与众不同身份的贵族女眷,她便是前朝皇后、当朝乐平公主——杨丽华。
提起杨丽华,不得不让我们重新翻开北周的历史。
历史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所谓的改朝换代,少不了刀光剑影、杀戳掳掠的干戈和血雨腥风的洗涤。
身为北周杨国公长女,又被立为宣帝的皇后,家族的光环与自身的荣耀让杨丽华为世人皆知。然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摆脱不了诱惑,更无法克服荒淫无度的陋习。宣帝拥有嫔妃佳丽数千,但还是不遵朝规,立了五位皇后,杨丽华只是其中之一。
杨丽华虽然美貌出众,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美貌却显得苍白,贤淑温柔也不过是无奈的长叹和挣扎。在黑暗和荒淫里度日,娇柔的躯体到处都是伤痛,美丽的脸上都是沧桑。
沉湎酒色的宇文赟即位刚一年,就因身体原因禅位给8岁的长子宇文衍,杨丽华荣升为太后。但宫廷权势的争斗,历来残酷无情。杨丽华的父亲杨坚趁机勾结重臣,自立为首辅大臣。皇权旁落,宇文赟在禅位后次年去世,时年22岁的杨丽华变成了寡妇,成为这场斗争中的悲剧人物。当时杨坚将女儿送进皇宫不仅仅是为了荣华富贵,其目的显而易见,大权独揽后,女儿对他来说已失去了利用价值。
苍茫半生,恍如一梦。由北周的太后变成隋朝的乐平公主,杨丽华时年只有25岁,压在她心中的愤怒和悲痛可想而知。杨家一度要丽华改嫁,但她誓死不从,杨家也就暂且放弃了这个打算。
从此,这位前朝太后远离政坛,销声匿迹。她不仅避开了政治,平日生活也深居简出,从不参加皇室的大型家宴、聚会。
身居幽宫的杨丽华被裹挟在宫廷权势争斗和亲人自相残杀的夹缝里。她眺望垂进庭院返青的柳丝,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仰望长安高远的天空,她感到自己的心还在跳动。
公元609年,这位时年49岁的公主,决定陪弟弟炀帝西巡。不管是公主情愿随弟前往,还是杨家逼迫她出走,杨丽华的脚步确实从高墙深宫中迈了出来。
三月,“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家乡桃红柳绿的景色,挽不住杨丽华的失落,皇宫安逸无忧的生活,治愈不了公主受伤的心。曾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千岁娘娘,坐在悠悠晃晃、颠簸的马车里,翻秦岭,过黄河,进高原藏区,过风雪达坂山。这一路的经历、一路的感受,依然摆脱不了种植在她心里的荒芜,依然挣扎不出阻隔在她内心的那种遥远。
北周灭亡了,对杨丽华来说是国破家亡。她感觉自己是被上苍抛弃、流浪在风雨中无归宿的弃儿。此次西巡,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长久沉积在她心里的郁闷和痛苦,通过环境的变化而释然。
我想,也可能杨丽华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西部的点滴历史和风土民情,抑或是她从文字里读到过神奇的西域,这里一定有太多的诱惑吸引着她。她一定知道河西走廊是一片坦荡宽阔的土地,那里有座情怀博大、能容纳万物的祁连山,还有灿烂的太阳和明如玉的月亮,以及坚守岁月和种植希望的人们。
她一定听过,传说中高原的月亮就像昆仑玉雕琢的一个圆球,清晰地显现着西部的山川峡谷、江河溪流、大漠草原、牛羊毡房。
回头看历史,我们无法考证杨丽华此次随行的目的。但当年,人到中年的公主能陪炀帝巡视边陲,体察民情,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一行大概是七月中旬到达民乐县南端的祁连山扁都口。
随行的杨丽华虽然坐在大马车里,被卫队、侍从护拥、伺候着,但因从小身居皇宫,从没经历过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杨丽华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旅途的颠簸、劳累,加之长期压抑在心中的积愤、怨恨和悲戚,使这位曾掌管过后宫大权又经历了两朝变革的千岁娘娘,悲愤地倒在了祁连山的脚下……
上苍落下了怜悯的清泪,天女们撒下了白色的花朵。七月的扁都口,雨夹着雪,雪托着雨,轻轻覆盖在静默的山峰、石崖上,雨点浸透的不只是绿草、山花,还有人们慈悲善良的情怀。
祁连山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山风停下了急促的脚步,鸟儿吟诵着悲悯的挽歌。摇曳在黑土地上的油菜枝干上紧包的花蕾,一夜之间突然怒放。那一坡一坡的黄花,一朵比一朵灿烂,一朵比一朵艳丽,朵朵黄花将自己最真诚的爱献给了这位同百花一样美丽的尊贵客人。
欣赏着大美的风景,感怀着这段苍茫曲折的历史,不禁让人嘘唏感叹。如今的油菜花也许什么都不记得,也许只是沉默不语。尽管从前的悲痛花落纷飞,尽管往事的回忆支离破碎,所有旧梦挥手间烟消云散,所有前事回首时荡然无存。然而,悲戚的传说是抹不去的记忆。
冥冥之中,我总不自觉地遐想,每年七月中旬扁都口的油菜花,开的这么灿烂,这么艳丽,一定有其意义所在。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常常会给人一种无言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