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石彩,是已故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傅尧笙在继传统珐琅彩基础上研发而成的新釉上彩,它用料昂贵,采用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碎钻等与粉彩颜料调配,故得此名。烧成的作品耐油烟、亮度好,色彩清淡。画面较平常瓷器易保存,不易被腐蚀。宝石彩最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作品可以保存久远,并且颜色与刚出炉时候没有多大区别。
1、红店“造就”的陶瓷艺术大师
傅尧笙家住在詹家下弄40号,这是景德镇当时最为有名的红店“集中营”。生长在这种陶瓷的世界里,傅尧笙自小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由于傅尧笙是父母的第11胎,也是惟一带活下来的,加上患有肺结核病,所以对他非常疼爱,在对其进行燕窝不断地保养同时,始终坚持不让他去学画瓷器那种很吃苦的手艺活。
外界的力量并未干扰傅尧笙对陶瓷艺术的追求,每天在父母上班的时候,他都喜欢跑到楼下的红店里默默地看着红店老艺人画瓷器,偷偷地躲在家中,用纸板将煤油灯光遮拦,不让父母发现,悄悄地自揣自摩地练习。
终于有一天,傅尧笙学画的事被父亲发现了,老人没有对儿子的这种不听话而勃然大怒,相反,他为儿子自学的精神和达到的水平所震惊。12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了艺术瓷厂,名正言顺地学起了画瓷活。
傅尧笙绘画技艺高超,他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他能工善写,巨细皆宜。他创作的工笔仕女作品,细致入微,毫发不苟,写意民窑青花,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即使是小如鼻烟壶这样的作品,他也能在方寸之间体现神意自足的神韵。
由于技艺的高超,傅尧笙在艺术瓷厂从事绘画艺术后,曾先后调任过瓷业公司设计室、陶瓷美术合作社及新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工作,在人民瓷厂美研室工作中设计梧桐花面的餐具获得世界国际金奖。1978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青花瓷《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曾在邓小平访日时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其山水画作品还被法国卢浮宫收藏至今。
2、“取才于民,还与民”,捐献作品至故宫博物馆
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在傅尧笙心中萌生了“取才于民,还与民”的想法。在2000年初,年近65岁的傅尧笙将所创数十件高档精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馆。其中最为突显的为87公分的《贵妃出浴》薄胎碗。
3、傅尧笙传承珐琅彩瓷的研制创造宝石彩
①为何珐琅彩瓷能经得起历史的洗礼 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是经得起岁月刻刀的考验,但这只是青花和颜色釉之类的产品,釉上红花长久存放之后,便会出现变色,如果遇有腐蚀性东西还会完全褪去。如何才能使釉上红花不会褪色呢?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之后,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傅尧笙。
从北京故宫博物馆回来后,馆内珐琅彩瓷的美态一直在傅尧笙脑中挥之不去。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②珐琅彩瓷概述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经过对珐琅彩瓷的深入了解后,傅尧笙在一次偶然的时候从珠宝加工店经过,里面的加工碎屑引起了他的创新灵感。“用天然色的宝石翡钻配成颜料,与珐琅料调配在一起,是否就能攻克这一难题呢?”于是,傅尧笙向珠宝店以低价将一些碎屑全部收购,然后加以研磨调制,并画在瓷器上进行烧制。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一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用宝石彩画的瓷器不仅色泽亮度极高,质感良好,而且经得起腐蚀。傅尧笙的宝石彩成功了,这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一大发明。遗憾的是,这些秘方在他去世后竟失传了。
②宝石彩 后辈的努力将其传承至今 由于当时配料的配色比重只有傅尧笙先生所摘录,家里人并不知道宝石彩配方的比重。当傅尧笙先生生病住院的时候,家人也不便问起。直到他去世满“七周”后,傅岩春先生开始创作之时才发现,父亲作画的工具、颜料都已经被埋进了坟里,留下的只是配置颜料的原料。看着父亲辛苦创作的宝石彩只剩下了原料!傅岩春先生下定决心誓要把父亲的宝石彩传承下去!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傅岩春先生开始对那些剩下的原料进行反复配制。由于宝石彩配料特殊,对火候要求特别高,一般要烧两到三次火,温差不能超过2摄氏度,而自动烧窑温度上下在4-5摄氏度之间,所以每次烧窑的时候,傅岩春先生都要在窑炉旁呆着,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不敢走动半步。因为稍有差迟,窑内的作品便毁于一旦。经过两年时间,傅岩春先生不但复原出了父亲生前配制的颜色,还自己研究配制了几种新的色彩。
宝石彩终于又传下来了!
1、红店“造就”的陶瓷艺术大师
傅尧笙家住在詹家下弄40号,这是景德镇当时最为有名的红店“集中营”。生长在这种陶瓷的世界里,傅尧笙自小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由于傅尧笙是父母的第11胎,也是惟一带活下来的,加上患有肺结核病,所以对他非常疼爱,在对其进行燕窝不断地保养同时,始终坚持不让他去学画瓷器那种很吃苦的手艺活。
外界的力量并未干扰傅尧笙对陶瓷艺术的追求,每天在父母上班的时候,他都喜欢跑到楼下的红店里默默地看着红店老艺人画瓷器,偷偷地躲在家中,用纸板将煤油灯光遮拦,不让父母发现,悄悄地自揣自摩地练习。
终于有一天,傅尧笙学画的事被父亲发现了,老人没有对儿子的这种不听话而勃然大怒,相反,他为儿子自学的精神和达到的水平所震惊。12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了艺术瓷厂,名正言顺地学起了画瓷活。
傅尧笙绘画技艺高超,他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他能工善写,巨细皆宜。他创作的工笔仕女作品,细致入微,毫发不苟,写意民窑青花,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即使是小如鼻烟壶这样的作品,他也能在方寸之间体现神意自足的神韵。
由于技艺的高超,傅尧笙在艺术瓷厂从事绘画艺术后,曾先后调任过瓷业公司设计室、陶瓷美术合作社及新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工作,在人民瓷厂美研室工作中设计梧桐花面的餐具获得世界国际金奖。1978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青花瓷《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曾在邓小平访日时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其山水画作品还被法国卢浮宫收藏至今。
2、“取才于民,还与民”,捐献作品至故宫博物馆
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在傅尧笙心中萌生了“取才于民,还与民”的想法。在2000年初,年近65岁的傅尧笙将所创数十件高档精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馆。其中最为突显的为87公分的《贵妃出浴》薄胎碗。
3、傅尧笙传承珐琅彩瓷的研制创造宝石彩
①为何珐琅彩瓷能经得起历史的洗礼 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是经得起岁月刻刀的考验,但这只是青花和颜色釉之类的产品,釉上红花长久存放之后,便会出现变色,如果遇有腐蚀性东西还会完全褪去。如何才能使釉上红花不会褪色呢?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之后,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傅尧笙。
从北京故宫博物馆回来后,馆内珐琅彩瓷的美态一直在傅尧笙脑中挥之不去。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②珐琅彩瓷概述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经过对珐琅彩瓷的深入了解后,傅尧笙在一次偶然的时候从珠宝加工店经过,里面的加工碎屑引起了他的创新灵感。“用天然色的宝石翡钻配成颜料,与珐琅料调配在一起,是否就能攻克这一难题呢?”于是,傅尧笙向珠宝店以低价将一些碎屑全部收购,然后加以研磨调制,并画在瓷器上进行烧制。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一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用宝石彩画的瓷器不仅色泽亮度极高,质感良好,而且经得起腐蚀。傅尧笙的宝石彩成功了,这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一大发明。遗憾的是,这些秘方在他去世后竟失传了。
②宝石彩 后辈的努力将其传承至今 由于当时配料的配色比重只有傅尧笙先生所摘录,家里人并不知道宝石彩配方的比重。当傅尧笙先生生病住院的时候,家人也不便问起。直到他去世满“七周”后,傅岩春先生开始创作之时才发现,父亲作画的工具、颜料都已经被埋进了坟里,留下的只是配置颜料的原料。看着父亲辛苦创作的宝石彩只剩下了原料!傅岩春先生下定决心誓要把父亲的宝石彩传承下去!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傅岩春先生开始对那些剩下的原料进行反复配制。由于宝石彩配料特殊,对火候要求特别高,一般要烧两到三次火,温差不能超过2摄氏度,而自动烧窑温度上下在4-5摄氏度之间,所以每次烧窑的时候,傅岩春先生都要在窑炉旁呆着,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不敢走动半步。因为稍有差迟,窑内的作品便毁于一旦。经过两年时间,傅岩春先生不但复原出了父亲生前配制的颜色,还自己研究配制了几种新的色彩。
宝石彩终于又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