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股市接二连三的高台跳水,击碎了纳斯达克创造的一夜富翁的神话。对于全球性经济是否真的“狼来了”,目前或许还存在争论,但是,美国摩根士丹利添惠总经理兼全球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最近提醒人们说:美国经济经历过迅速上涨后,已到了一个发展放缓期,而在中间的过渡期,即使还未进入真正的衰退期,人们也会感受到衰退。毫无疑问,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性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那么,下一步中国应如何“走出去”,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中国今后应更多地关注东南亚,这是下一步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一条便捷之路。
重新崛起的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是我国近邻,是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正如中国古语所说:“邻居好赛金宝”。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加强中——东南亚政治和经贸关系等众多方面来看,中国加大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始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以来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号召,国内企业逐渐加大了对外投资力度,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了与我国为邻的东南亚国家。目前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主要是农业、林业、石油、纺织、食品、建材和机械等领域,涉及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和缅甸等。从投资动机分析,有些项目投资是为了弥补国内资源缺口,如林业、石油开采;有些是旨在利用我国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占领当地市场,如家电。
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沉重打击,好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技术基础并未受到根本破坏,东南亚潜力依然巨大,发展的曙光已显现,这些国家将会在21世纪的调整中重新崛起。
東南亚欢迎中资
东南亚国家是我国近邻,在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与我国相似,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从地缘、价值观和发展友好睦邻合作关系等各方面来看,比较欢迎中资。实际上,不少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和柬埔寨等也是我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的目标国。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表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不仅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稳定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式,而且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予一些危机国家力所能及的援助。相比而言,一些西方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初采取隔岸观望的态度,其金融资本如赶“群羊”似的从东南亚危机国家撤走,有的甚至兴风作浪,导致东南亚危机国家外汇严重短缺,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这一正一反两种行为,使得东南亚危机国家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和可以信赖”的国家,从而也增加了对中资的信任感。实际上,由于认识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和工业发展以及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再加上急需外汇和出于对中资的信任,一些东南亚国家希望我国增加直接投资或收购其企业,有的甚至愿意开放一些以前限制甚至禁止外资进入的产业或领域。
趋利避害“双赢”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某些产业和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些产业和领域,我国相对东南亚一些国家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彩电、冰箱、节能灯等家电制造业和能源矿产采掘业等。
很多东南亚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如长期遭受殖民地统治或战争困扰,以及区位条件限制等,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并不完整。在其一些断档的产业环节,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实际上,即使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我国的东南亚国家,在其国民经济体系当中也存在一些比较薄弱的产业环节。在这些薄弱环节中,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一些长线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的产品,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国家不能生产或紧缺的产品。
加大政策力度
不可否认,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还需要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一样,总体上属资本净输入国,仍需大力引进外资。加之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没有直接冲击中国,但已严重影响我国外汇包括资本项下和经常项下的收入。此外现在包括未来几年正值我国还外债高峰期,金融和外汇形势实际并不乐观。因此从宏观上看,我国尚难以从事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活动。
从微观上看,企业,尤其是生产性企业,是投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载体,是跨国投资经营活动的主要主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从事跨国经营的主体主要是贸易性企业,而非生产性企业,尽管很多生产企业也陆续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但跨国经营也主要限于对外贸易或承包工程等。因此,多数生产性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缺乏跨国投资的人才和管理经验。这是影响我国增加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看来,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看,目前要大规模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有限。增加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投资资金的支持和跨国投资人才的培养。
可以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主要国家经济将在波动和调整中发展,中国将加入WTO,这些情况都会增大全球金融风险等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运作的影响,将使中国进一步直接面对“世界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并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真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就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