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任军长 刘海清 (任职时期:1968.12-1972.05)
(1921-2007)四川通江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等职,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立二等功。2007年逝世。
11岁替二哥参军
1932年12月,红军四方面军来到四川通江县,建政权,分田地,兴水利,办学堂,同时积极扩红。刘学德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汉清身体不好,年龄也大了;老幺刘海清只有11岁。因此,商量着由老二刘和清去当红军。
1933年2月的一天,几名红军战士来到刘家接刘和清参加红军,不料,刚当上新郎的刘和清却跑到山里躲起来了。刘学德又气又急,在院子里抱头欲哭。这时,在山上打猪草的老幺刘海清回来了。他看到眼前的情景,向大人问明了情况,当即提出:“我替二哥去当兵!”红军战士为之感动,同意接收人小志大的刘海清入伍。邻居乡亲们纷纷夸奖:“这娃子真懂事,有出息。”从此,刘学德老人再未见过这个幺儿,老二刘和清一辈子感到内疚,时时思念着从小离家的弟弟。
拽着马尾巴过草地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往川西迎接中央红军。当时,13岁的刘海清是四方面军红33军政治部宣传队的战士,不久,被编到红一方面军红2师4团,给张仁初副团长当警卫员。
初上长征路,刘海清对一路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充满了好奇,不停地向首长问这问那。别看他身体单薄,精气神却挺足。随着路途越走越远,加上气候恶劣,缺衣断粮,刘海清话越来越少,脚上的泡越来越多。过草地不久,他又开始拉肚子,发高烧,腿软得迈不动步子。团领导见状,让他拽着马尾巴跟进。一连十几天,抓着马尾巴跌跌撞撞地坚持行走,有时甚至连抓马尾巴的力气都没有了。看他实在走不动,团首长就把他扶上自己的马赶一段路。就这样,刘海清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艰险、饥饿和疾病,胜利走出草地,到达陕北。
两次与授衔擦肩而过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海清历任营长、东北民主联军团参谋长、副团长、第四野战军团长等职,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四保临江、攻克沈阳、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北省委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等职。1950年,刘海清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立二等功。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海清从1972年5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到1998年卸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在副大军区职这个职位上整整度过了25年。期间,在北京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兰州军区任过职,当选为党的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参加过军委组织的华北战役集训,组织指挥了乌鲁木齐军区“三战”、“两反”演习,熟悉他的同事都称他为“三北通”。
在西方人眼里,他也是個重量级人物。曾有人传言,苏联克格勃称他为中国“三北虎将”。
在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中,有过刘海清这样经历的人可谓为数不多。然而,两次授衔他都与将军衔擦肩而过。当人们为他惋惜时,他总是笑着说:“山里的苦孩子,能有今天知足了。与那些牺牲的烈士比,应该感到很幸运了。”
(据《解放军报》 )
(1921-2007)四川通江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等职,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立二等功。2007年逝世。
11岁替二哥参军
1932年12月,红军四方面军来到四川通江县,建政权,分田地,兴水利,办学堂,同时积极扩红。刘学德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汉清身体不好,年龄也大了;老幺刘海清只有11岁。因此,商量着由老二刘和清去当红军。
1933年2月的一天,几名红军战士来到刘家接刘和清参加红军,不料,刚当上新郎的刘和清却跑到山里躲起来了。刘学德又气又急,在院子里抱头欲哭。这时,在山上打猪草的老幺刘海清回来了。他看到眼前的情景,向大人问明了情况,当即提出:“我替二哥去当兵!”红军战士为之感动,同意接收人小志大的刘海清入伍。邻居乡亲们纷纷夸奖:“这娃子真懂事,有出息。”从此,刘学德老人再未见过这个幺儿,老二刘和清一辈子感到内疚,时时思念着从小离家的弟弟。
拽着马尾巴过草地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往川西迎接中央红军。当时,13岁的刘海清是四方面军红33军政治部宣传队的战士,不久,被编到红一方面军红2师4团,给张仁初副团长当警卫员。
初上长征路,刘海清对一路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充满了好奇,不停地向首长问这问那。别看他身体单薄,精气神却挺足。随着路途越走越远,加上气候恶劣,缺衣断粮,刘海清话越来越少,脚上的泡越来越多。过草地不久,他又开始拉肚子,发高烧,腿软得迈不动步子。团领导见状,让他拽着马尾巴跟进。一连十几天,抓着马尾巴跌跌撞撞地坚持行走,有时甚至连抓马尾巴的力气都没有了。看他实在走不动,团首长就把他扶上自己的马赶一段路。就这样,刘海清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艰险、饥饿和疾病,胜利走出草地,到达陕北。
两次与授衔擦肩而过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海清历任营长、东北民主联军团参谋长、副团长、第四野战军团长等职,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四保临江、攻克沈阳、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北省委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等职。1950年,刘海清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立二等功。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海清从1972年5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到1998年卸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在副大军区职这个职位上整整度过了25年。期间,在北京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兰州军区任过职,当选为党的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参加过军委组织的华北战役集训,组织指挥了乌鲁木齐军区“三战”、“两反”演习,熟悉他的同事都称他为“三北通”。
在西方人眼里,他也是個重量级人物。曾有人传言,苏联克格勃称他为中国“三北虎将”。
在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中,有过刘海清这样经历的人可谓为数不多。然而,两次授衔他都与将军衔擦肩而过。当人们为他惋惜时,他总是笑着说:“山里的苦孩子,能有今天知足了。与那些牺牲的烈士比,应该感到很幸运了。”
(据《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