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分析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其次根据高职班《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高职建筑结构教学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探讨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
1 《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分析
《建筑结构》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由于建筑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强度理论非常复杂,目前很多计算公式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每一理论都有一定适用范围和条件,不能盲目生搬硬套。高职进行的是专业教育,但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建筑结构》是一门结构设计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很多内容与我国现行的各类结构设计规范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要搞好工程结构设计,除有理论知识外,还须综合考虑材料、施工、经济、构造细节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大量实践,掌握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才会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人才的知识面也要求不断创新拓宽,厚基础、宽口径,决定了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压缩理论课时,加大课时容量,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根据最近教改精神,课时为75个左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以适应新情况。由此形成了高职建筑结构少课时、大容量的第三个特征。《建筑结构》三大部分内容中大约有百十个公式,符号更多。如何有效记住这些公式也是教学中一个难点。《建筑结构》使用的规范较多,且规范更新速度较快,这就要求教学要跟上发展的形式。
2 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层面
由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教师在《建筑结构》课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必将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学生层面
(1)生源参差不齐。近年由于大学本科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而来高职就读的学生,除少数为确实对本专业情有独钟的优秀高中生外,绝大多数为本科或普通专科高等院校的落榜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这给《建筑结构》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学生思想认识不正确。很多学生认为“施工人员只需按图施工,用不着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学结构没啥用”。多数学生认为毕业后是去搞施工,《建筑结构》这门课跟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大联系,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3 学校教学方法层面
(1)办学经验不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比较少。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却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2)教材不完善。就高职工民建专业来说,现在尚无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而目前的《建筑结构》的高职教材,仍未能完全适应高职对基础理论“必须”“够用”、加大对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
3 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及时更新知识,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目前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可用人单位却说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毕业生。原因是学生学的东西已过时,用人单位要求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没学。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外,与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照本来宣科”也是很有关系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作为专业教师除了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外,对相关领域最新信息也应有足够的了解。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我国,学校及教师必须学会把握市场的脉搏,把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人才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科技进步虽然比不上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但笔者认为丝毫不能放松自己“充电”,应及时把与本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及国家、自己所在省市高职生会更多地面向本省市的行业标准,写成活页讲义,穿插在教学中,保证学生即使到最苛刻的单位也能适应,这对增强我们毕业生的竞争力,为学校较快地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积极的效果。
3.2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既可提高兴趣,又能事半功倍
《建筑结构》由于内容繁多,且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要想比较好地掌握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如果始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连教师自己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讲课时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扬长避短,通过比较异同等方法消化难点,也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观。如果能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泛开展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是活学活用一门课程的前提。关于《建筑结构》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笔者认为还是有许多文章值得我们去做的,如一些结构试验对高职学院来说还缺乏让学生亲手去做的条件即使以后条件允许了,也不一定每届学生都有可能去做。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仍只能在黑板上讲试验,其结果只能是教师和学生都又累又乏味,且事倍功半。如能把这些试验过程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讲解许多构造时,教师如也能拍些录像、照片等制成课件,除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兴趣外,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应特别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应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要创造一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氛围。有人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除了自己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外,很难再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蕴藏着许多潜能,只要我们能留意自己的每一堂课,他们创新的潜能就可能被挖掘,而创新能力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在多层框架的内力计算中,值法改进反弯点法一般都认为是教學中的难点。有的教师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易于接受,而笔者则在讲课中让学生注意与反弯点法的比较与衔接。反弯点法的改进主要有如下两点①反弯点的高度不是定值,它将随梁与柱的刚度比,上、下层层高与本层层高的比值而变,需通过计算来定②各柱分配到的剪力不但与本柱的杭侧刚度有关,而且还要考虑横梁刚度对剪力分配的影响。课后有学生对我说了这一段话这样的讲解不但我们容易理解,而且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实许多理论也是由工程的需要引发的,而且来得是那么地自然,只要有心,我们也会与发明创造有缘的。学生的话既是对教师的一种鼓励,但在我看来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要求。
3.4 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
对目前结构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有关建筑设计的结构及构造知识没有重点突出以及对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结构知识的机会较少等现象,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学生以学为上在校期间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付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有效地掌握和收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同学们普遍对工程设计实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安排有丰富设计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资深教师或工程设计人员将有关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基本设计原理等知识结合程实例,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讲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快进人角色,逐步建立结构理念,而且还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挂勾,这将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掌握调整教学大纲,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在与建筑设计有直接关联的结构及构造课程上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结构概念设计的能力,在教材选择上,应不苟一格,在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技术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其建筑设计开辟更为广阔的创作思维空间。加强实践。在认识学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建筑学方面的认识,而且还应了前面提到结构知识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物,逐步提高对建筑结构构造方面的认识,在二年级开始的建筑课程设计上加人结构及构造内容,进行简单的结构分析和布置,逐步建立结构理念,在毕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进行真题训练,使其在参与方案投标或施工图设计中得到实战练习,通过反复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程度,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材。
参考文献
[1]梁建林.高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报,2002,(2):58-60.
[2]彭明,王建伟.建筑结构[M].黄河出版社,2004.
[3]戴芝芬,宋国芳.CAI课件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24-125.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
1 《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分析
《建筑结构》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由于建筑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强度理论非常复杂,目前很多计算公式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每一理论都有一定适用范围和条件,不能盲目生搬硬套。高职进行的是专业教育,但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建筑结构》是一门结构设计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很多内容与我国现行的各类结构设计规范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要搞好工程结构设计,除有理论知识外,还须综合考虑材料、施工、经济、构造细节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大量实践,掌握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才会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人才的知识面也要求不断创新拓宽,厚基础、宽口径,决定了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压缩理论课时,加大课时容量,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根据最近教改精神,课时为75个左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以适应新情况。由此形成了高职建筑结构少课时、大容量的第三个特征。《建筑结构》三大部分内容中大约有百十个公式,符号更多。如何有效记住这些公式也是教学中一个难点。《建筑结构》使用的规范较多,且规范更新速度较快,这就要求教学要跟上发展的形式。
2 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层面
由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教师在《建筑结构》课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必将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学生层面
(1)生源参差不齐。近年由于大学本科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而来高职就读的学生,除少数为确实对本专业情有独钟的优秀高中生外,绝大多数为本科或普通专科高等院校的落榜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这给《建筑结构》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学生思想认识不正确。很多学生认为“施工人员只需按图施工,用不着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学结构没啥用”。多数学生认为毕业后是去搞施工,《建筑结构》这门课跟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大联系,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3 学校教学方法层面
(1)办学经验不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比较少。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却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2)教材不完善。就高职工民建专业来说,现在尚无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而目前的《建筑结构》的高职教材,仍未能完全适应高职对基础理论“必须”“够用”、加大对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
3 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及时更新知识,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目前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可用人单位却说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毕业生。原因是学生学的东西已过时,用人单位要求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没学。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外,与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照本来宣科”也是很有关系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作为专业教师除了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外,对相关领域最新信息也应有足够的了解。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我国,学校及教师必须学会把握市场的脉搏,把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人才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科技进步虽然比不上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但笔者认为丝毫不能放松自己“充电”,应及时把与本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及国家、自己所在省市高职生会更多地面向本省市的行业标准,写成活页讲义,穿插在教学中,保证学生即使到最苛刻的单位也能适应,这对增强我们毕业生的竞争力,为学校较快地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积极的效果。
3.2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既可提高兴趣,又能事半功倍
《建筑结构》由于内容繁多,且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要想比较好地掌握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如果始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连教师自己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讲课时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扬长避短,通过比较异同等方法消化难点,也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观。如果能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泛开展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是活学活用一门课程的前提。关于《建筑结构》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笔者认为还是有许多文章值得我们去做的,如一些结构试验对高职学院来说还缺乏让学生亲手去做的条件即使以后条件允许了,也不一定每届学生都有可能去做。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仍只能在黑板上讲试验,其结果只能是教师和学生都又累又乏味,且事倍功半。如能把这些试验过程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讲解许多构造时,教师如也能拍些录像、照片等制成课件,除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兴趣外,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应特别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应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要创造一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氛围。有人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除了自己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外,很难再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蕴藏着许多潜能,只要我们能留意自己的每一堂课,他们创新的潜能就可能被挖掘,而创新能力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在多层框架的内力计算中,值法改进反弯点法一般都认为是教學中的难点。有的教师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易于接受,而笔者则在讲课中让学生注意与反弯点法的比较与衔接。反弯点法的改进主要有如下两点①反弯点的高度不是定值,它将随梁与柱的刚度比,上、下层层高与本层层高的比值而变,需通过计算来定②各柱分配到的剪力不但与本柱的杭侧刚度有关,而且还要考虑横梁刚度对剪力分配的影响。课后有学生对我说了这一段话这样的讲解不但我们容易理解,而且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实许多理论也是由工程的需要引发的,而且来得是那么地自然,只要有心,我们也会与发明创造有缘的。学生的话既是对教师的一种鼓励,但在我看来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要求。
3.4 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
对目前结构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有关建筑设计的结构及构造知识没有重点突出以及对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结构知识的机会较少等现象,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学生以学为上在校期间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付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有效地掌握和收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同学们普遍对工程设计实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安排有丰富设计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资深教师或工程设计人员将有关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基本设计原理等知识结合程实例,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讲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快进人角色,逐步建立结构理念,而且还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挂勾,这将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掌握调整教学大纲,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在与建筑设计有直接关联的结构及构造课程上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结构概念设计的能力,在教材选择上,应不苟一格,在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技术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其建筑设计开辟更为广阔的创作思维空间。加强实践。在认识学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建筑学方面的认识,而且还应了前面提到结构知识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物,逐步提高对建筑结构构造方面的认识,在二年级开始的建筑课程设计上加人结构及构造内容,进行简单的结构分析和布置,逐步建立结构理念,在毕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进行真题训练,使其在参与方案投标或施工图设计中得到实战练习,通过反复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程度,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材。
参考文献
[1]梁建林.高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报,2002,(2):58-60.
[2]彭明,王建伟.建筑结构[M].黄河出版社,2004.
[3]戴芝芬,宋国芳.CAI课件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