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初期的国际科技交往——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与中国

来源 :中国科技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l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冷战初期首次国际大型核能会议,1955年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让极端敏感的“核科技”主题突破了东西方阵营分界。本文根据会议记录、馆藏档案、传记文集、报纸杂志等原始文献,探究中国如何对接会议,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核科技窗口,借以开启和发展原子能事业,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科技史中的国际维度。研究发现,中国对于会议的态度经历了较大转向,尽管台湾问题是影响中方出席的关键障碍,但对于当年刚刚开启原子能事业的中国来说,核科技本身的特殊性、争取苏联全面的核援助、为集中力量进行核研究开创舆论环境等综合考量,又构成中国积极投身于会议的原因,体现出“一个中国”原则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会议前后中苏间就会议的密切沟通,成为中国走向国际科技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次会议的研究还揭示出,即使在冷战初期中苏合作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积极利用跨阵营的国际交流来发展先进科技,建立双边和多边的科技交往。
其他文献
稀土矿产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稀有资源,在我国许多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稀土矿产资源的珍贵性,加强了对于稀土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与利用。本文叙述了我国稀土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现状,并陈述发展策略。
期刊
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对内希望振兴美国经济,巩固执政基础;对外力争完善亚太地区经济战略,重塑美国的地区经济霸权。实质上,拜登政府旨在通过“印太经济框架”,以产业竞争与规则塑造两大抓手打造美国资本、技术的亚太辐射体系,将地区经济合作纳入对华战略竞争轨道,扰乱对华经贸投资和产业安全稳定,抑制中国产业升级,打压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确保美国在未来对华竞争中的持久性优势。但是,“印太经济框架”有悖亚太
期刊
<正>独立储能电站作为独立主体,可直接与电网企业或交易机构进行签约交易,其应用场景和收益模式多,是新型储能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其一次性投资大、没有稳定的收益来源,导致独立储能电站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现以100 MW独立储能电站为例,分析其应用场景,并建立收益模型,对比分析各应用场景收益情况和条件,为独立储能电站投资提供参考。
期刊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阐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合作现状,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的模式和重要领域,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共同发展赋能。
期刊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5G)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商场、医院、工厂、地下停车场等各种室内环境的定位越来越常见,精度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5G具有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以及低时延高带宽的通信特点,引起了国内外
学位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患者停戴时长对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07/2020-07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近期拟停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球镜度数分为轻度组、重度组。于停戴时及停戴后1、2、3mo测定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内皮细胞、视觉质量等。结果:停戴时两组角膜平K值、陡K值及平均K值低于戴镜前,停戴2mo恢复至戴镜前水平(P>0.05)。戴镜前与停戴后1、2、3mo比
期刊
报纸
作为非洲大陆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埃塞俄比亚的数字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的数字经济合作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数字化农业技术方面成果显著,但也面临埃塞俄比亚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网络安全风险升级和国民数字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为了推进双方数字经济合作,帮助埃塞俄比亚实现数字化转型,本文提出了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双方应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战略对接
期刊
在世界各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联通化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发展方向。印度尼西亚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两国间经贸互补性极强。本研究阐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和印尼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中印尼数字经济合作的基础所在,分析当前两国数字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深化中印尼数字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冷战时期,苏联先后建立的两座“核中心”是实施核计划,研制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其中,1954年建立的第1011研究所与此前的第11设计院一道,成为同美国展开核竞赛的科技双星。其在开展核研究、组织核试验与参与核部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核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原子科学家的摇篮”。考察冷战时期苏联核中心的发展历程,对研究苏联核科技水平、美苏军备竞赛及核试验视域下的冷战环境史均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尽管长期面临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