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剧《十面埋伏》是杨丽萍2015年总导演的一部舞剧,该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将典型历史人物单独剥离出来,以故事发展线路为舞剧发展脉络。该舞剧打破了杨丽萍以往民族舞剧的一贯风格,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在人物设计、舞蹈剧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等方面给观众带来了现实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十面埋伏》;舞蹈剧场;舞剧
杨丽萍的舞剧《十面埋伏》以楚汉相争的刀光剑影为脉络,在极具现代色彩的舞蹈剧场中谱写新时代的“汉风楚雨”。该舞剧融入了全新的血液,特邀京剧裘派嫡系传承人裘继戎担任执行编导之一,将极具中华传统符号的京剧元素融入舞剧当中,以现代的方式诉说历史的情怀。这不仅是楚汉战场上的十面埋伏,也是现代人性的十面埋伏。历史的故事、传统的元素、全新的视角,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舞剧,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回响。
一、人物塑造
在舞剧《十面埋伏》中,导演并未用传统的叙事模式展开舞剧,而是利用布莱希特体系中的“离间法”和“陌生法”将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剥离出来,凝练每一个角色的典型特征,以舞者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物特点,同时利用历史发展脉络将所有人物串联,充分利用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将一段耳熟能详的楚汉相争故事以新的方式展现。舞剧中,每一位舞蹈演员饰演的角色都个性鲜明,编导在追求舞剧完整性的同时,将角色特征转化为身体符号特征,赋予每一个角色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力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利用舞蹈剧场展示全新的“汉风楚雨”。
(一)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在历史上是热血英雄的代表,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是名垂千古的佳话。在舞剧中,编导将项羽的角色与京剧中武生形象相融,在项羽出场时,以威亚在舞台后方放下一套长靠武生的服饰,隐喻项羽的大将之风。舞剧中也借用武生的妆容、靠旗、动作等展现项羽人物角色特征,其服饰设计以黑色为主,在边角处镶有少许金边,象征贵气、稳健,与武生的稳重、沉着融为一体,颇具大将之风。
在此基础上,编导以武生的动作为基本元素,在武生动作发力的基础上创编出一套符合项羽形象的现代舞蹈段落。在整个舞剧中,项羽的动作刚劲有力、沉着稳健,所有动作的力量均已向外放射直线条为主,给人一种刚正不阿的视觉冲击,表现出孔武有力、直来直往的大将风范。作为舞剧中刚正不阿的英雄,编导将其设计成唯一一个站着死去的人物,在最后结尾之处利用吸盘使舞者在死去时呈现出旋转倾斜的状态,即使时移事迁,英雄形象也永不褪色,强烈突出了项羽的硬汉形象。
(二)刘邦——去时萧萧提一剑,来时千骑万乘驱云雷
刘邦出生农家,白手起家,尽管在楚汉之争前期屡屡败北,但后来能知人善任,团结部下共同对敌,使得他厚积薄发反败为胜,统一天下。相对项羽的刚正不阿,刘邦处事更趋于圆滑,编导在人物设计上也注重这一特点。刘邦的面具采用的是不规则的镂空体,看似像鬼魅面具,又似帝王之冠,其服饰颜色也以黑为底色,晕染大片斑驳的金色,暗示刘邦的帝王之风。
在动作上,刘邦的动作发力更趋于多样性,借力发力、顺力打力是角色的特点。在舞剧中间有一段刘邦在长椅上的舞蹈,群舞演员扮演的部下在抬长椅过程中变化多样,各种翻转挪动长椅,刘邦则在长椅上顺势攀腾,无论长椅如何变化,他都以向上的趋势立于长椅之上。这也暗喻刘邦部下前期的变化多端,以及刘邦知人善任,了解部下,顺势征服部下,善于使用计策的雄才伟略,直接为刘邦胜利铺下伏笔。
(三)韩信——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在舞剧中编导将韩信设置为黑、白两个形象,象征韩信内心的两面性。白色代表人性朴实、美好的一面,黑色代表人性邪恶、深沉的一面。舞剧中白色韩信先出场,动作之中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怯弱及承受胯下之辱的心理;黑色韩信在胯下之辱后出场,在与白色韩信形影不离的同時,两人相互扭打、斗殴、撕扯,最后黑色韩信留了下来。这个角色的塑造将人性的两面展现到极致,同时也暗示了人性在磨难中的转变:有时不是我想杀人,是人要害我,所以我才杀人。两人同饰一角,清晰地展示了韩信个人在人性转变过程中的矛盾纠葛,也能直接引起观众对人性斗争的共鸣。
(四)虞姬——不羡嫦娥奔皓月,偏随竖子傲长空
虞姬是整部舞剧中由男子反串的女性角色。虞姬如同暗夜中的一点烛光,美好而易碎。在服饰方面虞姬一反其他角色的深沉,以靓丽的大红色为主。虞姬的角色融会了京剧中“旦”角的精华,以男子反串,展现女性柔美,将阴阳合为一体,在女性的柔软中散发男性的坚韧,恰如“玉洁冰清气若虹”。她是唯一一个与战争无关的角色,她的柔情全部给了西楚霸王,也给人们内心带来些许抚慰和希望。
在虞姬与项羽的双人舞中,虞姬极致柔韧妩媚,她对项羽的爱正如她的服饰一样耀眼热烈,正如她的动作一样柔软中极致韧性,爱得温柔爱得热烈,为了不成为西楚霸王的牵绊,血洒乌江!当演员从项羽颈侧咬出红绸的瞬间,眼神和肢体上充满无奈,却又如此毅然决然。编导利用这个角色,将刀光剑影下的美好塑造得如梦如幻,最后却又狠狠地掐灭这点光明,直击观众心底的柔软,强烈引起观众对人性的反思与共鸣。
(五)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在整部舞剧中贯穿始终,作为故事中文官的角色,在历史上,他虽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却是战争的幕后操纵者。编导将这样一个历史角色贯穿舞剧始终,时而跳出故事成为旁观者,时而参与故事之中,在戏里戏外的转换中,萧何是该舞剧故事心理叙事的灵魂人物。
编导以萧何心理叙事的方式,将整个舞剧中多个人物情感叙事串联起来,打破了传统舞剧情节叙事的常规,在萧何游离于戏里戏外的过程中,形成时空交错感,造成时空回响的效果。同时编导将京剧的唱腔、髯口融入到萧何这个角色中,使人物的灵魂和肉体、理性和感性相交织,迷糊中也感受到裘继戎舞者本身与萧何这个角色相交融,在舞台上不断地进行“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转换,吸引着观众在现代与传统之间陷入对历史、对现实的沉思。 二、舞蹈剧场
舞剧《十面埋伏》采用了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概念,动用舞台空间中一切能应用的表现手段,将舞台布景异于常规舞台,利用舞台营造出来的环境调动演员的戏剧性表演。
(一)剪纸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手艺,具有强烈的民族属性。在舞剧《十里埋伏》中,观众一走进剧场便可以看到舞台下场门前侧有一位身着白色服饰的剪纸姑娘,她不断地将身前的白纸剪出各种形状,成半圆形的围墙般堆放在自己身前,在每场转换时依次举起“始”“将”“相”“合”“霸”“帝”“斗”“忍”等剪纸字样。在虞姬与项羽双人舞的时候,随机将两个相连的小人像撕开,这个创意起到了解说舞剧、报幕的作用,有利于观众对舞剧的理解和认识。
在杨丽萍的其他舞剧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孔雀》中,小彩旗连续不间断地旋转了两个多小时,预示着时间的流失,与舞剧遥相呼应。剪纸姑娘在此也起到一定的暗示意义,不管故事情节如何波澜起伏,剪纸姑娘一直安静地坐在原地剪纸,一幕幕情节从她剪刀中剪出,就像历史的流逝,不会因为某个时间而停止,有种时间的寓意。最后剪纸姑娘淹没在自己剪的纸花中,有种积少成多、葬身坟墓的暗示,就如项羽平时的小缺陷积少成多,最后功亏一篑,反伤了自己,又如刘邦的厚积薄发,最终摧毁敌人。
(二)民族乐器
在舞剧《十面埋伏》中,编导采用清一色的民族乐器伴奏比如古筝、琵琶、鼓等,既能展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能增强舞剧的民族属性。在舞剧中,一开始编剧以乐器出场,在舞台上利用空间的划分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以乐曲《十面埋伏》铺垫,利用熟悉的旋律将观众引入舞剧之中。
(三)剪刀阵
剪刀的设计出自于艺术家刘北立之手,剪刀不是刀也是刀。成千上万把大剪刀闪烁着寒光悬挂在舞台上空,压低了舞台的空间,视觉上给人带来紧张、压抑、暴力的感觉;所有剪刀以细线悬挂,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命悬一线,时时刻刻担心剪刀会掉下来;剪刀的上方有机械控制,可直接控制剪刀流动、升降,隔开舞台空间,有利于不同空间的营造,同时千万把剪刀在移动的过程中,发出阵阵声响,犹如千军万马之势,与舞剧相互映衬,也暗示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世事的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迫感。
(四)红色羽毛
在舞剧后半场,编导将舞台铺满红色的羽毛,演员从羽毛中滚出,所到之处掀起阵阵红浪,犹如战场的厮杀。战争所到之处无不充满血腥,人们在红色羽毛里挣扎、奔跑。一片片纷飞的羽毛,就像在战争中牺牲的生命,渲染了血花四溅的景象。编导用羽毛的舞美直接展现出汉风楚风带来的视觉冲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韩信在最后舞动着长长的水袖,杀得遍地血流成河。项羽也在这片鲜红的羽毛中站立着死去,犹如一个远古的雕像。
三、传统与现代跨时空的回响
(一)艺术表现手法
舞剧《十面埋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故事情节的叙事手法,借鉴“舞蹈剧场”的概念营造舞台氛围,将楚汉相争的历史人物剥离出来,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将角色的人物形象转化成舞者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剧场的时空中起舞,利用不同的剧场氛围,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故事的發展脉络承接舞剧的起承转合,在观众面前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葛。
舞剧《十面埋伏》的演员扮相也是极具民族色彩的,编导巧妙地借助京剧的魅力,将其融入到舞剧之中。传统的扮相、极具民族特色元素,在利用当代技法的过程中,将中华的经典文化融会贯通,以西方的形式展现东方的言语,舞剧将中华文化的经典性、神秘性、哲理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台演出不见刀枪,却让人感觉危机四伏,将古往今来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投射到舞台之上,埋伏于四面八方。
(二)借古喻今
通过舞蹈剧场的营造,编导置身于古代与现代的轮回之外,冷静地分析每一个角色,充分展现古今人物的共同之处,深深地发掘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恐惧。在这里,既是楚汉相争的埋伏,也是现代人性的埋伏,戏里戏外,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埋伏与被埋伏中前行,在伤害与被伤害中轮回,在欲望和恐惧中徘徊向前。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在舞剧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我们的共鸣。是操控风云的萧何,是白手起家的刘邦,是乱世柔情的虞姬,是宁死不屈的项羽,还是人性纠缠的韩信?人性一直在矛盾中纠缠,善恶总是如影随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纠缠中要么成就,要么毁灭!
四、结语
舞剧《十面埋伏》是杨丽萍的转型之作,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该舞剧集众家之所长,在舞剧中加入新鲜血液,也是杨丽萍的转型代表作,这是一次人性欲望和恐惧的思考,是古今中外人性的“埋伏”诠释。该舞剧以耳熟能详的楚汉相争脉络,以京剧扮相为演员妆容的源头,结合现代舞蹈剧场概念,在特定的时空中展现故事的发展,是中国化现代舞剧的勇敢尝试,这部舞剧对我国未来寻找传统与现代交汇方式有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十面埋伏》;舞蹈剧场;舞剧
杨丽萍的舞剧《十面埋伏》以楚汉相争的刀光剑影为脉络,在极具现代色彩的舞蹈剧场中谱写新时代的“汉风楚雨”。该舞剧融入了全新的血液,特邀京剧裘派嫡系传承人裘继戎担任执行编导之一,将极具中华传统符号的京剧元素融入舞剧当中,以现代的方式诉说历史的情怀。这不仅是楚汉战场上的十面埋伏,也是现代人性的十面埋伏。历史的故事、传统的元素、全新的视角,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舞剧,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回响。
一、人物塑造
在舞剧《十面埋伏》中,导演并未用传统的叙事模式展开舞剧,而是利用布莱希特体系中的“离间法”和“陌生法”将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剥离出来,凝练每一个角色的典型特征,以舞者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物特点,同时利用历史发展脉络将所有人物串联,充分利用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将一段耳熟能详的楚汉相争故事以新的方式展现。舞剧中,每一位舞蹈演员饰演的角色都个性鲜明,编导在追求舞剧完整性的同时,将角色特征转化为身体符号特征,赋予每一个角色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力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利用舞蹈剧场展示全新的“汉风楚雨”。
(一)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在历史上是热血英雄的代表,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是名垂千古的佳话。在舞剧中,编导将项羽的角色与京剧中武生形象相融,在项羽出场时,以威亚在舞台后方放下一套长靠武生的服饰,隐喻项羽的大将之风。舞剧中也借用武生的妆容、靠旗、动作等展现项羽人物角色特征,其服饰设计以黑色为主,在边角处镶有少许金边,象征贵气、稳健,与武生的稳重、沉着融为一体,颇具大将之风。
在此基础上,编导以武生的动作为基本元素,在武生动作发力的基础上创编出一套符合项羽形象的现代舞蹈段落。在整个舞剧中,项羽的动作刚劲有力、沉着稳健,所有动作的力量均已向外放射直线条为主,给人一种刚正不阿的视觉冲击,表现出孔武有力、直来直往的大将风范。作为舞剧中刚正不阿的英雄,编导将其设计成唯一一个站着死去的人物,在最后结尾之处利用吸盘使舞者在死去时呈现出旋转倾斜的状态,即使时移事迁,英雄形象也永不褪色,强烈突出了项羽的硬汉形象。
(二)刘邦——去时萧萧提一剑,来时千骑万乘驱云雷
刘邦出生农家,白手起家,尽管在楚汉之争前期屡屡败北,但后来能知人善任,团结部下共同对敌,使得他厚积薄发反败为胜,统一天下。相对项羽的刚正不阿,刘邦处事更趋于圆滑,编导在人物设计上也注重这一特点。刘邦的面具采用的是不规则的镂空体,看似像鬼魅面具,又似帝王之冠,其服饰颜色也以黑为底色,晕染大片斑驳的金色,暗示刘邦的帝王之风。
在动作上,刘邦的动作发力更趋于多样性,借力发力、顺力打力是角色的特点。在舞剧中间有一段刘邦在长椅上的舞蹈,群舞演员扮演的部下在抬长椅过程中变化多样,各种翻转挪动长椅,刘邦则在长椅上顺势攀腾,无论长椅如何变化,他都以向上的趋势立于长椅之上。这也暗喻刘邦部下前期的变化多端,以及刘邦知人善任,了解部下,顺势征服部下,善于使用计策的雄才伟略,直接为刘邦胜利铺下伏笔。
(三)韩信——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在舞剧中编导将韩信设置为黑、白两个形象,象征韩信内心的两面性。白色代表人性朴实、美好的一面,黑色代表人性邪恶、深沉的一面。舞剧中白色韩信先出场,动作之中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怯弱及承受胯下之辱的心理;黑色韩信在胯下之辱后出场,在与白色韩信形影不离的同時,两人相互扭打、斗殴、撕扯,最后黑色韩信留了下来。这个角色的塑造将人性的两面展现到极致,同时也暗示了人性在磨难中的转变:有时不是我想杀人,是人要害我,所以我才杀人。两人同饰一角,清晰地展示了韩信个人在人性转变过程中的矛盾纠葛,也能直接引起观众对人性斗争的共鸣。
(四)虞姬——不羡嫦娥奔皓月,偏随竖子傲长空
虞姬是整部舞剧中由男子反串的女性角色。虞姬如同暗夜中的一点烛光,美好而易碎。在服饰方面虞姬一反其他角色的深沉,以靓丽的大红色为主。虞姬的角色融会了京剧中“旦”角的精华,以男子反串,展现女性柔美,将阴阳合为一体,在女性的柔软中散发男性的坚韧,恰如“玉洁冰清气若虹”。她是唯一一个与战争无关的角色,她的柔情全部给了西楚霸王,也给人们内心带来些许抚慰和希望。
在虞姬与项羽的双人舞中,虞姬极致柔韧妩媚,她对项羽的爱正如她的服饰一样耀眼热烈,正如她的动作一样柔软中极致韧性,爱得温柔爱得热烈,为了不成为西楚霸王的牵绊,血洒乌江!当演员从项羽颈侧咬出红绸的瞬间,眼神和肢体上充满无奈,却又如此毅然决然。编导利用这个角色,将刀光剑影下的美好塑造得如梦如幻,最后却又狠狠地掐灭这点光明,直击观众心底的柔软,强烈引起观众对人性的反思与共鸣。
(五)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在整部舞剧中贯穿始终,作为故事中文官的角色,在历史上,他虽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却是战争的幕后操纵者。编导将这样一个历史角色贯穿舞剧始终,时而跳出故事成为旁观者,时而参与故事之中,在戏里戏外的转换中,萧何是该舞剧故事心理叙事的灵魂人物。
编导以萧何心理叙事的方式,将整个舞剧中多个人物情感叙事串联起来,打破了传统舞剧情节叙事的常规,在萧何游离于戏里戏外的过程中,形成时空交错感,造成时空回响的效果。同时编导将京剧的唱腔、髯口融入到萧何这个角色中,使人物的灵魂和肉体、理性和感性相交织,迷糊中也感受到裘继戎舞者本身与萧何这个角色相交融,在舞台上不断地进行“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转换,吸引着观众在现代与传统之间陷入对历史、对现实的沉思。 二、舞蹈剧场
舞剧《十面埋伏》采用了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概念,动用舞台空间中一切能应用的表现手段,将舞台布景异于常规舞台,利用舞台营造出来的环境调动演员的戏剧性表演。
(一)剪纸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手艺,具有强烈的民族属性。在舞剧《十里埋伏》中,观众一走进剧场便可以看到舞台下场门前侧有一位身着白色服饰的剪纸姑娘,她不断地将身前的白纸剪出各种形状,成半圆形的围墙般堆放在自己身前,在每场转换时依次举起“始”“将”“相”“合”“霸”“帝”“斗”“忍”等剪纸字样。在虞姬与项羽双人舞的时候,随机将两个相连的小人像撕开,这个创意起到了解说舞剧、报幕的作用,有利于观众对舞剧的理解和认识。
在杨丽萍的其他舞剧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孔雀》中,小彩旗连续不间断地旋转了两个多小时,预示着时间的流失,与舞剧遥相呼应。剪纸姑娘在此也起到一定的暗示意义,不管故事情节如何波澜起伏,剪纸姑娘一直安静地坐在原地剪纸,一幕幕情节从她剪刀中剪出,就像历史的流逝,不会因为某个时间而停止,有种时间的寓意。最后剪纸姑娘淹没在自己剪的纸花中,有种积少成多、葬身坟墓的暗示,就如项羽平时的小缺陷积少成多,最后功亏一篑,反伤了自己,又如刘邦的厚积薄发,最终摧毁敌人。
(二)民族乐器
在舞剧《十面埋伏》中,编导采用清一色的民族乐器伴奏比如古筝、琵琶、鼓等,既能展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能增强舞剧的民族属性。在舞剧中,一开始编剧以乐器出场,在舞台上利用空间的划分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以乐曲《十面埋伏》铺垫,利用熟悉的旋律将观众引入舞剧之中。
(三)剪刀阵
剪刀的设计出自于艺术家刘北立之手,剪刀不是刀也是刀。成千上万把大剪刀闪烁着寒光悬挂在舞台上空,压低了舞台的空间,视觉上给人带来紧张、压抑、暴力的感觉;所有剪刀以细线悬挂,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命悬一线,时时刻刻担心剪刀会掉下来;剪刀的上方有机械控制,可直接控制剪刀流动、升降,隔开舞台空间,有利于不同空间的营造,同时千万把剪刀在移动的过程中,发出阵阵声响,犹如千军万马之势,与舞剧相互映衬,也暗示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世事的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迫感。
(四)红色羽毛
在舞剧后半场,编导将舞台铺满红色的羽毛,演员从羽毛中滚出,所到之处掀起阵阵红浪,犹如战场的厮杀。战争所到之处无不充满血腥,人们在红色羽毛里挣扎、奔跑。一片片纷飞的羽毛,就像在战争中牺牲的生命,渲染了血花四溅的景象。编导用羽毛的舞美直接展现出汉风楚风带来的视觉冲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韩信在最后舞动着长长的水袖,杀得遍地血流成河。项羽也在这片鲜红的羽毛中站立着死去,犹如一个远古的雕像。
三、传统与现代跨时空的回响
(一)艺术表现手法
舞剧《十面埋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故事情节的叙事手法,借鉴“舞蹈剧场”的概念营造舞台氛围,将楚汉相争的历史人物剥离出来,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将角色的人物形象转化成舞者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剧场的时空中起舞,利用不同的剧场氛围,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故事的發展脉络承接舞剧的起承转合,在观众面前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葛。
舞剧《十面埋伏》的演员扮相也是极具民族色彩的,编导巧妙地借助京剧的魅力,将其融入到舞剧之中。传统的扮相、极具民族特色元素,在利用当代技法的过程中,将中华的经典文化融会贯通,以西方的形式展现东方的言语,舞剧将中华文化的经典性、神秘性、哲理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台演出不见刀枪,却让人感觉危机四伏,将古往今来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投射到舞台之上,埋伏于四面八方。
(二)借古喻今
通过舞蹈剧场的营造,编导置身于古代与现代的轮回之外,冷静地分析每一个角色,充分展现古今人物的共同之处,深深地发掘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恐惧。在这里,既是楚汉相争的埋伏,也是现代人性的埋伏,戏里戏外,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埋伏与被埋伏中前行,在伤害与被伤害中轮回,在欲望和恐惧中徘徊向前。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在舞剧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我们的共鸣。是操控风云的萧何,是白手起家的刘邦,是乱世柔情的虞姬,是宁死不屈的项羽,还是人性纠缠的韩信?人性一直在矛盾中纠缠,善恶总是如影随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纠缠中要么成就,要么毁灭!
四、结语
舞剧《十面埋伏》是杨丽萍的转型之作,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该舞剧集众家之所长,在舞剧中加入新鲜血液,也是杨丽萍的转型代表作,这是一次人性欲望和恐惧的思考,是古今中外人性的“埋伏”诠释。该舞剧以耳熟能详的楚汉相争脉络,以京剧扮相为演员妆容的源头,结合现代舞蹈剧场概念,在特定的时空中展现故事的发展,是中国化现代舞剧的勇敢尝试,这部舞剧对我国未来寻找传统与现代交汇方式有了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