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极大进步,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的艰巨任务。科学的科研管理是保证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目前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科研的发展,只有找出其中的原因,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管理水平,使高校的科研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造成科研工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想使科学研究高效稳固发展,必须对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原因。俗话说“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没有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就没有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有些制度还不健全,一些措施还不够完善,从某种程度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一)对科研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不健全
有些高校在科研人才的选拔上只看重学历,而不注重实际的科研能力,一些年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因为学历不高或不是重点院校而常被拒之门外。其次,一些高校在选拔科研人才时,只注重资历、职称等,存在着论资排辈的倾向,青年科技人才很难被破格晋升,错失了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失去最具创新性的年龄阶段,造成了对人才长远发展影响。另外,一些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只看重博士、硕士的数量,而并不是按照自身要求和发展的要求,使引进的科研人才没有实际发挥的空间,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二)在科研人才的引进和任用上存在着严重弊端
一些高校只注重科技人才的“引進”,却忽视科研队伍的“稳定”,在引进人才时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等,并给予很好的优惠政策,却不注重自身是否适应人才的需求和发展,不衡量科研的软硬件条件,造成人才虽然“引进”,却“留不住”,这样不但不会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甚至会影响科研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本校科研人员的心理平衡,而造成人才的外流,反倒造成了急需的人才引不进,自身的人才也留不住,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从而影响高校科研的长远发展。
(三)科研项目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
项目组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单元,是以课题负责人带领,有共同研究目标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但是有些学校的科研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等,往往只看重项目负责人或者第一作者,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了人心涣散,影响团队的合作精神。另外,在科研评价中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中偏重规模小而数量多,而且各自为战,互不合作,造成研究方向杂乱无章,使项目很难做大做强。
(四)项目申请“重申报”,结题“轻验收”
国家为高校科研的开展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在高校实际的科研管理中,却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的现象。在项目申报时,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论证,程序相当严格,然而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只检验科研工作量而忽略实效结果的验收。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方式单一,绝大多数项目结题都是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书面材料,而并无实地验收或系统的评价标准,对项目成果的真实性也没有实地考证。
(五)科研成果多,实际应用少
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转化。然而,由于高校与社会环境的相对封闭,科研人员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较少,导致研究的课题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不能起到实际的应用。另外,高校是根据论文的数量来考核科研工作量和进行职称评定,造成科研人员只看重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意识薄弱,使得高校虽然科研成果多,但实际应用的转化率较低,真正能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
二、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缺乏客观的评价
受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及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及学术水平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人们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评价时,往往只是注重科研工作的外在形式,如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项目的级别、社会兼职的高低等等,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等社会价值的评价,缺乏客观性,这种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用外在的形式判断,也不能仅仅就一时一事进行判别,而应看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另外,教师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在高级职称中又有副高级和正高级之别,同样是教授,又看是否是研究生导师,还有各种学术头衔等。受职称高低的影响,同样方向的科学研究,人们对高级别职称的评价就会高于低职称的,这种不客观的评价,使科研人员往往只看重职称的高低,一些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仅是为了晋升职称,而晋升之后,科研工作就变得毫无建树。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所以科研工作只是职称“爬梯子”的工具,但并未完成高校教师真正的职责。
(二)“功利化科研”问题严重
在改革开放初期,脑、体力劳动倒挂,社会分配不公平。“科研分成”制度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曾经是高校教师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一种推动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分配制度得到了改革,高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因而“科研分成”的经济调节功能也很难再发挥推动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鼓励高校教师按科研所占股份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也可以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实行高价购买政策。这种科技成果的收入成为鼓励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又一新的驱动力。受利益驱动,使得一些研究并未十分成熟或并无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急于投入市场,这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高效科研的进步,一些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商海,也削弱了高效的科研力量,影响了科研队伍的稳定,对于高校的科研力量,影响了科研队伍的稳定,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三)对高校科研成果缺乏客观的评价
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成果有客观正确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首先,对高校科研实力应有客观评价。比如,目前的高校科技实力排名方式,人们普遍看重的是论文发表数目、被收录的比例以及科研经费的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有形的指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等这些无形的指标,缺乏足够重视。其次,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客观认识科研成果的评估,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为强调科研成果,片面地强调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金额,甚至把论文被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重点研究高校的科技布局、科学成果的转化以及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如果长期持续这样的科学管理工作,就会使高校教师的科研价值取向受到影响,使得教师没有科学长远的研究方向,很难发挥高等研究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欣.高校科研现状及制度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7,9:142-144.
[2]赵菊扬.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纵横,2014,16(2):158-159.
[3]张莹.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创新.[J].学术探讨,2014,12:8.
[4]王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66-67
[5]缪莉.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64-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TJJX10-1-772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造成科研工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想使科学研究高效稳固发展,必须对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原因。俗话说“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没有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就没有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有些制度还不健全,一些措施还不够完善,从某种程度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一)对科研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不健全
有些高校在科研人才的选拔上只看重学历,而不注重实际的科研能力,一些年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因为学历不高或不是重点院校而常被拒之门外。其次,一些高校在选拔科研人才时,只注重资历、职称等,存在着论资排辈的倾向,青年科技人才很难被破格晋升,错失了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失去最具创新性的年龄阶段,造成了对人才长远发展影响。另外,一些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只看重博士、硕士的数量,而并不是按照自身要求和发展的要求,使引进的科研人才没有实际发挥的空间,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二)在科研人才的引进和任用上存在着严重弊端
一些高校只注重科技人才的“引進”,却忽视科研队伍的“稳定”,在引进人才时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等,并给予很好的优惠政策,却不注重自身是否适应人才的需求和发展,不衡量科研的软硬件条件,造成人才虽然“引进”,却“留不住”,这样不但不会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甚至会影响科研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本校科研人员的心理平衡,而造成人才的外流,反倒造成了急需的人才引不进,自身的人才也留不住,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从而影响高校科研的长远发展。
(三)科研项目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
项目组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单元,是以课题负责人带领,有共同研究目标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但是有些学校的科研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等,往往只看重项目负责人或者第一作者,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了人心涣散,影响团队的合作精神。另外,在科研评价中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中偏重规模小而数量多,而且各自为战,互不合作,造成研究方向杂乱无章,使项目很难做大做强。
(四)项目申请“重申报”,结题“轻验收”
国家为高校科研的开展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在高校实际的科研管理中,却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的现象。在项目申报时,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论证,程序相当严格,然而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只检验科研工作量而忽略实效结果的验收。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方式单一,绝大多数项目结题都是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书面材料,而并无实地验收或系统的评价标准,对项目成果的真实性也没有实地考证。
(五)科研成果多,实际应用少
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转化。然而,由于高校与社会环境的相对封闭,科研人员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较少,导致研究的课题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不能起到实际的应用。另外,高校是根据论文的数量来考核科研工作量和进行职称评定,造成科研人员只看重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意识薄弱,使得高校虽然科研成果多,但实际应用的转化率较低,真正能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
二、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缺乏客观的评价
受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及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及学术水平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人们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评价时,往往只是注重科研工作的外在形式,如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项目的级别、社会兼职的高低等等,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等社会价值的评价,缺乏客观性,这种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用外在的形式判断,也不能仅仅就一时一事进行判别,而应看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另外,教师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在高级职称中又有副高级和正高级之别,同样是教授,又看是否是研究生导师,还有各种学术头衔等。受职称高低的影响,同样方向的科学研究,人们对高级别职称的评价就会高于低职称的,这种不客观的评价,使科研人员往往只看重职称的高低,一些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仅是为了晋升职称,而晋升之后,科研工作就变得毫无建树。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所以科研工作只是职称“爬梯子”的工具,但并未完成高校教师真正的职责。
(二)“功利化科研”问题严重
在改革开放初期,脑、体力劳动倒挂,社会分配不公平。“科研分成”制度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曾经是高校教师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一种推动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分配制度得到了改革,高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因而“科研分成”的经济调节功能也很难再发挥推动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鼓励高校教师按科研所占股份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也可以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实行高价购买政策。这种科技成果的收入成为鼓励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又一新的驱动力。受利益驱动,使得一些研究并未十分成熟或并无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急于投入市场,这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高效科研的进步,一些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商海,也削弱了高效的科研力量,影响了科研队伍的稳定,对于高校的科研力量,影响了科研队伍的稳定,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三)对高校科研成果缺乏客观的评价
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成果有客观正确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首先,对高校科研实力应有客观评价。比如,目前的高校科技实力排名方式,人们普遍看重的是论文发表数目、被收录的比例以及科研经费的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有形的指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等这些无形的指标,缺乏足够重视。其次,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客观认识科研成果的评估,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为强调科研成果,片面地强调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金额,甚至把论文被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重点研究高校的科技布局、科学成果的转化以及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如果长期持续这样的科学管理工作,就会使高校教师的科研价值取向受到影响,使得教师没有科学长远的研究方向,很难发挥高等研究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欣.高校科研现状及制度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7,9:142-144.
[2]赵菊扬.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纵横,2014,16(2):158-159.
[3]张莹.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创新.[J].学术探讨,2014,12:8.
[4]王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66-67
[5]缪莉.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64-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TJJX10-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