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为了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群众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限制。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范畴,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群众文化由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亲和性",它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多元文化的互补性。当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群众文化越来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研究、辅导都不断扩大视野,不仅考虑接受对象,也关注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增强互相学习、借鉴的必要性。
二、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故事、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楹联等。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全都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再以春节为例,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审美习惯被强烈而又极致地发挥着,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盛典。很多地方的春节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大放异彩。庙会期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气氛热烈,欢快火爆。形式多样的精彩表演,色香俱佳的美味小吃,个中乐趣又岂能是歌厅舞场所能替代了的。民族的凝聚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学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三、抓住机遇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要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多样化的题材、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把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使他们得到鼓舞和激励、教益和陶冶,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新需求,适应文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要紧紧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美好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继续深入开展以"聚集新农村,文艺为农民"的主题采风、慰问、展演、展映、展示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努力创造出一批以"三农"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农村建立文艺活动示范基地。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活动,把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贫乏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改革和创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群众文化必须不断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群众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群众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艺形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群众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和改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兴起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创新、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必须指出,群众文化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使群众文化发展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群众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限制。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范畴,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群众文化由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亲和性",它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多元文化的互补性。当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群众文化越来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研究、辅导都不断扩大视野,不仅考虑接受对象,也关注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增强互相学习、借鉴的必要性。
二、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故事、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楹联等。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全都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再以春节为例,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审美习惯被强烈而又极致地发挥着,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盛典。很多地方的春节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大放异彩。庙会期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气氛热烈,欢快火爆。形式多样的精彩表演,色香俱佳的美味小吃,个中乐趣又岂能是歌厅舞场所能替代了的。民族的凝聚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学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三、抓住机遇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要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多样化的题材、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把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使他们得到鼓舞和激励、教益和陶冶,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新需求,适应文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要紧紧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美好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继续深入开展以"聚集新农村,文艺为农民"的主题采风、慰问、展演、展映、展示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努力创造出一批以"三农"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农村建立文艺活动示范基地。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活动,把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贫乏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改革和创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群众文化必须不断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群众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群众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艺形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群众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和改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兴起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创新、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必须指出,群众文化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使群众文化发展有可靠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