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风和校风的形成。高校应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干部选拔和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建设实效。
关键词:高校 班级 学生干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分别在2004年、2010年发文,明确提出班级的定位和班级建设的重要性。班级是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1-3]。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学分制的普遍推行等,对班级学风建设提出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提升班级建设实效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管理模式,精心配备班团干部
(一)选拔公正公开,体现班团意志
班委、团支委的配备,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新生班团干部选拔或换届,由班导师亲自主持会议,班级所有成员参加,鼓励参选同学上台演讲答辩,最终由班级全体学生投票,按照得票多少,确定班委会或支委会成员,体现班团的集体意志。
(二)加强班级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班级民主管理。大学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宿舍成为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交流的基本平台,因此,重点对班委选拔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大民主方式,探索“宿舍分区选举与班委分工任命相结合”的选举设计,力争做到代表面全面覆盖到班级宿舍全部区域,以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三)构建班级愿景,推进团队建设
当前,校园文化及社团蓬勃兴起,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一些志趣相投者易结成小群体,凡此种种,导致一些学生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从而对班级建设带来较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应结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不断探索,提炼班级发展目标,树立明确的共同愿景。借鉴团队发展的先进理念,打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共同体,凝聚集体力量[4]。
(四)干部配备齐全,坚持定期换届
为了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活力,坚持定期换届。换届时,班委也可以申请连任,但是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学习不能有挂科,绩点不能过低,在班里必须有一定的威望和群众基础等。定期换届制度,可以建立干部队伍的淘汰机制,确保选拔出真正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干部,从而高效推进班级各项工作。
二、加强干部培训,个人组织共同成长
(一)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干部水平
加强团校建设,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比如,可以开办新生班干部、新上岗班干部培训班,团总支、学生会换届干部培训大会,评优、评奖干部培训会。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开展团学基本知识、团学工作流程及规范等培训班。
(二)坚持例会制度,实现动态管理
建立周例会制度,实时掌控大学生思想、工作、生活动态。例会制度的施行,不但方便顺畅地布置近期工作,还能不断总结各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仍需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工作成效。此外,坚持召开例会,也能加深师生之间、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干部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提供锻炼平台,与组织同成长
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要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对于学生干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的方针,加强指导,充分放权,鼓励学生骨干独当一面,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这样可为学生干部提供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强大,从而真正达到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开拓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遵循网络规律,抢占网络高地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如此。班级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班级利用人人网、新浪、腾讯、飞信、QQ等平台,开通集通知、交流、互动和教育为一体的网络空间或微博,把握机遇,抢占网络高地。
(二)寓教育于服务,开展思想教育
坚持在网络教育中融入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可以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及时提供学生注册、学校和学院活动、科技竞赛、集中购买车票、就业、考研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引致学生对相关网络的关注,并可大幅提升学生对班导师以及辅导员的信任度,从而更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分析学生特点,增强教育实效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坚持把网站、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健全网络阵地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3-115.
[2]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甘雨,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7-49.
[3]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64-65.
[4]李焰,杜洁.以共同愿景建设推进高校班级组织文化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84.
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BJSZ2015ZC145),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4085)。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高校 班级 学生干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分别在2004年、2010年发文,明确提出班级的定位和班级建设的重要性。班级是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1-3]。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学分制的普遍推行等,对班级学风建设提出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提升班级建设实效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管理模式,精心配备班团干部
(一)选拔公正公开,体现班团意志
班委、团支委的配备,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新生班团干部选拔或换届,由班导师亲自主持会议,班级所有成员参加,鼓励参选同学上台演讲答辩,最终由班级全体学生投票,按照得票多少,确定班委会或支委会成员,体现班团的集体意志。
(二)加强班级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班级民主管理。大学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宿舍成为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交流的基本平台,因此,重点对班委选拔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大民主方式,探索“宿舍分区选举与班委分工任命相结合”的选举设计,力争做到代表面全面覆盖到班级宿舍全部区域,以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三)构建班级愿景,推进团队建设
当前,校园文化及社团蓬勃兴起,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一些志趣相投者易结成小群体,凡此种种,导致一些学生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从而对班级建设带来较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应结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不断探索,提炼班级发展目标,树立明确的共同愿景。借鉴团队发展的先进理念,打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共同体,凝聚集体力量[4]。
(四)干部配备齐全,坚持定期换届
为了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活力,坚持定期换届。换届时,班委也可以申请连任,但是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学习不能有挂科,绩点不能过低,在班里必须有一定的威望和群众基础等。定期换届制度,可以建立干部队伍的淘汰机制,确保选拔出真正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干部,从而高效推进班级各项工作。
二、加强干部培训,个人组织共同成长
(一)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干部水平
加强团校建设,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比如,可以开办新生班干部、新上岗班干部培训班,团总支、学生会换届干部培训大会,评优、评奖干部培训会。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开展团学基本知识、团学工作流程及规范等培训班。
(二)坚持例会制度,实现动态管理
建立周例会制度,实时掌控大学生思想、工作、生活动态。例会制度的施行,不但方便顺畅地布置近期工作,还能不断总结各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仍需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工作成效。此外,坚持召开例会,也能加深师生之间、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干部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提供锻炼平台,与组织同成长
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要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对于学生干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的方针,加强指导,充分放权,鼓励学生骨干独当一面,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这样可为学生干部提供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强大,从而真正达到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开拓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遵循网络规律,抢占网络高地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如此。班级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班级利用人人网、新浪、腾讯、飞信、QQ等平台,开通集通知、交流、互动和教育为一体的网络空间或微博,把握机遇,抢占网络高地。
(二)寓教育于服务,开展思想教育
坚持在网络教育中融入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可以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及时提供学生注册、学校和学院活动、科技竞赛、集中购买车票、就业、考研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引致学生对相关网络的关注,并可大幅提升学生对班导师以及辅导员的信任度,从而更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分析学生特点,增强教育实效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坚持把网站、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健全网络阵地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3-115.
[2]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甘雨,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7-49.
[3]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64-65.
[4]李焰,杜洁.以共同愿景建设推进高校班级组织文化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84.
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BJSZ2015ZC145),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4085)。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