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hanghai has brought together a lot of red porcelain artists. They have artistically influenced by artists from Shanghai cultural and art circl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cultural qualities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Their works have seen increasing innovations based o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rafts, and realized breakthroughs in terms of style and content. These artists reveal the unique charm of red porcelain by creating many excellent works.
上海处于东亚大陆海岸线中点,由此抵北美和西欧的距离大致相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条件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的枢纽。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南北文化频繁交汇,最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即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晚清年代,当时大批艺术家(包括紫砂艺术家)为谋生或避乱纷纷携艺来到上海,申城成为艺术活动中心,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海派文化。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亮点。上海举办各种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艺术博览会等等。
海派文化与生俱来有着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创新独特的特点。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更使上海城市文化产生了勃发的创造力,城市经济获得了强劲的推动力。
早在明代,宜兴紫砂就在上海立足。清朝后期,制陶业在上海、杭州、天津等近海城市发展起来,涌现了一批经营紫砂的商号和鉴赏紫砂艺术的收藏家。他们雇用技艺出色的宜兴艺人,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渗透到紫砂艺术中,专门制作水准较高的紫砂器皿。从19世纪末紫砂工艺逐步形成规模,并终于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达到高峰,几乎所有宜兴顶尖艺人象后来蜚声中外的王寅春、蒋蓉、顾景舟、裴石民等都在上海,根据艺术家、收藏家的设计从事紫砂艺术工作。一些大师制壶技艺在传统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创作水平大幅提升,达到了极致。
历史有着渊源,如今,上海成为紫砂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其中,领衔人物张红华、范洪泉、许四海、葛军等。工艺师们用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影响或改变了紫砂艺术的制作理念,强调了创意设计在紫砂制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吸取其他门类艺术,整合紫砂光货、花货、筋囊货等各类紫砂门派的创作形式,形成紫砂艺术新的美学设计品位,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审美领域,形成海派紫砂的风格。他们用各种艺术的形式影响了紫砂设计的语汇,衍生了新的创作手法,使紫砂艺术焕发特有的魅力。他们受到上海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文化艺术熏陶,其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突破,创作出了许多珍品,并且逐渐让紫砂走向了国际市场,从而形成了上海紫砂创作与宜兴紫砂制作间的良性互动。
清末民国初期在上海制壶的紫砂名家
瞿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或绘竹梅锓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瞿自号“壶公”,宜壶之盛,陈曼生后瞿实为第一人(见《前尘梦影录》)。
俞国良(1874—1939年),1915年俞国良在上海为葛德和陶器公司制壶。所作四方传炉壶,作为中国送展紫砂产品之一,获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上海葛德和陶器公司为中华老字号,目前仍在经营)
范大生(1874—1942年),长期在上海为铁画轩陶器公司制壶。(“铁画轩”为中华老字号,目前仍在经营)
赵乾泰(1889—1953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上海订销出口南洋朱泥水平壶、洋桶壶,深受南洋人欢迎。
冯桂林(1907—1945年),近代制壶名家,一代英才,长期在上海为汪裕泰茶行制壶。
蒋彦亭(1890—1943年),在民国17年曾创制牧童骑牛壶、东坡玩砚壶、陆羽茶经壶等人物雕塑壶式,成为“上海铁画轩”畅销的经典之作。他在上海为古董商行仿制古董壶时达五年之久。
另有卢元璋、陈光明、李宝珍、胡耀庭、汪宝根、邵云儒等名家在上海为铁画轩陶器公司制壶。
现代在上海制壶的紫砂名家
吴云根(1892—1969年),长期为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提供紫砂坯件。
裴石民(1892—1976年),在上海长住十余年,练就了驾驭各种型款的紫砂器的能力,博得了“陈鸣远第二”的雅号。
王寅春(1897—1977年),1935年起在上海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名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子畦等名师佳作。
顾景舟(1915—1996年),30年代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仿制历代名作,有机会反复揣摩传世精品,研究其制作方法,分析其精髓。在上海的多年磨练,使他在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充实和提高。
蒋蓉(1919—2008年),别号林凤,11岁跟父蒋鸿泉学艺,1940年由伯父蒋燕庭携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曾为虞家花园设计制作花盆,任上海标准公司技术辅导,1947年回到宜兴。
当代在上海的紫砂艺人
王石耕、张红华、范洪泉、许四海、葛军、蒋国兴等。
其中蒋国兴,1964年10月生,硕士学历,为王石耕先生的唯一弟子。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紫砂艺术的设计创作。扎根传统技艺,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开创了企业文化壶的新领域,并把紫砂传统的雕塑工艺、壁挂壁饰工艺运用在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上,进一步扩大了紫砂艺术的社会功能,更为鲜明地彰显了海派紫砂的艺术特色。
上海处于东亚大陆海岸线中点,由此抵北美和西欧的距离大致相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条件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的枢纽。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南北文化频繁交汇,最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即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晚清年代,当时大批艺术家(包括紫砂艺术家)为谋生或避乱纷纷携艺来到上海,申城成为艺术活动中心,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海派文化。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亮点。上海举办各种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艺术博览会等等。
海派文化与生俱来有着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创新独特的特点。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更使上海城市文化产生了勃发的创造力,城市经济获得了强劲的推动力。
早在明代,宜兴紫砂就在上海立足。清朝后期,制陶业在上海、杭州、天津等近海城市发展起来,涌现了一批经营紫砂的商号和鉴赏紫砂艺术的收藏家。他们雇用技艺出色的宜兴艺人,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渗透到紫砂艺术中,专门制作水准较高的紫砂器皿。从19世纪末紫砂工艺逐步形成规模,并终于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达到高峰,几乎所有宜兴顶尖艺人象后来蜚声中外的王寅春、蒋蓉、顾景舟、裴石民等都在上海,根据艺术家、收藏家的设计从事紫砂艺术工作。一些大师制壶技艺在传统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创作水平大幅提升,达到了极致。
历史有着渊源,如今,上海成为紫砂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其中,领衔人物张红华、范洪泉、许四海、葛军等。工艺师们用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影响或改变了紫砂艺术的制作理念,强调了创意设计在紫砂制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吸取其他门类艺术,整合紫砂光货、花货、筋囊货等各类紫砂门派的创作形式,形成紫砂艺术新的美学设计品位,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审美领域,形成海派紫砂的风格。他们用各种艺术的形式影响了紫砂设计的语汇,衍生了新的创作手法,使紫砂艺术焕发特有的魅力。他们受到上海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文化艺术熏陶,其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突破,创作出了许多珍品,并且逐渐让紫砂走向了国际市场,从而形成了上海紫砂创作与宜兴紫砂制作间的良性互动。
清末民国初期在上海制壶的紫砂名家
瞿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或绘竹梅锓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瞿自号“壶公”,宜壶之盛,陈曼生后瞿实为第一人(见《前尘梦影录》)。
俞国良(1874—1939年),1915年俞国良在上海为葛德和陶器公司制壶。所作四方传炉壶,作为中国送展紫砂产品之一,获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上海葛德和陶器公司为中华老字号,目前仍在经营)
范大生(1874—1942年),长期在上海为铁画轩陶器公司制壶。(“铁画轩”为中华老字号,目前仍在经营)
赵乾泰(1889—1953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上海订销出口南洋朱泥水平壶、洋桶壶,深受南洋人欢迎。
冯桂林(1907—1945年),近代制壶名家,一代英才,长期在上海为汪裕泰茶行制壶。
蒋彦亭(1890—1943年),在民国17年曾创制牧童骑牛壶、东坡玩砚壶、陆羽茶经壶等人物雕塑壶式,成为“上海铁画轩”畅销的经典之作。他在上海为古董商行仿制古董壶时达五年之久。
另有卢元璋、陈光明、李宝珍、胡耀庭、汪宝根、邵云儒等名家在上海为铁画轩陶器公司制壶。
现代在上海制壶的紫砂名家
吴云根(1892—1969年),长期为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提供紫砂坯件。
裴石民(1892—1976年),在上海长住十余年,练就了驾驭各种型款的紫砂器的能力,博得了“陈鸣远第二”的雅号。
王寅春(1897—1977年),1935年起在上海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名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子畦等名师佳作。
顾景舟(1915—1996年),30年代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仿制历代名作,有机会反复揣摩传世精品,研究其制作方法,分析其精髓。在上海的多年磨练,使他在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充实和提高。
蒋蓉(1919—2008年),别号林凤,11岁跟父蒋鸿泉学艺,1940年由伯父蒋燕庭携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曾为虞家花园设计制作花盆,任上海标准公司技术辅导,1947年回到宜兴。
当代在上海的紫砂艺人
王石耕、张红华、范洪泉、许四海、葛军、蒋国兴等。
其中蒋国兴,1964年10月生,硕士学历,为王石耕先生的唯一弟子。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紫砂艺术的设计创作。扎根传统技艺,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开创了企业文化壶的新领域,并把紫砂传统的雕塑工艺、壁挂壁饰工艺运用在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上,进一步扩大了紫砂艺术的社会功能,更为鲜明地彰显了海派紫砂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