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日前,由《新金融》期刊承办的交银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等机构院校的七位专家就“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专家们认为,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出台,将为2009年保持8%的GDP增速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如何在保增长中促进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有利机遇走出去,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宏观调控要避免五个误区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不能过分乐观。政策的出发点不仅要弥补过去的失误,还要准备应对更大的冲击。我认为世界的麻烦到现在为止远远没有到头,而是刚刚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批金融机构陷入了危机,而金融市场的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2009年上半年一旦美国出现倒闭风潮,实体经济对金融层面又会产生一轮反向冲击。
第二,这次的紧缩过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物价形势的误判,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内生性的收缩已经开始。在不恰当的时候,把反通胀摆在第一位。如果没有这一轮资本回流救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从商品期货市场撤出,2008年四季度的通胀恐怕还会更加严重。但当前资本的回调只是救美国金融机构的暂时过程,如果2009年上半年或者年中前后出现美国企业倒闭风潮,美国股市崩塌,国际资本会有一次大逃亡,那时候国际资本又会向商品期货回流,到四季度时,输入性通胀在中国就会再次抬头。这恰好也是经济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经济增长率上行、通胀率上行的情况就可能再次出现。在这次经济调整中,对处理增长和通胀的关系,对中国通胀的这种输入性和结构性的综合特殊发生机制,我们应当有所反思。
第三,对人民币汇率一定要慎重。因为在当前2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中,恐怕有1万亿是国际热钱。对于“热钱”,以前有三个定义——来得快、去得快,敢冒险,通常进入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市楼市,但是这些热钱我们到现在还看不清楚。我觉得,中国现在进来的这1万亿热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热钱,可能更多的是国际资本市场出来的避险基金。此前,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有很大的利差,人民币升值又有汇差,两者相加大概有10%。一般来说,共同基金、美国的保险基金有8%到10%的投资回报率就非常理想了,人民币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如果2009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比如负增长10%到20%,即便调节汇率也无济于事,不如增加出口退税率,给企业一些补贴。为了刺激经济,人民币的利率还将下行,如果汇率同时下行,这1万多亿美元大回流,中国经济是无法承受的,银行体系也要受到很大影响,我认为2009年人民币保持3%的小幅升值可能是适当的选择,所得到的肯定要比失去的多。
第四,不要把金融风暴看作是绝对的坏事,而要看到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一个机遇在于现在到了向东亚乃至亚洲地区伸手的时候。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高度依赖向美国出口,另一方面是资源不足,高度依赖进口,外汇收支非常薄弱。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会爆发?就是由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所决定的。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亚洲地区贸易结构的大变化就是亚洲各国对中国形成很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在向欧美形成贸易顺差,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产业整合平台。我们现在应该推动这种产业整合,把我们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沿海地区那些长线的消费类的制造业产业链,向东亚地区输出、向东盟国家覆盖。中国如果在此时有很大的资本输出,帮助东亚国家完善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在他们国内形成很大的投资拉动,是有很大好处的。中国用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也是化解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重要出路。
第二个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机遇,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在这次危机中的日子非常难过,这正是我们收购的好时机,是吸引制造业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的好时机。前几年通用公司最高峰时的市值是560亿美元,现在福特和通用加起来不到100亿美元,我们用很少的钱可以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加快我们制造业的步伐。
最后,投资中唯一能救中国的就是城市化。现在的产业过剩是在上游产业,上游产业主要是被住宅和汽车这两大产业拉动。过去正是住宅和汽车的需求拉动了上游产业的疯涨,所以现在的过剩也集中在此。如果上游产业没有需求,中国的金融危机必定要爆发。在这一轮增长中,中长期贷款增长了七八万亿,投资贷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上。企业建成了,没有出口还不了银行贷款,是否会从产业危机变成金融危机呢?如果不针对上游产业的过剩来解决问题,就不能够化解这场危机和防止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如何最大程度地吸纳上游产业的产品过剩,就是依靠城市化。中国现在最大的经济断环、最大的结构扭曲就是城市化滞后。经过城市化,使长期在城市就业、有户口的人口从4.5亿提到8.5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就能解决。没有城市化的指向,基础设施建设就会非常盲目。
目前有很多宏观数据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张燕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一,用电量。2008年10月减少了4%,11月份减少了9.6%,但是用电量有5个省是正的,西藏、新疆、海南、福建、黑龙江。西北地区的负增长是最大的。受外部冲击影响比较小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实际上这次的收缩也是很大的。
第二,进出口数据。出口增长率在2008年10、11月都是非常高的负增长,而且进口跌幅远远大于出口,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不仅是对欧美日的出口下降,而且在欧美日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受到冲击,而且比别人受到更大的冲击。在调研中,企业告诉我们2007年年底之前,影响比较大的是《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劳工成本上升,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一些相关政策,真正使企业感觉到订单显著减少、头寸紧张是2008年10月以后。我个人觉得来自外部的冲击包括需求端冲击和供给端冲击,实际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显现的。
2009年的形势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如果从2008年的10月开始算起,那么今后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原因如下。第一,订单显著下降。家具、玩具、礼品、纺织订单的下降幅度是很大的,欧美客户的违约率显著上升,包括综合赔付率显著上升。欧美客户推迟提款、推迟交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美国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和信贷的影响造成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的严重不足,过去依赖外资银行和外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依靠地下关系和窗口公司在境外融资的金融端冲击越来越显现,这方面是一个利空的消息。
但是其他三个因素包括政策调整的因素,我个人觉得目前来讲实际上是向利好的方向转变。成本下降的因素,对我们企业来讲是向利好方向转变。2009年中国在欧美日产品的出口份额,可能在外需冲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上升。因为我认为前一段的下降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当内部的因素缓解以后,成本因素可能会导致2009年在欧美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销售份额可能会上升。比如,欧美的汽车行业在不景气时,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在华的汽车零部件的采购。
因此,从2009年的形势来讲,一是严峻,另一个是国内的调整在缓解外部冲击压力的反作用力将会显现。因此,整个2009年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交织,我觉得2009年在三四季度会有一个转好的势头。所以,我个人对2009年的形势还不是特别悲观。
第二个问题,对中国来讲,应该对98年和这次的宏观调控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保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调结构,包括调整发展模式。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基础,应从外需调整到一个真正立足于13亿人的发展基础来拉动未来30年的发展。过去外向型的激励导向,应该在今后保增长的过程中有所调整。
最后一个问题,全球如此大规模的救市和注入流动性,是否会在2010年以后使全球进入到低增长和相对高通胀的新阶段?在这个时候,宏观管理应该作出怎样的准备?这一点应该给予重视。
对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六个预判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狭义的金融风暴基本过去。这里讲的狭义的金融风暴一是指金融机构的大规模破产,二是指借贷规模的萎缩,这两件事在我看来基本上过去,或者说会比较快地过去。
第二,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在2009年末基本上可以走出这一轮衰退。我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是历史的经验,一般衰退是18个月,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衰退在07年的12月已经开始了,所以到2009年末,已经是1929年来最长的一次衰退。第二,更主要的是要理解美国新的经济团队的政策取向。新的经济团队,我的一个形象说法,它是新的“经济基辛格”。美国新任财长萨默斯主张积极干预市场,大幅扩大开支来挽救经济。
第三,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滞胀时期。所谓“滞”是指美国经济不可能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因为消费作为美国经济最大的火车头,它的信贷基础消失了。而“胀”指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美国经济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弊,美国的债务,包括国债、企业债和家庭债务都缩水了。
第四,下一轮经济困难会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比如韩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过去四五年是靠廉价美元涌入带来的繁荣,他们并没有汲取98年的经验教训,发行了大量短期债务,国际收支形势很不乐观。但这些国家也有可能躲过一劫,因为当今的美联储充分意识到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性,美联储现在绕过IMF直接给这些国家贷款,包括给韩国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防止韩国经济走向大规模衰退。
第五,三年以后再看这场危机,美国政府和欧洲政府很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因为这些政府现在投资于股票市场,这些股票的低价格很大程度上讲是恐慌性造成的,将来肯定会回升。美国利用当前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的时机增发美国国债,今后的通货膨胀会使这些债务缩水。此外,美联储用发钞票的方式购买了美国企业的短期票据,甚至是国债和股票,当然是赚钱的。
第六,美元和美国国债会很快走入下行通道。美联储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是数量管理,不是利息率管理。所以2009年,美元很快会下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会上升,价格会下降。
关于对国内形势的判断,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第一个是信心和预期,第二个是进出口,第三个是资本流动。
2008年10月进出口同时下降,顺差的下降远远不如进口和出口单项下降的幅度。所以,进出口渠道的影响恐怕也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信心的影响。为什么工业总产值下降如此之快,为什么房地产的交易量如此大幅萎缩?主要原因是大家看不准、看不清,而不是没有钱消费、没有能力投资。但是据有关报道,各个地方政府上报的投资额不是4万亿,而是40万亿。
政府应尽快出台三大政策,扭转民营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第一是关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处在两个均衡之间的交替期,过去是高位均衡,现在可能是低位均衡,应该由地方政府出台一些创造性的政策,尽快缩短这中间的过渡期。第二是汽车市场,汽车的产业链非常长,我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第一季度免购置税,让老百姓赶紧在春节前后买车。第三把火是股市,正常情况下,我不主张政府干预股市,但是现在的股市是信心和民生的问题,股市的核心问题还是大小非,所以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原则性的说法,明确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态度,给市场信心。
2009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是先冰后火,第一季度冰冷的预期占主导,从第二季度起,投资计划开始上马,经济会逐步恢复,不排除到年底会出现一定的价格上涨的压力。美元跌,石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重涨,可能又导致物价上升的压力。因此2009年的物价水平是先低后高。为了保证1000万的就业,至少得有9%的GDP增长速度。所以2009年GDP9%,CPI2.6%是我们的预期。
对于企业,有三个重大的战略机遇。第一是产业重组的战略机遇,好企业去并购、重组别人,坏企业也是一个退出的机遇。
第二个机遇是资本运作的机遇,现在最好的投资方向不是去建新厂,而是回购股票、搞资本运作。因为资产价格的缩水已远远超过食品、衣服、汽车价格的下降,对于个人而言,减少消费、增加投资是最理性的做法。
第三个机遇,走出去。在境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比如购买三大车厂周围的工程技术公司,引进人才,投资一些资源性的公司。
总之,对2009年经济我比较乐观。经济会重新进入到一个比较快的上升渠道。
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确定性
魏革军(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这一两年内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确定性。当前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不断修订自己的经济预测,几乎不能持续三个月。我们目前经历的形势是非常规的,经济金融的波动是非常规的,采取的政策也是非常规的,产生的后果也将是非常规的。因为非常规,所以有很多是无法预知的。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速度问题,对中国这样的制度体制,2009年GDP达到8%、9%并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要防止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之后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宏观经济政策要有长远的估计和安排,要在短期与长期间把握平衡。
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首先必须关注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的六七个省市。比如进出口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2008年这几个省进出口的增长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它们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80%左右,这些省市过去多年来对外汇储备的累计贡献率为100%(因为有其它地方是逆差),而结售汇顺差这些省市更大。通过直接投资和企业跨境关联交易活动,资本流动也基本集中于此,一定程度上是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来保持较高增速的发动机。
中国经济受影响、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个地区,但是目前对这些地区的针对措施不多,特别是改革性的措施不多。针对这些受影响和冲击最大地区的研究也很不够,这应当引起重视。 沿海沿江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类似当年的四小龙,我们应当研究结构演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经验。
第二,经济形势的研究应该非常关注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对此,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的分类非常复杂。既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先行指标,也有一些常规性的指标和一些景气的分析调研。比如说最典型的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波罗的海MDI和中国的PMI,目前从货币角度来看,货币总量M2占GDP的比重仍然处于历史的最高位,说明目前整体市场不是流动性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当然,反应比较活跃的狭义货币M1下降得较快。
第三,客观对待政策效果。我们不能政策一出台就见效,也不能什么容易就做什么。好的政策最好能达到多重的正效应。解决问题更应当从战略上进行思考,既然担心失业会引起社会不稳定,那就应该下决心集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理解,财政政策效应的快慢取决于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投资于基础教育、医疗保险、农民工的失业保障,需要经过好多年之后效应才能体现出来。而投资一些固定资产项目,可以立竿见影。但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忽视那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一些道理讲清楚了,社会公众都会理解。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讨论和呼吁过于重视速度,而关于结构性改革和社会基础建设的声音稍微弱了一些。
关于货币政策,一些人认为要是早些松动就好了。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在PPI、CPI节节攀升、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情况下,任何中央银行都不会贸然放松政策。西方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之所以频频动用各种政策工具,是因为出现了系统性金融问题。我们假设如果08年上半年就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像往年那样一季度就把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到一年的一半,那么企业会大量备料和生产,面对外部需求的急剧调整,会造成更多的产品积压和材料库存积压,就会加剧企业的负债负担,就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这一轮经济调整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外部需求迅速变化所引起的。
关于银行体系的惜贷趋势,银行是从自身的风险角度出发,评价货币和信贷政策的变化,很难评价其好坏。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松动和利率如此大幅的调整,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以及防止房地产过度的下滑造成新的风险。
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但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某种结构性问题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
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作为不够,唯一的目标就是如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国的货币政策,深受古典货币主义影响。货币政策要控制通胀,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在经济正常环境下没有错,但是,如果放到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具体的结构转型时期就会发现存在问题。
典型的美国金融危机逻辑线条非常清晰,在中国这个线条是不清晰的。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因为拆借市场出了问题,货币市场接近于停止,金融机构的风险马上显现。信贷市场随之收缩,金融危机显现。美国的救市,把救助金融体系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这是对的。如果把救助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我不认为是正确的。
在中国,首先我们的拆借市场没有太大的问题,某个时期拆借成本有所提高,是由政策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信贷市场出现了萎缩。和美国信贷市场的萎缩不一样,中国的萎缩,不是市场危机带来的萎缩。信贷市场大幅萎缩后,马上引起了实体经济的大幅下滑。2008年2、3月,紧缩非常严厉,存款准备金率频繁提高,政策效应在3到6个月之后,即9、10月份显现,金融危机也恰在此时爆发两者重叠。所以,不能认为2008年9、10月的恶化完全是由金融危机造成的。
反思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考虑中国发生的重大结构变化,要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关注整个经济的增长。中国正在不断迈向现代化,物价上涨是必然的。某种意义上说,没有CPI的上涨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GDP的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演化成物价的上涨。经济增长背后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靠整个价格体系和收入分配关系来调整的,调整的过程必然是往上走。
中国货币政策要保持均衡性、连续性,还要纳入国际视野,考虑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出现,可是中国2008年上半年还不清楚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在货币政策上没有任何体现,更没有提前对冲外部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开始变得非常复杂,整个宏观经济政策要系统地考虑到这种复杂性,而不是单一模式、单一规则。
不能否认世界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在2008年中时,我们就认为由于次贷危机已经导致西方经济走入下行通道,而整个中国的通胀有外部大宗商品输入型和结构型的特点,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用双紧政策来处理中国的通胀,必将使中国承担世界经济调整的成本。所以当时我们就主张下一步经济工作是保增长,应该把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但尔后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两个火车头——房地产和出口熄火。这两大火车头的熄火,导致信心下降、中国资本市场急剧下滑。当然,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应了中国内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深层次的挑战。中国增长模式的深层问题是,为增长而增长,为出口而投资。
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会导致整体性的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OECD,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2009年的经济走势,经过几次调整都是负值了。尽管萨默斯的政策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但我觉得现在仅仅靠国家政策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快速见效。中国出口的收入弹性还是比较显著的。世界经济的下滑、GDP的下滑,对整个中国出口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房地产业2009年能否走出低谷?这个火车头2009年要点火发动,我们并不乐观。很多房地产商前期积累了很多土地,所以2008年房地产业的投资没有显著下降。整体需求下滑的条件下,2009年一定会走向价格调整,现在已经看到房价松动的很多迹象。日本和香港的经验都说明,一旦房价走向下行通道,短期内很难走出。
第三,消费也不容乐观。第一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由于中国和国外的资本连接还不是完全放开,所以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多是从信心层面上。第二,收入分配,消费问题的背后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初次分配当中劳动收入占整个初次分配的比重是稳中有降的。因此在目前的经济打压下,中低收入阶层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如果2009年房地产价格向下走,股市也没有很好的振兴,那么就会发生财富效应。经过测算,中国的消费与财富效应的关联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中产阶层,将进一步影响耐用消费品、个人资本品的投资。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2009年的形势不容乐观。4万亿投资可能会在短期,比如2009年下半年使经济有所反弹,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从短期来看,政策还是很重要。政府应出台消费导向性和就业导向性的政策,一旦能够刺激就业就可以转化为收入,收入就转化为消费,消费再带动投资是实实在在的。税收政策也应更多考虑鼓励消费的税收政策。
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不能抱太高的期望,我们还是要做好更严峻的准备。8%是中国经济的底线,8%以上,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增长来解决。而一旦降到8%以下,增长经济中的内在问题就会出现,如社会稳定等。
各国政府、各国经济学家正在开展一轮新的实力和智慧的竞赛
王松奇(《银行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现在比招法,比经济基本面,比经济复苏对抗衰退的条件,最终,比的是战略、政策和人事。我个人认为中国这三方面条件可能都具备。所以我对2009年总的经济金融形势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的人均储蓄率最高,从幅员、市场容量这些经济基本面而言,中国的经济还是乐观的。地方政府在经济扩张中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村镇建设、三农、民营科技领域的货币金融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从出口来看,中国的相对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无论是欧美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还能保留相当的市场份额。另外,我们可以学美国,美国是贸易赤字,但它用资本项目补充经常项目。中国也可以通过改善资本市场,通过人民币继续单边向上的预期,通过良好的基本面成为2009年最大的资本流入国。
有人说,2009年6月份出现外资大逃亡、企业倒闭潮,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太会出现,我走访了一些国家,和国外的企业家和银行界人士会谈,他们对中国的基本预期还是很好的。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即使经常项目顺差下降,但是2009年全年情况应该还是净顺差。有了净顺差,还有项目资本的补充。中国要搞好内需,但消费是慢功夫。消费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的,在医疗保障、教育体制,包括住房等很多方面,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老百姓掏钱去消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在还应以投资为主,就是挖坑、修路、搞环保,三招先用好。
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中国的GDP是7.5%,我做过测算,在M2增长13%对应GDP7%的基础上,只要M2增加3个百分点,GDP就会增加1个百分点。增加货币,通过贷款渠道放给企业,转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企业支出,这种支出在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内部的连环需求,对内需肯定起到刺激作用,特别是中国这种比较大的经济体,地域广阔、行业繁杂,生产链条比较长,所以可以拉动经济。
关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央行从2007年2月开始不断使用这个手段,我个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14%、15%还是太高。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还有很大空间,不能单靠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还要用一些其他手段,如财政和税收手段相配合。中国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最大的差别,美国是金融体系拖累了实体经济部门,中国是由于外部需求下降,实体经济开始拖累金融体系。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首先,美联储忽略了对投行、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的监管。第二,格林斯潘没有按照上世纪70年代詹姆斯·托宾提出的货币政策在目标中也要关注资产价格,仅注意了CPI。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98年改革以来,全社会98%的资金基本都在银行系统,那么银行怎么办?第一,2009年肯定会出现全国性的惜贷现象,从2008年11月中央银行宣布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以后,各个商业银行开始从总行下达指标贷款。银监会也表示提高对风险偏好的容忍度,同时敦促各个商业银行增加拨备,以应付2009年由于信贷扩张造成的不良资产上升的情况。财政也应考虑对所有的商业银行减营业税。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比较高,流动性收缩也比较厉害,虽然M2的指标比较高,但中小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并不多,真正的头寸并不宽裕。
从2008年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看,有一些教训。第一,对通货膨胀的形势看得过于严重,中央银行认为CPI过高,进行严格紧缩,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货币政策对形势有所误判,就可能采取一些对长期不太有利的政策操作,对经济造成影响。
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进行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目标、决策过程要有透明度,央行要对市场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宏观经济信息,给市场参与者一个确定的预期。现在看,中国的货币政策紧缩功能非常明显,但扩张经济时,传导机制长,无论通过利率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信贷渠道都很曲折。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轮驱动,09年增长保八目标能够实现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回顾10年前,97、98年当时也是为了拉动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货币政策也作了调整。这次财政政策4万亿的力度好像比上次来得大,但我看大致差不多。上次5年是3万亿,一年平均就是6000亿。现在是两年4万亿,一年就是2万亿,拿现在2万亿和现在的GDP比较,拿上次6000亿和当时的GDP比较,力度还是当时来得大。但是再从金融信贷和银行的角度看,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财政政策前后相比比较接近、力度差不多的话,金融方面差异就比较大了。一个是上一轮调整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走低,M2从97年的约17%降至99年的14%。当时信贷增长不断下滑,增速从96年开始下滑,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信贷为什么持续往下走?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当时货币政策较为谨慎。一开始先叫适当的货币政策,后来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提宽松。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对整个政策的思路影响比较大,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是银行业本身没有这种信贷能力。在90年代初时,信贷增速非常高,有的月份甚至高达40%,平均速度在20%以上,信贷高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几家国有大银行的比率高达40%左右。存贷比例也非常高,最高的时候达到90%左右。据了解,当时有不少商业银行看起来有不少资产,但实际上大部分贷款收不回来。所以,在上一轮调整中,货币政策、信贷和银行,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当时,政府一方面希望能够推动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帮助银行。国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相当低,只有2%、3%的资本充足率,99年发了2700亿的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等于给银行注入流动性。
这一轮情况就有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比较宽松,银行存款水平是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非常高,几家大行都在12%以上,拨备覆盖率也非常高,不良率相对比较低。尤其是几家大行的存贷比相当低,大概略高于60%。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相对来说偏高一些。现在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两难,推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大银行有意见,说这不公平。如果要放的话,对几家大行来说意义又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流动性本来就很充足,主要是对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压力比较大。
这次中央提出来M2的增速希望能达到17%,信贷不低于4.6万亿,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估计如果M2要达到17%,信贷增速一定要在16%以上,这样信贷总量的增加可能会在4.8万亿到5万亿水平上。所以,拿现在的状况和当时的信贷和银行业的状况相比的话,显然现在的金融对经济增长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时可能是一个轮子,现在是两个轮子。而且现在财政政策最终的实现,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投入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
回顾一下,我觉得2003年、2004年中国几家大银行的改革,到现在遇到经济迅速下滑的时候,其成果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我相信在09年,它的积极作用或者说更关键的作用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增长保8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估计在年底和年初,可能就是最低的低谷。我认为09年两季度就会走向复苏。
我认为从季度GDP增速来看,应该是一个V型的走势。因为在2007年第二季度是最高,是11.9%。以后连续到现在五个季度一直往下走,现在第四季度肯定也是往下走。08年第四季度和09年第一季度,可能是最低的低谷,以后就会逐步出现回升。这样,就大致可以构成V型的走势,至于后来是不是W走势,刚才杨瑞龙教授讲了,后面我没有看到那么远。根据现在银行和信贷方面的情况,和上次做比较,如果说货币供应量达到17%,那8%的增长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拿银行来说,大家比较关注银行是不是惜贷,我觉得从银行来说至少两个方面,一个是有能力发放贷款。第二也有动力。这次危机当中银行没有多大受损,货币政策现在走向宽松,从资本充足、资产状况、拨备状况和存贷比等方面看,特别是最近几年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对银行来说是有能力扩大信贷规模的。那么,是不是有动力?五大银行都是中央财政控股的商业银行,现在按照中央的要求,这方面肯定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但作为商业银行,上市以后虽然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是在表示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所表现。上市以后盈利能力如何商业银行自己也有压力。现在看来09年的盈利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这种情况下信贷增长能够更多地带来一些收益,如果说这些项目都比较好,那为什么不贷呢?肯定还是要贷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家商业银行现在跟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曾经监管部门叫停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签这种一揽子的协议,现在又开始放松了。这些信号表明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青睐的中央财政资金铺底项目的投入速度会比较快,而且我认为规模也会比我们想象的大。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中西部地区,尤其中部地区的很多分行反应当地情况,包括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听起来都是巨大的投资项目。所以数十万亿不是编出来的,的确是各地实际的情况。当然,现在肯定是要往下压的。这说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有项目可以实施的。这两方面的结合,对扩大银行的信贷还是很有推动力的。
总的来说,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09年8%以上的增长是抱有信心的。结合上一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现情况来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可以看到其中的某些不同,有助于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些。
专家们认为,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出台,将为2009年保持8%的GDP增速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如何在保增长中促进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有利机遇走出去,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宏观调控要避免五个误区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不能过分乐观。政策的出发点不仅要弥补过去的失误,还要准备应对更大的冲击。我认为世界的麻烦到现在为止远远没有到头,而是刚刚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批金融机构陷入了危机,而金融市场的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2009年上半年一旦美国出现倒闭风潮,实体经济对金融层面又会产生一轮反向冲击。
第二,这次的紧缩过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物价形势的误判,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内生性的收缩已经开始。在不恰当的时候,把反通胀摆在第一位。如果没有这一轮资本回流救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从商品期货市场撤出,2008年四季度的通胀恐怕还会更加严重。但当前资本的回调只是救美国金融机构的暂时过程,如果2009年上半年或者年中前后出现美国企业倒闭风潮,美国股市崩塌,国际资本会有一次大逃亡,那时候国际资本又会向商品期货回流,到四季度时,输入性通胀在中国就会再次抬头。这恰好也是经济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经济增长率上行、通胀率上行的情况就可能再次出现。在这次经济调整中,对处理增长和通胀的关系,对中国通胀的这种输入性和结构性的综合特殊发生机制,我们应当有所反思。
第三,对人民币汇率一定要慎重。因为在当前2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中,恐怕有1万亿是国际热钱。对于“热钱”,以前有三个定义——来得快、去得快,敢冒险,通常进入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市楼市,但是这些热钱我们到现在还看不清楚。我觉得,中国现在进来的这1万亿热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热钱,可能更多的是国际资本市场出来的避险基金。此前,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有很大的利差,人民币升值又有汇差,两者相加大概有10%。一般来说,共同基金、美国的保险基金有8%到10%的投资回报率就非常理想了,人民币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如果2009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比如负增长10%到20%,即便调节汇率也无济于事,不如增加出口退税率,给企业一些补贴。为了刺激经济,人民币的利率还将下行,如果汇率同时下行,这1万多亿美元大回流,中国经济是无法承受的,银行体系也要受到很大影响,我认为2009年人民币保持3%的小幅升值可能是适当的选择,所得到的肯定要比失去的多。
第四,不要把金融风暴看作是绝对的坏事,而要看到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一个机遇在于现在到了向东亚乃至亚洲地区伸手的时候。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高度依赖向美国出口,另一方面是资源不足,高度依赖进口,外汇收支非常薄弱。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会爆发?就是由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所决定的。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亚洲地区贸易结构的大变化就是亚洲各国对中国形成很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在向欧美形成贸易顺差,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产业整合平台。我们现在应该推动这种产业整合,把我们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沿海地区那些长线的消费类的制造业产业链,向东亚地区输出、向东盟国家覆盖。中国如果在此时有很大的资本输出,帮助东亚国家完善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在他们国内形成很大的投资拉动,是有很大好处的。中国用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也是化解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重要出路。
第二个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机遇,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在这次危机中的日子非常难过,这正是我们收购的好时机,是吸引制造业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的好时机。前几年通用公司最高峰时的市值是560亿美元,现在福特和通用加起来不到100亿美元,我们用很少的钱可以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加快我们制造业的步伐。
最后,投资中唯一能救中国的就是城市化。现在的产业过剩是在上游产业,上游产业主要是被住宅和汽车这两大产业拉动。过去正是住宅和汽车的需求拉动了上游产业的疯涨,所以现在的过剩也集中在此。如果上游产业没有需求,中国的金融危机必定要爆发。在这一轮增长中,中长期贷款增长了七八万亿,投资贷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上。企业建成了,没有出口还不了银行贷款,是否会从产业危机变成金融危机呢?如果不针对上游产业的过剩来解决问题,就不能够化解这场危机和防止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如何最大程度地吸纳上游产业的产品过剩,就是依靠城市化。中国现在最大的经济断环、最大的结构扭曲就是城市化滞后。经过城市化,使长期在城市就业、有户口的人口从4.5亿提到8.5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就能解决。没有城市化的指向,基础设施建设就会非常盲目。
目前有很多宏观数据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张燕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一,用电量。2008年10月减少了4%,11月份减少了9.6%,但是用电量有5个省是正的,西藏、新疆、海南、福建、黑龙江。西北地区的负增长是最大的。受外部冲击影响比较小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实际上这次的收缩也是很大的。
第二,进出口数据。出口增长率在2008年10、11月都是非常高的负增长,而且进口跌幅远远大于出口,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不仅是对欧美日的出口下降,而且在欧美日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受到冲击,而且比别人受到更大的冲击。在调研中,企业告诉我们2007年年底之前,影响比较大的是《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劳工成本上升,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一些相关政策,真正使企业感觉到订单显著减少、头寸紧张是2008年10月以后。我个人觉得来自外部的冲击包括需求端冲击和供给端冲击,实际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显现的。
2009年的形势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如果从2008年的10月开始算起,那么今后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原因如下。第一,订单显著下降。家具、玩具、礼品、纺织订单的下降幅度是很大的,欧美客户的违约率显著上升,包括综合赔付率显著上升。欧美客户推迟提款、推迟交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美国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和信贷的影响造成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的严重不足,过去依赖外资银行和外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依靠地下关系和窗口公司在境外融资的金融端冲击越来越显现,这方面是一个利空的消息。
但是其他三个因素包括政策调整的因素,我个人觉得目前来讲实际上是向利好的方向转变。成本下降的因素,对我们企业来讲是向利好方向转变。2009年中国在欧美日产品的出口份额,可能在外需冲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上升。因为我认为前一段的下降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当内部的因素缓解以后,成本因素可能会导致2009年在欧美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销售份额可能会上升。比如,欧美的汽车行业在不景气时,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在华的汽车零部件的采购。
因此,从2009年的形势来讲,一是严峻,另一个是国内的调整在缓解外部冲击压力的反作用力将会显现。因此,整个2009年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交织,我觉得2009年在三四季度会有一个转好的势头。所以,我个人对2009年的形势还不是特别悲观。
第二个问题,对中国来讲,应该对98年和这次的宏观调控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保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调结构,包括调整发展模式。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基础,应从外需调整到一个真正立足于13亿人的发展基础来拉动未来30年的发展。过去外向型的激励导向,应该在今后保增长的过程中有所调整。
最后一个问题,全球如此大规模的救市和注入流动性,是否会在2010年以后使全球进入到低增长和相对高通胀的新阶段?在这个时候,宏观管理应该作出怎样的准备?这一点应该给予重视。
对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六个预判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狭义的金融风暴基本过去。这里讲的狭义的金融风暴一是指金融机构的大规模破产,二是指借贷规模的萎缩,这两件事在我看来基本上过去,或者说会比较快地过去。
第二,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在2009年末基本上可以走出这一轮衰退。我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是历史的经验,一般衰退是18个月,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衰退在07年的12月已经开始了,所以到2009年末,已经是1929年来最长的一次衰退。第二,更主要的是要理解美国新的经济团队的政策取向。新的经济团队,我的一个形象说法,它是新的“经济基辛格”。美国新任财长萨默斯主张积极干预市场,大幅扩大开支来挽救经济。
第三,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滞胀时期。所谓“滞”是指美国经济不可能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因为消费作为美国经济最大的火车头,它的信贷基础消失了。而“胀”指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美国经济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弊,美国的债务,包括国债、企业债和家庭债务都缩水了。
第四,下一轮经济困难会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比如韩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过去四五年是靠廉价美元涌入带来的繁荣,他们并没有汲取98年的经验教训,发行了大量短期债务,国际收支形势很不乐观。但这些国家也有可能躲过一劫,因为当今的美联储充分意识到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性,美联储现在绕过IMF直接给这些国家贷款,包括给韩国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防止韩国经济走向大规模衰退。
第五,三年以后再看这场危机,美国政府和欧洲政府很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因为这些政府现在投资于股票市场,这些股票的低价格很大程度上讲是恐慌性造成的,将来肯定会回升。美国利用当前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的时机增发美国国债,今后的通货膨胀会使这些债务缩水。此外,美联储用发钞票的方式购买了美国企业的短期票据,甚至是国债和股票,当然是赚钱的。
第六,美元和美国国债会很快走入下行通道。美联储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是数量管理,不是利息率管理。所以2009年,美元很快会下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会上升,价格会下降。
关于对国内形势的判断,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第一个是信心和预期,第二个是进出口,第三个是资本流动。
2008年10月进出口同时下降,顺差的下降远远不如进口和出口单项下降的幅度。所以,进出口渠道的影响恐怕也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信心的影响。为什么工业总产值下降如此之快,为什么房地产的交易量如此大幅萎缩?主要原因是大家看不准、看不清,而不是没有钱消费、没有能力投资。但是据有关报道,各个地方政府上报的投资额不是4万亿,而是40万亿。
政府应尽快出台三大政策,扭转民营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第一是关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处在两个均衡之间的交替期,过去是高位均衡,现在可能是低位均衡,应该由地方政府出台一些创造性的政策,尽快缩短这中间的过渡期。第二是汽车市场,汽车的产业链非常长,我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第一季度免购置税,让老百姓赶紧在春节前后买车。第三把火是股市,正常情况下,我不主张政府干预股市,但是现在的股市是信心和民生的问题,股市的核心问题还是大小非,所以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原则性的说法,明确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态度,给市场信心。
2009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是先冰后火,第一季度冰冷的预期占主导,从第二季度起,投资计划开始上马,经济会逐步恢复,不排除到年底会出现一定的价格上涨的压力。美元跌,石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重涨,可能又导致物价上升的压力。因此2009年的物价水平是先低后高。为了保证1000万的就业,至少得有9%的GDP增长速度。所以2009年GDP9%,CPI2.6%是我们的预期。
对于企业,有三个重大的战略机遇。第一是产业重组的战略机遇,好企业去并购、重组别人,坏企业也是一个退出的机遇。
第二个机遇是资本运作的机遇,现在最好的投资方向不是去建新厂,而是回购股票、搞资本运作。因为资产价格的缩水已远远超过食品、衣服、汽车价格的下降,对于个人而言,减少消费、增加投资是最理性的做法。
第三个机遇,走出去。在境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比如购买三大车厂周围的工程技术公司,引进人才,投资一些资源性的公司。
总之,对2009年经济我比较乐观。经济会重新进入到一个比较快的上升渠道。
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确定性
魏革军(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这一两年内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确定性。当前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不断修订自己的经济预测,几乎不能持续三个月。我们目前经历的形势是非常规的,经济金融的波动是非常规的,采取的政策也是非常规的,产生的后果也将是非常规的。因为非常规,所以有很多是无法预知的。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速度问题,对中国这样的制度体制,2009年GDP达到8%、9%并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要防止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之后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宏观经济政策要有长远的估计和安排,要在短期与长期间把握平衡。
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首先必须关注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的六七个省市。比如进出口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2008年这几个省进出口的增长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它们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80%左右,这些省市过去多年来对外汇储备的累计贡献率为100%(因为有其它地方是逆差),而结售汇顺差这些省市更大。通过直接投资和企业跨境关联交易活动,资本流动也基本集中于此,一定程度上是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来保持较高增速的发动机。
中国经济受影响、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个地区,但是目前对这些地区的针对措施不多,特别是改革性的措施不多。针对这些受影响和冲击最大地区的研究也很不够,这应当引起重视。 沿海沿江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类似当年的四小龙,我们应当研究结构演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经验。
第二,经济形势的研究应该非常关注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对此,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的分类非常复杂。既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先行指标,也有一些常规性的指标和一些景气的分析调研。比如说最典型的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波罗的海MDI和中国的PMI,目前从货币角度来看,货币总量M2占GDP的比重仍然处于历史的最高位,说明目前整体市场不是流动性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当然,反应比较活跃的狭义货币M1下降得较快。
第三,客观对待政策效果。我们不能政策一出台就见效,也不能什么容易就做什么。好的政策最好能达到多重的正效应。解决问题更应当从战略上进行思考,既然担心失业会引起社会不稳定,那就应该下决心集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理解,财政政策效应的快慢取决于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投资于基础教育、医疗保险、农民工的失业保障,需要经过好多年之后效应才能体现出来。而投资一些固定资产项目,可以立竿见影。但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忽视那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一些道理讲清楚了,社会公众都会理解。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讨论和呼吁过于重视速度,而关于结构性改革和社会基础建设的声音稍微弱了一些。
关于货币政策,一些人认为要是早些松动就好了。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在PPI、CPI节节攀升、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情况下,任何中央银行都不会贸然放松政策。西方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之所以频频动用各种政策工具,是因为出现了系统性金融问题。我们假设如果08年上半年就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像往年那样一季度就把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到一年的一半,那么企业会大量备料和生产,面对外部需求的急剧调整,会造成更多的产品积压和材料库存积压,就会加剧企业的负债负担,就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这一轮经济调整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外部需求迅速变化所引起的。
关于银行体系的惜贷趋势,银行是从自身的风险角度出发,评价货币和信贷政策的变化,很难评价其好坏。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松动和利率如此大幅的调整,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以及防止房地产过度的下滑造成新的风险。
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但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某种结构性问题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
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作为不够,唯一的目标就是如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国的货币政策,深受古典货币主义影响。货币政策要控制通胀,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在经济正常环境下没有错,但是,如果放到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具体的结构转型时期就会发现存在问题。
典型的美国金融危机逻辑线条非常清晰,在中国这个线条是不清晰的。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因为拆借市场出了问题,货币市场接近于停止,金融机构的风险马上显现。信贷市场随之收缩,金融危机显现。美国的救市,把救助金融体系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这是对的。如果把救助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我不认为是正确的。
在中国,首先我们的拆借市场没有太大的问题,某个时期拆借成本有所提高,是由政策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信贷市场出现了萎缩。和美国信贷市场的萎缩不一样,中国的萎缩,不是市场危机带来的萎缩。信贷市场大幅萎缩后,马上引起了实体经济的大幅下滑。2008年2、3月,紧缩非常严厉,存款准备金率频繁提高,政策效应在3到6个月之后,即9、10月份显现,金融危机也恰在此时爆发两者重叠。所以,不能认为2008年9、10月的恶化完全是由金融危机造成的。
反思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考虑中国发生的重大结构变化,要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关注整个经济的增长。中国正在不断迈向现代化,物价上涨是必然的。某种意义上说,没有CPI的上涨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GDP的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演化成物价的上涨。经济增长背后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靠整个价格体系和收入分配关系来调整的,调整的过程必然是往上走。
中国货币政策要保持均衡性、连续性,还要纳入国际视野,考虑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出现,可是中国2008年上半年还不清楚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在货币政策上没有任何体现,更没有提前对冲外部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开始变得非常复杂,整个宏观经济政策要系统地考虑到这种复杂性,而不是单一模式、单一规则。
不能否认世界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在2008年中时,我们就认为由于次贷危机已经导致西方经济走入下行通道,而整个中国的通胀有外部大宗商品输入型和结构型的特点,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用双紧政策来处理中国的通胀,必将使中国承担世界经济调整的成本。所以当时我们就主张下一步经济工作是保增长,应该把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但尔后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两个火车头——房地产和出口熄火。这两大火车头的熄火,导致信心下降、中国资本市场急剧下滑。当然,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应了中国内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深层次的挑战。中国增长模式的深层问题是,为增长而增长,为出口而投资。
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会导致整体性的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OECD,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2009年的经济走势,经过几次调整都是负值了。尽管萨默斯的政策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但我觉得现在仅仅靠国家政策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快速见效。中国出口的收入弹性还是比较显著的。世界经济的下滑、GDP的下滑,对整个中国出口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房地产业2009年能否走出低谷?这个火车头2009年要点火发动,我们并不乐观。很多房地产商前期积累了很多土地,所以2008年房地产业的投资没有显著下降。整体需求下滑的条件下,2009年一定会走向价格调整,现在已经看到房价松动的很多迹象。日本和香港的经验都说明,一旦房价走向下行通道,短期内很难走出。
第三,消费也不容乐观。第一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由于中国和国外的资本连接还不是完全放开,所以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多是从信心层面上。第二,收入分配,消费问题的背后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初次分配当中劳动收入占整个初次分配的比重是稳中有降的。因此在目前的经济打压下,中低收入阶层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如果2009年房地产价格向下走,股市也没有很好的振兴,那么就会发生财富效应。经过测算,中国的消费与财富效应的关联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中产阶层,将进一步影响耐用消费品、个人资本品的投资。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2009年的形势不容乐观。4万亿投资可能会在短期,比如2009年下半年使经济有所反弹,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从短期来看,政策还是很重要。政府应出台消费导向性和就业导向性的政策,一旦能够刺激就业就可以转化为收入,收入就转化为消费,消费再带动投资是实实在在的。税收政策也应更多考虑鼓励消费的税收政策。
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不能抱太高的期望,我们还是要做好更严峻的准备。8%是中国经济的底线,8%以上,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增长来解决。而一旦降到8%以下,增长经济中的内在问题就会出现,如社会稳定等。
各国政府、各国经济学家正在开展一轮新的实力和智慧的竞赛
王松奇(《银行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现在比招法,比经济基本面,比经济复苏对抗衰退的条件,最终,比的是战略、政策和人事。我个人认为中国这三方面条件可能都具备。所以我对2009年总的经济金融形势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的人均储蓄率最高,从幅员、市场容量这些经济基本面而言,中国的经济还是乐观的。地方政府在经济扩张中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村镇建设、三农、民营科技领域的货币金融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从出口来看,中国的相对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无论是欧美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还能保留相当的市场份额。另外,我们可以学美国,美国是贸易赤字,但它用资本项目补充经常项目。中国也可以通过改善资本市场,通过人民币继续单边向上的预期,通过良好的基本面成为2009年最大的资本流入国。
有人说,2009年6月份出现外资大逃亡、企业倒闭潮,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太会出现,我走访了一些国家,和国外的企业家和银行界人士会谈,他们对中国的基本预期还是很好的。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即使经常项目顺差下降,但是2009年全年情况应该还是净顺差。有了净顺差,还有项目资本的补充。中国要搞好内需,但消费是慢功夫。消费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的,在医疗保障、教育体制,包括住房等很多方面,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老百姓掏钱去消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在还应以投资为主,就是挖坑、修路、搞环保,三招先用好。
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中国的GDP是7.5%,我做过测算,在M2增长13%对应GDP7%的基础上,只要M2增加3个百分点,GDP就会增加1个百分点。增加货币,通过贷款渠道放给企业,转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企业支出,这种支出在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内部的连环需求,对内需肯定起到刺激作用,特别是中国这种比较大的经济体,地域广阔、行业繁杂,生产链条比较长,所以可以拉动经济。
关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央行从2007年2月开始不断使用这个手段,我个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14%、15%还是太高。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还有很大空间,不能单靠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还要用一些其他手段,如财政和税收手段相配合。中国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最大的差别,美国是金融体系拖累了实体经济部门,中国是由于外部需求下降,实体经济开始拖累金融体系。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首先,美联储忽略了对投行、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的监管。第二,格林斯潘没有按照上世纪70年代詹姆斯·托宾提出的货币政策在目标中也要关注资产价格,仅注意了CPI。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98年改革以来,全社会98%的资金基本都在银行系统,那么银行怎么办?第一,2009年肯定会出现全国性的惜贷现象,从2008年11月中央银行宣布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以后,各个商业银行开始从总行下达指标贷款。银监会也表示提高对风险偏好的容忍度,同时敦促各个商业银行增加拨备,以应付2009年由于信贷扩张造成的不良资产上升的情况。财政也应考虑对所有的商业银行减营业税。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比较高,流动性收缩也比较厉害,虽然M2的指标比较高,但中小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并不多,真正的头寸并不宽裕。
从2008年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看,有一些教训。第一,对通货膨胀的形势看得过于严重,中央银行认为CPI过高,进行严格紧缩,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货币政策对形势有所误判,就可能采取一些对长期不太有利的政策操作,对经济造成影响。
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进行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目标、决策过程要有透明度,央行要对市场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宏观经济信息,给市场参与者一个确定的预期。现在看,中国的货币政策紧缩功能非常明显,但扩张经济时,传导机制长,无论通过利率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信贷渠道都很曲折。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轮驱动,09年增长保八目标能够实现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回顾10年前,97、98年当时也是为了拉动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货币政策也作了调整。这次财政政策4万亿的力度好像比上次来得大,但我看大致差不多。上次5年是3万亿,一年平均就是6000亿。现在是两年4万亿,一年就是2万亿,拿现在2万亿和现在的GDP比较,拿上次6000亿和当时的GDP比较,力度还是当时来得大。但是再从金融信贷和银行的角度看,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财政政策前后相比比较接近、力度差不多的话,金融方面差异就比较大了。一个是上一轮调整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走低,M2从97年的约17%降至99年的14%。当时信贷增长不断下滑,增速从96年开始下滑,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信贷为什么持续往下走?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当时货币政策较为谨慎。一开始先叫适当的货币政策,后来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提宽松。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对整个政策的思路影响比较大,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是银行业本身没有这种信贷能力。在90年代初时,信贷增速非常高,有的月份甚至高达40%,平均速度在20%以上,信贷高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几家国有大银行的比率高达40%左右。存贷比例也非常高,最高的时候达到90%左右。据了解,当时有不少商业银行看起来有不少资产,但实际上大部分贷款收不回来。所以,在上一轮调整中,货币政策、信贷和银行,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当时,政府一方面希望能够推动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帮助银行。国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相当低,只有2%、3%的资本充足率,99年发了2700亿的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等于给银行注入流动性。
这一轮情况就有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比较宽松,银行存款水平是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非常高,几家大行都在12%以上,拨备覆盖率也非常高,不良率相对比较低。尤其是几家大行的存贷比相当低,大概略高于60%。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相对来说偏高一些。现在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两难,推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大银行有意见,说这不公平。如果要放的话,对几家大行来说意义又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流动性本来就很充足,主要是对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压力比较大。
这次中央提出来M2的增速希望能达到17%,信贷不低于4.6万亿,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估计如果M2要达到17%,信贷增速一定要在16%以上,这样信贷总量的增加可能会在4.8万亿到5万亿水平上。所以,拿现在的状况和当时的信贷和银行业的状况相比的话,显然现在的金融对经济增长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时可能是一个轮子,现在是两个轮子。而且现在财政政策最终的实现,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投入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
回顾一下,我觉得2003年、2004年中国几家大银行的改革,到现在遇到经济迅速下滑的时候,其成果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我相信在09年,它的积极作用或者说更关键的作用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增长保8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估计在年底和年初,可能就是最低的低谷。我认为09年两季度就会走向复苏。
我认为从季度GDP增速来看,应该是一个V型的走势。因为在2007年第二季度是最高,是11.9%。以后连续到现在五个季度一直往下走,现在第四季度肯定也是往下走。08年第四季度和09年第一季度,可能是最低的低谷,以后就会逐步出现回升。这样,就大致可以构成V型的走势,至于后来是不是W走势,刚才杨瑞龙教授讲了,后面我没有看到那么远。根据现在银行和信贷方面的情况,和上次做比较,如果说货币供应量达到17%,那8%的增长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拿银行来说,大家比较关注银行是不是惜贷,我觉得从银行来说至少两个方面,一个是有能力发放贷款。第二也有动力。这次危机当中银行没有多大受损,货币政策现在走向宽松,从资本充足、资产状况、拨备状况和存贷比等方面看,特别是最近几年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对银行来说是有能力扩大信贷规模的。那么,是不是有动力?五大银行都是中央财政控股的商业银行,现在按照中央的要求,这方面肯定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但作为商业银行,上市以后虽然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是在表示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所表现。上市以后盈利能力如何商业银行自己也有压力。现在看来09年的盈利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这种情况下信贷增长能够更多地带来一些收益,如果说这些项目都比较好,那为什么不贷呢?肯定还是要贷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家商业银行现在跟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曾经监管部门叫停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签这种一揽子的协议,现在又开始放松了。这些信号表明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青睐的中央财政资金铺底项目的投入速度会比较快,而且我认为规模也会比我们想象的大。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中西部地区,尤其中部地区的很多分行反应当地情况,包括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听起来都是巨大的投资项目。所以数十万亿不是编出来的,的确是各地实际的情况。当然,现在肯定是要往下压的。这说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有项目可以实施的。这两方面的结合,对扩大银行的信贷还是很有推动力的。
总的来说,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09年8%以上的增长是抱有信心的。结合上一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现情况来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可以看到其中的某些不同,有助于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