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敲门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文言文作为日常使用的书面语是消失了,可是它的传承文化的功能还存在,中华几千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大都以文言的形式记载。今天,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然十分有必要。事实上,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分量不低,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初一到初三,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六册书一共安排了44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其中明确要求背诵的就有27篇,即使没有要求背诵的篇目,无一例外都要求熟读。可见编写教材的时候,编者就意识到了文言文背诵的问题。可是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如何呢?应该说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太愿意学,老师缺少好办法教,教学效率低下等。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呢?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文言文的诵读。初中教材里的所有文言文都要强调诵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补充一些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提供学生诵读,让诵读成为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敲门砖”。何谓诵读?即朗读和背诵。这个方法看起来好像很陈旧,也许会受到许多老师的批判,可是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的确舍此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文言文不像现代文,现代文的数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加,而文言文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古人为后人创造了那么多就只有那么多。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过千百年的沉淀,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且在初中教材里的数量并不多,一册书最少的是4篇,最多的是10篇;每篇字数也较少,短的几十个字,多的不过数百字。一个学期下来,完全诵读一册书的文言文并没有特别增加学生的负担。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强调读。让学生打开要学的文言文后放声朗读,读课文的大意,读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正如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据说李阳的“疯狂英语”就是鼓励英语学习者在任何场合下都要大声朗读英语,达到疯狂的程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诵读文言文也应如此。
   在放声朗读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务必要求每个疑难字都能读出正确的读音。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对于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在大多情况下并不读本字的读音,如“项为之强”(沈复《童趣》)中的“强”,是“僵”的通假字,它就不能读“qiáng”,而应该读“jiāng”。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就应及时请教老师。
   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读准字音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也很少有老师会当堂带读或者示范读,比较普遍的是利用制作的课件插入课文的音频朗读。其实引入的课文音频朗读是良莠不齐的,错误率也很高,容易误导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我们都以为初中的学生肯定养成了读准字音的习惯,觉得老师带读或者示范读纯属多此一举,可实际并非如此。有很多学生一篇文言文上完了,要他来朗读,还是结结巴巴读不成句,声音微弱,读错字音的地方比比皆是。试想学生连一篇文言文都不能正确流畅地读下来,还谈什么理解和收获呢?
   2、要读出语气。古人写文章大都很讲究气势,讲究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尤其是一些政论文更是如此。所以读古文很容易朗朗上口,沉浸其中,趣味无穷。影视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私塾的老师和学生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样子,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所写到的那样:“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看到这种怪异的动作你也许会发笑,其实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就用了21个“也”字,“也”字在不同的地方表达着不同的语气和节奏,通过朗读就会品味出欧阳修被贬谪的郁闷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3、要读出感情。古人写文章,一般都要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表达怀才不遇的郁愤,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怀念之情等。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融入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必然会被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增强对作者的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其次要注重诵,即背诵。明代何伦说:“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有了朗读做基础,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基本就可以背诵,而这样的背诵不但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嫌疑和弊端,而且可以使背诵的效果更长远。在教学中可抓住如下环节。
   1、强化课前预习。在学习新的文言文之前,要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环节让学生根据注释或者《古汉语词典》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请教同学和老师,师生在课堂一起探讨。这一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其中,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2、落实背诵时间。背书是一个比较花时间的教学环节,所以老师要尽量安排学生背书的时间。应该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本身就比较繁重,要拿出大片的时间用来背书显然是比较奢侈的。所以只能尽量挤时间背书,提高背书的效率。时间怎么挤呢?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文言文的教学老师不必一讲到底,应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精讲多背,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背诵;二是利用早自修的时间让学生背书,早晨学生的精力最为充沛,背诵的效果最好;三是针对背诵容易遗忘的特点,要求学生隔一定的时间定期对背过的内容重新背诵,做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每一次的背诵都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刻的理解。
   3、抓紧背诵检查。学生的年龄都正值青春年华,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尤其是强记的能力强。背诵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在规定的时间一气呵成地把文言文背出来,尽量不要半生不熟,否则就会增加记忆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水平好的同学首先是那些文言文背诵到位的同学,而文言文背诵经常不过关的同学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就要差很多。抓紧背诵检查的方法很多,可采取同桌之间互背、小组监督背、老师抽背等,尽量不留背诵的死角,做到人人过关,课课过关。
   文言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应该说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国古人就有诵读文章的传统,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也。从功利的角度,古代的科举制度,考生要想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将“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尽管古代的科举制度有许多糟粕,但从背书的角度来看仍然有许多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的地方。今天在许多中小学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纷纷进入校园,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非熟读深思不可,唯有将这些文言文背诵下来,才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二是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新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段的阅读目标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指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三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得来的东西记忆最为久远,背诵的东西多了,既可以锻炼记忆力,也可以使量变达成质变,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在背书方面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心得体会,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往往得益于年轻时候背书的功效。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的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遣词炼句的奥妙。”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现代中学生应该多从这些名人的体会里借鉴背书的好处,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文言文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诵读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的诵读效果,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多涵咏品味。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古人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在朗读的时候要多加涵咏品味,品味作者优美的遣词造句,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道理。自己悟得的,一是背诵的效率好,二是背诵的效果可以保持长远。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字典、词典,或请教老师。目前,在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缺少涵咏品味的功夫,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即使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背诵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多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基本文言知识。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实词中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数量较多;虚词意义更为复杂,学生常常被弄得晕头转向,如“之、而、以、为、其、于”等的用法。虽然虚词数量并不多,常用的也只有十多个,可是学生要真正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基本的文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理解课文相对变得容易,诵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把一篇文言文按照意思,列成提纲的形式,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比如,我们把《出师表》一文的内容提炼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追述经历——表明心志”等几个部分,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四、以抄促读。背诵除了必须通过出声的朗读以外,不妨再加上适当手抄。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强调的是“心、眼、口”三“到”合一,的确很管用,但如果再加上适当的手抄,那么背诵就会更加方便快捷。
   那么诵读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这也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化“古”为“今”。从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对文章中的每一字、词、句的用法、意义,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预先有深入的了解,把古人的书面语翻译成容易接受的现代语,对课文的理解就深刻了,背诵也就简单多了。正如做英语中的阅读理解,呈现在考生面前的都是英文材料,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必定在脑子里先把英语翻译成中文以后,再运用中文的逻辑来做题,道理是一样的。
   三、化“惰”为“勤”。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时。所以,明确背诵任务后,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背出,克服惰性,不能拖拉,越拖就会越厌烦。一个段落要一次搞定,限时抢记。当然,抢记的东西忘得快,过后要多次巩固,经常进行抢记训练,也是对记忆力的一种锻炼。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诵读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追求长远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尤其在中国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不断受到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语言文化冲击的当前,加强中国传统文言文的诵读就显得更有必要。我们相信,经过诵读熏陶的中学生,书卷气息将会更浓,因为他们的身上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从而才能肩负起中华文化代代薪传的重任。
  
   陈成,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英语是九年义务教育里相对重要的一门课程.可是面对这门语言,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觉得很难,更有甚者厌恶学习英语.小学虽然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比较基础.但是我认为小学
期刊
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各阶层的音乐师资,满足各个行业的需要,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制定和修改与时代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内容和模式,
高中语文是高中的重要学习内容,高中语文比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更加的复杂,高中语文可以教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在高中阶段学生有着更大的压力,想要让学
如果将英语课堂比作成一台舞台剧的话,那么新课引入就是这场舞台剧的"序幕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语文教师来说,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
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与拓展,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而传统的英语作业重数量而轻质量,形式
期刊
2005年11月7-8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专家小组会议,这是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进入具体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的额教学理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转变,都开始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
中俄既是世界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始终在对方的对外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互相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中俄关系的历史表明,中俄两国前景光明,存在着广阔的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哲学家查尔斯在《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一书中说:“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