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使用教材 使知识生成“活”起来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che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化、创造性地呈现教材数据、情境和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深度思考,最终为学生创设高质、善思和灵动的学习场景。
  一、动态呈现教材数据,在知识形成中深度思考
  教材中数据的呈现往往是“死”的,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二次加工才能起到最佳效果的。事实上,由于教师对教材本质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品质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样存在差异。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是一节定理的探究课,在小学阶段不需要进行定理的证明,但是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特殊的个例研究,从特殊到一般,最后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基于这样的教材解读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简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从而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来得出这个的规律。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通过原教材设计和动态化呈现教材设计的两节课可做对比。
  这两个设计思路,数据并没有改变,仅将原来的4组固定的数据改变为从5根中选择出3根拼搭成三角形动态呈现,却使得结果数据从原来的4组变成了10组。这时,可以再让学生观察列表中的数据组成:(2,3,4),(2,3,5),(2,3,6),(3,4,5),(3,4,6),(4,5,6),(2,4,5),(2,4,6),(3,4,6),(3,5,6)。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10组数据存在的一些规律。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数据支持他们的猜想,也能增强学生对这个定理的理解。最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就变得顺理成章的了。
  经过动态化呈现的数据特征不仅更具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进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并且让学生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认知深度,这是静态数据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动态呈现教材情境,在知识思辨中提质增效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情境+问题串”的模式来呈现知识的,这说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因此,如果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学习情境的质量,真正地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质疑、发散与总结。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在经过多次的教学实验后我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a+b)×c=a×c+b、(a+b)×c=a×c×b×c、(a+b)×c=a×c×b,等。这足以说明,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还只是停留在识记层面,并未能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这种对于本质内涵的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只懂算式变化之“形”,而未得乘法性质之“神”。由此可见,这个知识的思辨品质还只是处于低阶层级。那么,动态呈现问题情境能有什么意外收获呢?下面用这两种对比实验来列举。
  第一种是直接给出一个大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的规律,第二种是有指向性的、一步步动态化地给出每个细节的情境。第二种为什么这样做呢?左边的瓷砖数量是4×9=36(块),右边的瓷砖数量是6×9=54(块),而左右两边放在一个平面上瓷砖数量是(4+6)×9=90(块)。从乘法的性质来讲,可以看成是左边4个9,右边是6个9,左右两边就是10个9,这样的变换形式能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的性质之间的联系“桥梁”打通,从而使乘法分配律回归到乘法本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將重点的研究放在了为什么是“4+6”这个问题上,这才是乘法分配律的关键所在。
  动态呈现教材思路时,将这个情境分三步动态的呈现,一是能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探究两组算式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能基于乘法的意义来读懂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三是营造了顺势而为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的学习效果直线上升。像这样,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有时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三、动态呈现教材活动,在知识探究中发展思维
  教材中探究活动组织的质量将决定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因此,精心设计和思考探究活动的动态呈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考角度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认识厘米”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测量单位来引出认识厘米的必要性,并学会利用工具进行物体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其实,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基本的测量工具,他们对测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这个测量的探究活动我们就不能还是按照教材中给出的情境来设计。
  只有一种测量工具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更不能突破“非零刻度读数”的学习难点。因此,我在这里进行了探究活动的动态化处理,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不一样探究工具:正常的直尺、软尺、没有刻度数的直尺、缺少部分刻度数的断尺、长度不够的直尺。把这些工具分发给各个小组,有些拿到的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但当每个小组拿到其中一个工具时可能思考就已开始了:要怎么样才能进行测量呢?于是,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后发现,从零起读数、非零读数、叠加读数等都是方法。这时,活动组织是动态的,学生生成是动态的,方法总结也是动态的。经过这样的动态化的探究活动,学生对于测量的方法掌握可想而知有多牢固。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思考的方式。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及试点市实行开卷考试的开局之年。试卷命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命制依据、试卷结构、试卷亮点与分析及今后教学建议,对我省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将发挥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指导思想与命题依据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以考改促课改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培养他们主动、灵活地进行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单元,其文本具有目标递进性、内容关联性、结构整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核心要素,明确每篇课文的定位,激活原有知识,关联学过的阅读策略,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策略单元;文本特点;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信息素养的养成。在进行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立足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性、体现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生活性,发挥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功能的补偿性,落实好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推动培智学校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师应充分、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课程
期刊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师生间的对话。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对有效组织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极为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从学生学情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独立思考、主动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英语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惯性思维、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备会影响学生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的技术,把数学阅读融入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把抽象、复杂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简约地呈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设计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问题的驱动下有目的地阅读、思考、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促进深度阅读思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通过云端推送功能,还
期刊
教育是慢的事业。让教育慢下来,等一等,带着欣赏和尊重的心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学校的中央,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慢”就意味着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个性化的教育,教育个性化是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的不懈追求。学校基于人的发展,构建课程新生态、教学新生态、学生发展新生态、教育评价新生态。  一、践行课程改革,追寻育人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当下,教育在向人回归,教学形态也在向人
期刊
2020年辽宁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教材并实行开卷的首轮考试。试卷命制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唯一依据,本套试卷的命制多角度、全方位渗透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着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
期刊
摘要:疫情之下,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这次社会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积累了有益经验。未来,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发展趋势,面对线上教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依据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确立线上教学授课主题;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混合教学;线上教学;有效推
期刊
量感作为数学素养之一,在当前的新课改进程中已经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它是对量的一种直觉与感觉,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具象化与精细化,具有非标准化特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强化数量的感知。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估算与估测能力。因此,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量感的形成很难有统一的测量与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学得如何,掌握得怎样
期刊
谈起推理,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学几何证明中的演绎推理,其实推理并不是中学几何的“专利”,它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被广泛运用。然而,计算教学中的推理运用往往被师生所忽略和遗忘,本文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为例,谈谈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几何直观,进行归纳推理  借助几何直观能把抽象的结论变得形象化、可视化。六年级的“分数乘以分数”几何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