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需要五种意识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除需要有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外,还需要有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对话意识、生命意识、效率意识。
  关键词:课程;资源;对话;生命;效率
  
  新课程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生活为旨归。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成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具有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这些都已达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笔者以为,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还需要有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对话意识、生命意识、效率意识等。
  
  一、课程意识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教学大纲等指令性文件、教科书等学习文本、教参等辅导文本,故又被称为“学科课程”或“文本课程”。这种课程观是孤立、封闭、僵化的,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的发展,使得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学过程就是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师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有物,更有人的存在。即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经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也因此成为开放的、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提升与建构的过程,教学改革由此才能真正抵及教育的内核,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学习课程理念,从传统的教学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二、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的提出、利用、开发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教书匠”阶段,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科书”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资源意识,把教科书看成惟一的课程资源。殊不知,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系统给师生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资源,当然还有其他形态的资源,如社区资源等。因此,树立资源意识,选择、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是教师的必备素养。除了常规的校内、校外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外,广大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修养、个人素质等;第三,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性向、兴趣动机等;第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三、生命意识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生命是人的根本,因此,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应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指引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生命如蜡烛一般燃烧、枯萎,学生被物化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了无生命的气息。因此,关注、改善、提升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的状态,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促进学生发展,宽容个体差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特点,教学过程注重动态生成,呈现生命态;其次要改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各种教育要求的执行者和操作者为教学活动的思考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需要教师树立生命意识,从生命的高度关照教学生活,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成为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四、对话意识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西南师大张增田博士和靳玉乐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这里的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具有解释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究其实质,是指教师在正真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显然,对话教学体现了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意味着教学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知识不再是教师以独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静态的书本内容,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广大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将对话教学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互动交流的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生生对话,师本(文本)、生本的视界融合以及反思重建的自我对话。
  
  五、效率意识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尤其对革除传统课堂积弊更是效果明显。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缺乏本质上的认识,许多课堂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并未正真触到实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广大教师应树立效率意识,进行有效教学。新课程观认为,所谓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有效教学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科学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是否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教育研究,2004(2)。
  [3]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参考,1997(4)
  [4]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鲁迅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其他文献
<正>玻璃迷宫是一个由玻璃墙组成的三角形雕塑。该雕塑的设计者,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罗伯特&#183;莫里斯从小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长大,并将自己的艺术启蒙归功于一次童年时期参
期刊
此项目位于日本千叶县的畦田台。建筑一层靠外的部分是一个法式糕点屋,靠内的部分是一个精品厨房,二层和三层是一户四口之家的住宅。该建筑在一层和三层之间有一个楔形的镂空
2007年7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主题日暨农民工子弟走进中国美术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品行业
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便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个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
初中毕业,我考进了济南师范学校,一所寄宿学校。这里虽然没有偌大的校园,但环境优美;虽然管理严格,但师生关系融洽,所以我对考进这所百年师院很是满意。可只有一件事,让我颇感不爽,那
会议主题:积极·和谐·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承办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华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主要内容:  1. 向在第五届“健康杯”中获奖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TOPTEN)颁奖。  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子课题介绍与学术交流。  3.“健康杯”中小学心理辅导优质课成果示范。 
期刊
能有一辆自行车,是我高中时期最大的愿望。家离学校并不远,步行只需十来分钟。
<正>中国特大、超大城市的区县,其经济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等甚至大城市的水平,它们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又存
1998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这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倡导“快乐工作、灿烂生活、绽放激情、迎战变革”的团队文化;构建园长—教师,教师—幼儿互助式的心理辅导网络:幼儿园拥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