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丹蓝仙硼疗氟胶囊对饮水型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72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6组(组内雌雄各半):氟中毒组、高剂量药物干预组、中剂量药物干预组、低剂量药物干预组、对照组、硼砂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饮用50 mg/L含氟水,复制氟中毒动物模型.各药物组应用中药丹蓝仙硼疗氟胶囊,高、中、低剂量药物干预组按大鼠每千克体质量每天分别给药0.8、0.4和0.2 g,阳性药物对照(硼砂)剂量为大鼠每千克体质量每天0.8 g.氟电极法检测尿氟、骨氟含量,HE切片观察骨骼病变,并测定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密度及骨皮质厚度.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中OPGL和M-CSF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氟中毒大鼠10/12发生氟斑牙;低剂量药物干预大鼠2/12发生氟斑牙.中、高剂量药物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及硼砂治疗组均无氟斑牙发生.氟中毒组骨氟尿氟明显高于对照组,高中剂量干预组及硼砂治疗组显著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氟中毒大鼠骨小梁厚度、骨皮质厚度及骨小梁密度均明显减少,而各药物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皮质厚度及骨小梁密度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比较,氟中毒大鼠骨组织OPGL、M-CSF mRNA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中毒组比较,高、中剂量药物干预组及硼砂治疗组OPGL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药物干预组及硼砂治疗组M-CSF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氟中毒大鼠OPGL蛋白表达增高,M-CSF蛋白表达降低;与氟中毒大鼠比较,高、中、低剂量药物干预组及硼砂治疗组OPGL蛋白表达降低,M-CSF蛋白表达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可能通过上调OPGL和M-CSFmRNA及其蛋白的共同表达而影响骨代谢;丹蓝仙硼疗氟胶囊能通过下调OPGL mRNA和M-CSF mRNA的表达影响骨重建。
丹蓝仙硼疗氟胶囊对氟中毒大鼠骨保护蛋白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研究丹蓝仙硼疗氟胶囊对饮水型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72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6组(组内雌雄各半):氟中毒组、高剂量药物干预组、中剂量药物干预组、低剂量药物干预组、对照组、硼砂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饮用50 mg/L含氟水,复制氟中毒动物模型.各药物组应用中药丹蓝仙硼疗氟胶
【机 构】
:
550004,贵阳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550004,贵阳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550004,贵阳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发表日期】
:
2010年39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者女,27岁.因"停经36周,胎死宫内"于2008年9月收住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孕60~+d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4~+个月后始自觉胎动,孕2个月余在外院查单纯疱疹病毒型-IgG(+)。
期刊
患者男,10岁.因头晕、恶心、嗜睡6 d,言语不能2 d于2009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嗜睡,有少量咳嗽、低热在上海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输液治疗,症状无好转,2 d前出现昏睡,言语不能,行走不能再去上海某医院诊治,经颅脑CT示颅内肿瘤,遂转入本院治疗.追问病史,患者5个多月前,在本院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
期刊
患者女,37岁.因原发闭经、卵巢肿物4个月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10月在外院行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卵巢,盆腔其他部位未见肿物,术后病理不详.4个月后肿瘤复发,遂于2009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子宫、大网膜、回盲部等二次手术切除。
期刊
患者男,23岁.自出生40d发现右足畸形及肥大,随着患者成长躯干和四肢逐渐出现多发性小肿块,尤其右下肢生长迅速肥大很快累及整个下肢.近5年右下肢生长肥大加快以致右下肢太重造成患者不能翻身和行走,于2008年11月27日入院治疗。
期刊
患者女,4岁.洗澡时无意发现腹部包块3 d,未伴随其他症状,于2009年8月18日入院.体检:腹软,左侧稍膨隆,可触及约10 cm×10 cm大小肿块,活动度差,边界清,压痛阴性,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彩超显示:左肾区探及11.8 cm×7.1cm不均匀略低回声,边界清,形态欠规则.肿物内血供丰富。
期刊
患儿男,6岁.因右肾上腺区肿物1年于2007年12月入院.既往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史,脾功能亢进,曾多次输血治疗.体检:体温36.3℃,呼吸16次/min,脉搏88次/min,血压13/7 kPa(1 KPa=7.5 mm Hg).神志清,反应可,皮肤苍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肝右肋下6 cm,脾左肋下16 cm。
期刊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评价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类的可重复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间52例胸腺七皮性肿瘤的资料,对其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复习,按照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对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 胸腺瘤45例,胸腺癌7例.胸腺瘤中以AB型最多见,占33.3%(15/45),其次为B2型和B3型,均为20.
套细胞淋巴瘤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经典型主要表现为中小淋巴细胞单一性增生、不规则核和核仁不明显;变异型主要包括母细胞性套细胞淋巴瘤和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通常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为表达全B细胞抗原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通常CD5+、CD10-、CD23-和FMC7+。
期刊
我们对2007年至2008年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开展的4例异体小肠移植患者的194个肠黏膜活检标本(截至2009年5月1日)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提高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形态变化的认识。
期刊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构建和表达抗β-淀粉样多肽(Aβ)人-鼠嵌合抗体,减低鼠源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人体免疫排斥反应.方法从分泌抗Aβ1-42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中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鼠源性抗体全长基因,并通过Blast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利用重组PCR技术拼接重轻链可变区及人IgG1的恒定区基因,并对重链Fc段进行定点突变以降低排斥反应;分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