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会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忽视,然而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予以了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将其蕴含的隐性教育意义充分挖掘出来。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39
引言
小学生正處于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观念。将隐性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等加以指导,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理念,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近年来,道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整合课程资源,呈现互动课堂
课本中具有诸多隐性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创设多元化、互动性及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我们爱整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整洁是什么意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照片,比如班级内环境的照片、房间的照片等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这个房间真干净”“教室后面有一些垃圾”等等。教师继续追问:“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你觉得家里现在整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教师的提问与引导中,学生对“整洁”有所理解,且结合生活环境做出适当变化,学会自主收拾玩具、收拾衣服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能擅自打断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渗透隐性教育的内容,使课堂呈现和谐、互动的氛围,也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学方式要顺应生活。要想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有效的落实,教师就要依靠学校内外所有有利条件,隐藏道德教育的真正意图,削弱受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道德教学的主要目的。例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课中,教师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按部就班地将理论知识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并在课堂上列举事例,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但在课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不理想,仔细研究后发现,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在第二节教学时,便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样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可以建设美好家园;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隐形教育中激发出高尚的品德,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育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选择。
三、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隐性教育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需要主动挖掘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参与、学习及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发挥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对“读懂彼此的心”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让学生分成两组并对“年龄小,无法为家长分忧”以及“即使年龄小,也能够帮助家长”这两个观念展开辩论。虽然这种较新颖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但是分析学生的辩论内容可以发现其观点展示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只是帮助家长洗衣、做饭、洗碗、倒垃圾等家务事,无法对教学主题产生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所做的事情,并且可以使用视频以及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父爱以及母爱的体现进行交流。最后则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做一遍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角色换位,对父爱母爱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进而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父爱和母爱不仅表现在其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照料上,而且也表现在支持学生学习以及兴趣培养等各个方面,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并可以使其道德观得到培养。而且在这样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就可以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予以更多的重视,并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如此一来,学生在父爱母爱的影响下,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操的陶冶以及人格品性的塑造。
四、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故此,教师在教学中所列举的实例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适应生活实际的教学,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教学。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结合生活而结合生活,很容易违背现实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生自身心理的成长发展进行传授,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加调查、讨论、配合等多种方式去体会在生活体验为基础建立的隐形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的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且还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收知识点,并实现综合素养的培育,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艳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J].清风,2020(18):77.
[2]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
[3]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39
引言
小学生正處于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观念。将隐性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等加以指导,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理念,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近年来,道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整合课程资源,呈现互动课堂
课本中具有诸多隐性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创设多元化、互动性及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我们爱整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整洁是什么意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照片,比如班级内环境的照片、房间的照片等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这个房间真干净”“教室后面有一些垃圾”等等。教师继续追问:“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你觉得家里现在整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教师的提问与引导中,学生对“整洁”有所理解,且结合生活环境做出适当变化,学会自主收拾玩具、收拾衣服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能擅自打断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渗透隐性教育的内容,使课堂呈现和谐、互动的氛围,也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学方式要顺应生活。要想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有效的落实,教师就要依靠学校内外所有有利条件,隐藏道德教育的真正意图,削弱受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道德教学的主要目的。例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课中,教师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按部就班地将理论知识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并在课堂上列举事例,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但在课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不理想,仔细研究后发现,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在第二节教学时,便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样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可以建设美好家园;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隐形教育中激发出高尚的品德,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育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选择。
三、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隐性教育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需要主动挖掘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参与、学习及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发挥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对“读懂彼此的心”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让学生分成两组并对“年龄小,无法为家长分忧”以及“即使年龄小,也能够帮助家长”这两个观念展开辩论。虽然这种较新颖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但是分析学生的辩论内容可以发现其观点展示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只是帮助家长洗衣、做饭、洗碗、倒垃圾等家务事,无法对教学主题产生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所做的事情,并且可以使用视频以及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父爱以及母爱的体现进行交流。最后则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做一遍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角色换位,对父爱母爱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进而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父爱和母爱不仅表现在其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照料上,而且也表现在支持学生学习以及兴趣培养等各个方面,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并可以使其道德观得到培养。而且在这样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就可以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予以更多的重视,并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如此一来,学生在父爱母爱的影响下,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操的陶冶以及人格品性的塑造。
四、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故此,教师在教学中所列举的实例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适应生活实际的教学,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教学。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结合生活而结合生活,很容易违背现实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生自身心理的成长发展进行传授,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加调查、讨论、配合等多种方式去体会在生活体验为基础建立的隐形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的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且还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收知识点,并实现综合素养的培育,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艳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J].清风,2020(18):77.
[2]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
[3]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