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城记》是济南近现代历史文化变迁的精彩回放,是老济南风貌的真实再现,是抢救、保护泉城文化遗产的倾情呐喊。——马来平(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政府参事)
读《济南城记》,就像读这座城市一样,掩卷会有一声叹息,十分意外,百般惊喜;读《济南城记》,展卷就会发现这座城市曾经的千样华姿,万种风情,满城故事。——张继平(济南民俗学家)
与一些研究济南历史文化的学者有所不同,雍坚非济南土生土长,但他却跑遍了济南的长街短巷,以其敏锐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去记录和追忆济南的过往,憧憬着美好未来。这部《济南城记》,便是他这些年心血的结晶和热爱济南最真实的佐证!——牛国栋(山东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
2009年某月某日晚,济南佛山路小城故事饭店,我,朋友姜波,还有一位对建筑颇感兴趣的外地朋友在一起小坐。当时,经八纬一正在拆迁中,姜波所在的山东建筑大学正在对该片区的一处民国建筑进行远程平移,而我所供职的媒体也正在对此进行重磅报道。我们的话题便从济南拆迁说起。
“生活在你们济南真好,不仅能看到历史建筑的外形,还能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外地朋友非常“羡慕”地对我们说。
外地朋友说得没错。由于加快了“棚户区”的改造进程,济南近年来有成片的老街区被拆迁改造,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的檩、椽、梁、柱、础及墙体填充物在拆除中暴露无遗。
可他的说法却深深地“刺激”了我。
我说:“我们现在暂时是幸运的,可我们的后代却永远没有了这份眼福。将来他们中如果有人喜爱济南的老房子,恐怕只能通过历史图片去揣摩其内部结构了。”
我不是一个喝着泉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和坊间很多喜爱济南历史建筑的朋友一样,喜爱,似乎没有充足的理由。
如果非要从历史寻找缘由的话,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我的大老爷爷(曾祖父之兄)就来济南创业了,他在济南萃卖场开办的式燕番菜馆曾经赫赫有名,是中国人在济南所创办的第一家有名的大型西餐馆。后来,我的祖父是在济南读的小学;再后来,我的父亲是在济南读的中专。他们虽然没有在济南定居工作,却让我早早便对济南产生了朦胧的憧憬。
1990年,我如愿以偿来到济南读书。从专科、专升本到研究生,其间虽然短暂工作,对济南的了解也不过限于“三大名胜”“四大泉群”和“齐烟九点”。
2000年6月我应聘到生活日报工作,翌年逐步转向对文化新闻的关注。那一年,正值老城主街泉城路拓宽改造。
先是因为职业的便利,我对隐藏在老街旧巷中的深宅大院有了一次次的近距离了解;继而因为这种近距离了解,我对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深的热爱;最后因为这种深深的热爱,我也对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在改造中的某些做法感到隐隐的困惑:
为何我们要拆掉一条具有五六百年历史的老街,来建一个并不稀缺的超市?为何要拆掉一个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而“比着葫芦画瓢”再做一个复制品来顶替?为何动辄夸口“济南名士多”,却把与名人相关的历史建筑动辄就去掉?
因保护平遥、周庄而广为人知的建筑学家阮仪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愤然写道:“上海受保护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少得可怜,仅有632处。伦敦比上海小多了,伦敦是1万处!英格兰60万处!日本100万处!”
与阮仪三先生所感慨的上海相比,济南同样尴尬。大济南(含各县市区)的总面积比大上海还要大,辖区内受保护的各类历史建筑之和(省级历史优秀建筑+国家、省、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保护文物中的历史建筑)仅为上海的一半左右。
1992年7月,被誉为“远东地区”最美丽德式建筑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前,它连一个“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头衔都没有。老火车站的拆除至今想起来令很多济南人隐然心痛。2009年5月初,笔者看到国家文物总局局长单霁翔新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关于济南老火车站的拆迁,文中这样写道:“一时间,‘中国十大野蛮工程’之首、‘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等各种各样的愤怒与批判接踵而至,令济南人蒙羞。”
老火车站的拆除让济南人引以为耻,可引以为戒了吗?就在单霁翔的文章发表两个月后,一座与济南老火车站同龄的德式建筑又在遗憾中被拆除,它就是位于经二纬一的义利洋行……
七忠祠、九华楼、丁宝桢故居、辛铸九故居、路大荒故居、侨办大楼、准提庵、大丸洋行、中国电影院、宏济堂中号、义兴公旧址……仅新世纪以来,济南消失的历史建筑就已屈指难数。
当我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个城市的变迁让人感到无可奈何之时,记录——用笔、用镜头来记录,便成了我唯一能做的。
于是有了这本书。
打开它,你能看到,新世纪以来业已或即将消失的济南20个街巷片区的数百张老房子的原始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级别的坊间民居;
打开它,你还能听到,数百位业已或即将搬离老街区的老济南人的“口述历史”,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正史未曾述及的民间记忆。
严格地说,这不是一本当下阅读的书。也不是一本游记抑或建筑学报告,它是一个记者对老济南变迁的真实记录和切实反思——
只希望/多少年以后/那些在楼房中长大的孩子/能够从这本书/看到昔日的祖宅/听到长辈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也希望/多少年以后/那些有兴趣研济南文化的人/能够从这本书/品出历史的底蕴/拼出文化的碎片/释解对昨天的好奇
在整理这本书的文稿和图片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借用多年以前的一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来,让回忆留下空白,忘了曾经拥有的过去,永远永远不再说爱……”
为了相见的告别,为了回忆的收藏,正是写作此书的初衷。
《济南城记》一书积记者雍坚十余年采访、调查之功,从一个记者亲历的角度,对泉城路、宽厚所街、馆驿街、官扎营、三大槐树等20个济南老街区的旧巷古宅、人文掌故、民俗风物和拆迁改造加以真实记录和切实反思。书中所配400余张照片多数已成绝版,颇能勾起当代济南人的城市乡愁。
《济南城记》全书20万字,400余张照片。该书共分20章,每章分“再回首”“老房子”“余之音”三节,分别记述了泉城路、高都司巷、旧军门巷、县西巷、卫巷、省府前街、宽厚所街、大明湖、老东门、普利街、南新街上新街、顺河街、馆驿街、魏家庄、五里沟、经一路、经八纬一、官扎营、宝华街、三大槐树等20个街(片)区的风貌变迁,是回望老济南和研究济南当代城市变迁的一部力作。
《济南城记》一书的突出特点有四:一是细节上能体现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一街一巷的历史沿革考证细致,一门一户的风貌记录原汁原味。二是图片视觉冲击力强,400多张绝版照片经全彩印刷,不由自主勾起济南人的城市乡愁。三是草根声音丰富,字里行间有数百位济南人的“口述历史”。四是隐含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为研究和思考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典型文本。
(王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