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原蓄势崛起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中原者得天下,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原地区能否驶入快车道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饱经沧桑的中原地区终于迎来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发展机遇。《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公布,标志着以河南为主体、涉及5省30个地级市和3个县(区)的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新阶段,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增长极。
  据新华社特稿,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今,河南正携手晋冀鲁皖四省的部分地区,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探索“两不三新”发展之路,为中原崛起和建设美丽中原而努力。
  【 事 件 】
  中原经济区规划出炉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明确要求,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其中,“两不”是指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新”指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规划提出,中原经济区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规划还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主要指标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增加到38000元,2020年要增加到60000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要比2010年下降16%,2020年要比2010年下降3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11年相比实现倍增,到2020年分别达到38000元和16000元。
  在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即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构筑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等四条重点开发地带,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发展轴;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
  【 背 景 】
  一份“迟来的爱”
  “河南一直缺乏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支撑经济发展的规划。”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表示,而与此同时,河南周边地区几乎都有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唯独河南一直是“空白”。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后,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欲做中部崛起的“龙头”。但令河南尴尬的是,近年来,全国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先后得到国家批复,仅在中部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就有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
  2008年,河南以“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争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未能如愿,而与其同时竞争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却顺利通过。虽然在后来国家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也涉及河南,但毕竟不是专门针对河南。
  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河南苦苦地探寻“凤凰涅槃”的突破口,争取早日实现华丽转型。
  “河南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寻找突破的路径。”郑州文交所CEO张保盈博士坦陈,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等难题,工业发展亦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
  2011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公布,让河南官民为之鼓舞;一年多后,《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出台,让中原大地彻底沸腾了。的确,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为河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一种正能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将之形容为“穷哥们的联合”。他说,建设这一区域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该地区能不能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关系重大。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表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是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区域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能够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诸如产业“三低”问题,即产业层次低、人均指标(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四难”问题,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事实上,“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使东部、中部、西部主要经济区的功能实现高效衔接,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杨郑生表示。   【 焦 点 】
  区域协调机制待建
  《中原经济区规划》将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提到重要位置。规划指出,鼓励省际交界地区依托交通、物流、产业等优势,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示范区。
  换句话说,中原经济区要想顺利推进,首先要将区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统筹好协调好,形成合力,在产业发展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而不是恶性竞争。据了解,目前中原五省的区域协调机制“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东西”。
  杨郑生指出,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如何与周边区域统一思想、消除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确需要政治智慧。推进中原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的“一体化”,还有涉及5省相关市县之间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等诸多难题。
  “中原经济区内公共秩序的建立、产品质量的监管、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方面的合作都需要发挥政府层面的作用。”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建立跨省的协调机制确有必要。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原经济区建设专家组组长耿明斋建议,应建立起三个层面的协调机制:一是五省省级层面的,比如五省的发改委、主管副省长应该有个一季度一次或者半年一次的联席会;第二是30个省辖市外加3个县的县市长应该有一个联席会;第三是河南省和周围四省对接的机制以及五省相邻地区的对接。比如河南的黄淮四市和皖北城市群之间的协调,豫北和山东相邻城市的协调,安阳与河北、山西相邻地区的协调等等。
  中原经济区是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情况最复杂的经济区,该区域内各地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仍属欠发达地区,同质化竞争多于上下游合作。就是在一个省之内,也存在着区域间缺乏协调的问题。
  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此前一些地区对于加入中原经济区热情较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区域都没有被本省的发展战略真正包含进去,“比如山东的发展重点在胶东,而菏泽、聊城这些地区没有包含进去,河北的战略重点在京津冀,靠南边的这几个市没有被包含进去,山西也是一样,对国家战略的渴望最终促成了大中原经济区的形成。”
  “大家都是穷哥们,在谈合作的时候可能跟长三角、珠三角富裕地区不一样。”吴传清说。他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梯度大,可进行产业转移,由于利益共享,比较好合作,而中原经济区现在谈相互之间分工和梯度合作可能为时过早。现阶段来说,中原经济区城市的联盟应该更多是平行的联盟,而不像长三角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为中心的分工合作。“在这种”群龙无首“的联盟下,协调机制应该更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等公共产品方面发挥实效。”吴传清说。
  中原城市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的是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但大体同质的前提下,不同的区域仍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存在一定的分工合作基础。即便产业同质,也会由于相邻区域之间的竞争而带动某一产业在同一地区的聚集,这种聚集也会带来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培养、市场的聚集等。“很多人觉得竞争是一个相互伤害的过程,其实竞争也是一个膨胀的过程,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做大。”耿明斋说。
  【 启 示 】
  探索“两不三新”
  对建设中原经济区、把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意义,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归纳出六个“有利于”,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两不三新”成为规划的指导思想,“抓住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规划不仅能很好地指导中原经济区科学建设、科学发展,它所探索的路子和建设经验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必将产生重大的示范性意义。
  为何如此划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解释,这经过了科学论证研究,主要的考虑是: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接和临近,同属于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产业相容、发展阶段相近,面临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共同任务,既有共同发展的积极性,也有促进“三化”协调的典型性。
  “河南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这其间的农业现代化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矛盾、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的矛盾等等如何化解,都需要探索。”张保盈坦言,“方向有了,概念有了,今后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方式去做,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蓝图,而不能使蓝图成为‘空中楼阁’。”
  《规划》提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金融处处长郜俊玲告诉记者,河南要发挥后发优势,不能走沿海的发展模式,要有非常规方式,必须创新。“比如要有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河南灾害多,政府应承担这个风险,不能让农民来承担。”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南方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获得发展的空间。然而,如今这些城市意识到小区和楼房并不适合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居住。12月8日,在郑州举行的“中原经济发展第四极与中原经济区发展新机遇”的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建议,我们应该借鉴波兰的做法,专业的农户分散居住,农田与民居错落有致,这不就是美丽中国的现实画卷吗?所以,在搞城镇化建设的时候,不要把专业农户赶到楼上去,一些人需要集中居住,一些人不需要上楼。
  业内专家建议中原经济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可以从人口布局规划、农业规划、农田保护、社区建设等多领域实现创新。农村人口布局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小城市、中心镇、特色村—小型居民点。
  据接近河南决策层的人士透露,目前河南正在探索在省辖市范围内统筹使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希望能够突破现有农村、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只能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的政策限制。
  中原经济区该怎么发展、怎么崛起?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具体来说,工业化我们要向爱尔兰、德国学习,城镇化要向农村和城市有机融合的国家学习,农业走向现代化,要向以色列学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中部崛起。得中原者得天下,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原地区,正驶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这里有不少感慨。不是吗?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特性,  决定了它是一种不寻常的产业。  究竟该采取何种发展途径,  一直是本刊深思的问题  受制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许多地区纷纷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并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特性,决定了它绝对不是一种技术性产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更不是
全书讲述了移动互联网产生原因、背景与现状,并对未来的趋势做出了精准的预测。移动互联网如潮水一般席卷着世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受其极大的
公元2035年,人与机器人和谐相处的时代,地球上每十五个人就拥有一台智能机器人。机器工人、机器助理无处不在,它们渗入家庭生活,担当起保姆、护理的责任,人们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
新的政经周期,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人口政策、城镇化、贸易、金融战略,将会如何调整?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来重启中国改革?在已经来临的新财富时代,个人、企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财富战略?  围绕这些问题,本刊朱敏总编与少壮派经济学家、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博士展开对话。滕泰从国富到民富的改革原则和路径出发,结合其新书《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的核心观点,分析新供给主义如何重启中国改革,以
巨大的变局,让新兴的产业链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烈火般的考验  “新能源”三个字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种力量不断引导着人们对传统能源的审视。太阳能、核电以及页岩气是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词汇,它们不断在概念和政府的规划中更新着人们对新能源涵盖内容的理解。而如今,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辉煌尽失,投资者也不再趋之若鹜;核电在经历了2011年的寂静之后在2012年重新开启,政府部门也愈发小心翼翼地制定着核电的
用3D打印机打印实体就如同打印一封信:在电脑上点击打印按钮,一个数字文件就会被发送到打印机上,喷墨打印机会在纸上沉积一层油墨,形成一个2D的图像、然而在3D打印中,借助计算机辅
在这本书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开创性地探讨了极致生产力、协同共享、产消者、生物圈生活方式等全新的概念,详细地描述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生产和生活模式
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成各方关注焦点  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会由外需到内需、从粗放到集约,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化成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多元经济增长模式,而城镇化的发展正契合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模式。新型城镇化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
中国正在实施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以期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在一系列产业领域里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并从某些特定领域技术前沿的推进中获取商业利益,以此获得更多增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