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城市形成之后又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基地,加速文明的发展,并且对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辐射和推动作用。
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的需要,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他们创造了城市的文明,也享用着城市文明的成果,利用这些成果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推动城市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北京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特大型城市,从市民构成的角度观察,有两个最深刻的变化,在研究市民文明素质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一是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二是广大市民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万。这不仅是数量的急剧增长,更反映了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动之一一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共同经历的过程。亿万农民进城务工和从事其他劳动,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他们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经历着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一种生产方式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许多矛盾和痛苦。他们迫切希望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但又困难重重,与原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距离很难迅速消除。如何帮助他们比较顺利地享有和利用城市的文明成果,需要做大量切实的工作。
现代城市生活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提高生活素质的条件,快捷、便利、舒适、丰富。同时,同农村生活相比,这些条件基本上是非自然形态的,是社会化的,千万人共享的,而且是千万陌生的、要求不一的人共享的,其中有许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享用的。这种条件的维系和运行必然要求人们互相尊重、克制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章程序的约束,不像农村生活在自然或者小生产条件下有那么多的随意性。适应这样一种转变,实际上就是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
这种提升是广大新市民自身的迫切要求。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主要不是用他们不熟悉的各种规范和守则使他们受到限制,而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现代城市各种有利于他们的条件、机会和人际关系,学会善于运用这些条件来提升和增进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熟悉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念,养成新的习惯,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如果在城市原居民的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之间广泛深入地开展“手拉手”互助交友活动,将使双方都受益非浅,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也将为城市各阶层之间消除隔阂,加深沟通和理解,增进城市的和谐、安定和友爱奠定长久的基础。
大量的人群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发生的另一个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动。
二十多年来,许多原有的单位不再存在了,许多单位兼并重组了,许多单位经过了多次改制。单位办社会的功能逐渐取消,不再像过去那样管得宽、管得严密了。大批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已经社会化。现存的企业、事业,无论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普遍比过去松散。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交往扩大了,流动更自由了,发展的机会增加了,发展的空间扩大了。许多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不断地变化。这种情况有利于人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学习,追求新的知识,更加勇于创造和创业。人们在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感到不满意的是,随着交往的扩大,孤独感却增加了,人们感到缺少友情,缺少温暖,安全感和安定感也有所下降。
这种缺失本来应当在社区中得到补偿,但是社区长期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过去那种大型的单位宿舍已经逐渐瓦解,四合院式的住宅被新建的单元楼房代替。人们在这里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一家一户成为一个个陷入陌生人环境中的孤岛。多年的邻居相见不相识。邻里互助、守望相亲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就是说,社区虽然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却没有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场所,也没有成为社会公德哺育、成长、实践的最广泛的基地。
改变这种状况当然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还要经过许多探索。但这是社会转型的必需,是建设新型现代文明城市的必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社区这个基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处在个体、群体、集体这三种不同状态时,心理活动会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社区的文明建设需要以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促使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结识为突破口,进而逐步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社区集体。事实上,只要社区的成员互相认识,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安全程度都必然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各地都有很多社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邻里节的兴起就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社区居民有许多共同兴趣爱好和需求。养老、育儿、助残、家庭绿化美化、饲养宠物、购物、旅游、环境卫生、摄影、文娱、健身等等都可能在社区中有志同道合者可以互相切磋、互相支持、互通信息,共同愉快地发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是促进社区居民逐步组织起来,进入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方面的活动开展好了,社区的自治自然会获得深厚的基础。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需要依赖全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信息渠道的畅通,对科学技术进步追求氛围的形成,需要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大量的建设工作。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尊重广大市民的主体地位,细心地体察、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变化着的愿望和要求,尊重他们的创造,并且加以积极地引导,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一定会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提升。
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的需要,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他们创造了城市的文明,也享用着城市文明的成果,利用这些成果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推动城市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北京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特大型城市,从市民构成的角度观察,有两个最深刻的变化,在研究市民文明素质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一是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二是广大市民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万。这不仅是数量的急剧增长,更反映了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动之一一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共同经历的过程。亿万农民进城务工和从事其他劳动,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他们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经历着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一种生产方式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许多矛盾和痛苦。他们迫切希望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但又困难重重,与原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距离很难迅速消除。如何帮助他们比较顺利地享有和利用城市的文明成果,需要做大量切实的工作。
现代城市生活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提高生活素质的条件,快捷、便利、舒适、丰富。同时,同农村生活相比,这些条件基本上是非自然形态的,是社会化的,千万人共享的,而且是千万陌生的、要求不一的人共享的,其中有许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享用的。这种条件的维系和运行必然要求人们互相尊重、克制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章程序的约束,不像农村生活在自然或者小生产条件下有那么多的随意性。适应这样一种转变,实际上就是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
这种提升是广大新市民自身的迫切要求。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主要不是用他们不熟悉的各种规范和守则使他们受到限制,而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现代城市各种有利于他们的条件、机会和人际关系,学会善于运用这些条件来提升和增进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熟悉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念,养成新的习惯,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如果在城市原居民的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之间广泛深入地开展“手拉手”互助交友活动,将使双方都受益非浅,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也将为城市各阶层之间消除隔阂,加深沟通和理解,增进城市的和谐、安定和友爱奠定长久的基础。
大量的人群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发生的另一个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动。
二十多年来,许多原有的单位不再存在了,许多单位兼并重组了,许多单位经过了多次改制。单位办社会的功能逐渐取消,不再像过去那样管得宽、管得严密了。大批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已经社会化。现存的企业、事业,无论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普遍比过去松散。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交往扩大了,流动更自由了,发展的机会增加了,发展的空间扩大了。许多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不断地变化。这种情况有利于人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学习,追求新的知识,更加勇于创造和创业。人们在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感到不满意的是,随着交往的扩大,孤独感却增加了,人们感到缺少友情,缺少温暖,安全感和安定感也有所下降。
这种缺失本来应当在社区中得到补偿,但是社区长期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过去那种大型的单位宿舍已经逐渐瓦解,四合院式的住宅被新建的单元楼房代替。人们在这里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一家一户成为一个个陷入陌生人环境中的孤岛。多年的邻居相见不相识。邻里互助、守望相亲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就是说,社区虽然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却没有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场所,也没有成为社会公德哺育、成长、实践的最广泛的基地。
改变这种状况当然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还要经过许多探索。但这是社会转型的必需,是建设新型现代文明城市的必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社区这个基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处在个体、群体、集体这三种不同状态时,心理活动会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社区的文明建设需要以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促使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结识为突破口,进而逐步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社区集体。事实上,只要社区的成员互相认识,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安全程度都必然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各地都有很多社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邻里节的兴起就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社区居民有许多共同兴趣爱好和需求。养老、育儿、助残、家庭绿化美化、饲养宠物、购物、旅游、环境卫生、摄影、文娱、健身等等都可能在社区中有志同道合者可以互相切磋、互相支持、互通信息,共同愉快地发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是促进社区居民逐步组织起来,进入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方面的活动开展好了,社区的自治自然会获得深厚的基础。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需要依赖全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信息渠道的畅通,对科学技术进步追求氛围的形成,需要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大量的建设工作。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尊重广大市民的主体地位,细心地体察、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变化着的愿望和要求,尊重他们的创造,并且加以积极地引导,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一定会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