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蕴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们虽然探讨人的本质、关注人的未来发展,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前人关注人及其生存、发展境遇的哲学思维传统,经过艰辛探索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科学的人的发展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历史梳理和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发展的阐述,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当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91-02
  关注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科学社会主义立论的基本点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深刻剖析了人类苦难的根源,揭示了人类解放的规律;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充满着阶级社会革命的人本主义思想;毛泽东、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始终关注着最广大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发展进步,他们的理论一直闪耀着人本主义的真理光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人本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上升到执政理念、执政纲领的新高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发展问题上的新思维。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探索
  人的发展与自由始终是马克思思考的首要问题。他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从包括现实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将人解放出来,认为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从而确立了现实的人在自己学说中的核心地位,使现实的人在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的路径。历史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一是早期阶段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积极探索。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曾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能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这篇文章表达了马克思要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理想。年仅十七岁的马克思虽然尚未接受系统的哲学教育,但已经闪烁着关注人的发展的光辉的信息。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意识领域。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2]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3]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相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二是中后期阶段基本形成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视角理解人,历史性地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4]于是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历史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从人的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看人,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根本性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进一步论述和阐发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的本质观,“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6]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理论探索是一个逐步深化、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人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马克思把对世界终极本质的追问回归到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中,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由此可以推断,“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作为主体尤其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人又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进步的历史性主体。
  (一)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来理解人
  社会存在首先要理解为人的社会存在,这是社会存在区别于其他存在的根本之点。这一根本点体现出社会现象最基本的属人特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个人的独立的实体,而是由个人及其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是无数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的存在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和终极因素。社会本身即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性的一些特征才能发挥作用,人的社会性存在肯定超越着人的自然性存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塑铸丰富,并实现、创造和发展着自身的主体价值。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对象世界,而且创造了人自己的存在,推动了人的发展,也就是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社会历史。“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7]因此,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8]可见,人不仅是自然界之本,而且也是社会之本,社会的一切都是“人为”的,是人们的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的一切,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意义上的主要内涵。   (二)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
  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强调,实践是人主观的、有目的和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及改造无机界。因此,社会实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通过实践活动确认其主体地位,并通过社会实践开掘出自己的社会性特点与创造意义,在主客体关系中实现着“自我”的真善美意义上的全面统一。人的需要满足、价值实现、发展完善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讲,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改变环境和改变人自身的双重意义,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因此,马克思不仅为现实世界找到了真正的人本基础,而且还对人做了科学的解说。
  (三)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是历史的前提,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是在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自己的历史,条件中首要的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状况。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替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9]同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将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拓展人的自主活动空间。由于生产力发展将改善劳动环境,消除旧式分工,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此,马克思为人的发展指出了根本途径。
  (四)从社会规律的角度来理解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这是因为在很大的程度上,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活动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即受到人的活动的决定和影响,因而又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作为主体的人类是世间唯一能够自我创造的存在物。因此,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指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作用。同时,社会历史规律有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就是力求把握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实现人们对自身的社会活动方向和方式的自觉适应和调节控制。因此,对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观念把握,是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的逻辑再现而实现的,最终必须要归结到人类活动上来。
  (五)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理解人
  正如任何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一样,人类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序列,这一序列具体表现为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才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的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这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往阶段主要指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形态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从本质上看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和个人自主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三、当代意蕴
  从唯物史观的层面,深刻理解人的发展之根本性和总体性问题,要求我们应当根据现状以及人的发展要求,确定历史发展方向和目标远景,进而导向和规范人们行为,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要牢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坚持以人的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经济落后从而现代化建设任务非常急迫等原因,我们一直主张发展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这无疑是合理的,但这也是造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式,简单地讲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一片面理解的结果是,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享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建设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应当人的发展为目的。针对以上的倾向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社会关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们的各项正当权益,让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差距,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成为推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二)要正确认识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大家明白,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这样的条件下解决现代化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将总体目标具体化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梯度推进,最总实现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的确定既根据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更须针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从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影响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来确定,而不能仅仅从原则出发抽象地确定。在现阶段,分析制约人生存发展的各种问题,是确立人的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实现途径的前提,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三)要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代社会,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交往的环境和程度。和谐的交往关系不仅有助于人们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人的交往范围和交往联系,主客关系固化为一种思维模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之间的交往,甚至扭曲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许多传统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关系、邻里关系等,已被金钱和物质关系所冲淡或取代,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隔膜。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调整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   (四)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这主要通过客观世界的创造性变化表现出来,体现了人反思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的原始活动只为了满足原始需求,因此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状态。这种和谐建立在狭窄的活动范围、单一贫乏的活动形式以及低下的生活水平基础之上。可以说,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人适应自然。人为自然力所支配,完全顺从自然,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近代以来,科技和生产的进步提升了人的能力,人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大规模、深层次地改变自然,而总体上不考虑和顾及自然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人单纯将自然作为外在客体对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扩大了活动范围,加深了对自然进程的干预,引起了自然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巨大破坏,人类遭到了自然界多方面、愈来愈严厉的报复和惩罚。由此出现了人与自然整体上的不和谐,出现了自然不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我们做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既符合人们自身的需要,也符合自然的规律性质,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尺度两者的统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第4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第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9页,北京:中央编译局2000年版
  [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16页,北京:中央编译局2000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当今高校网络化课程蓬勃发展,“慕课”正在迅速崛起,其简单易用的人性化可视操作,对高校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如何迎接“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我国高校又将采用何种的方式加以应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慕课;传统课堂教育;教育模式;冲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25-02  网络
期刊
摘 要: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比较整合课程体系前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的差异,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以期为高职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实践意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机抽出38名学生进入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班,研究其课改后岗位胜任能力情况。结果: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
期刊
摘 要: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数学素质教育面临着全面改革的局面,创新性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中运用和发扬。下面,我们通过对于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创新性教学所存在的鲜明特点,研究创新性数学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推进到合理改革的轨道之中。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
期刊
摘 要:以少年军校活动为载体,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军校活动中,注重拓展活动内涵、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特色,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少年军校活动;生活习惯;学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55-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期刊
摘 要:人性论自孟子之后,趋向于从伦理道德的层面进行判断,这其中,儒家往往怀揣着一种道德人文情怀,坚信人性本善。在孟子看来,先天的良善本心形成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构成理想社会。孟子言天,也往往指的是义理之天,将人性之善归源于天,即为此找到了依据,又增强了性善论的确定性。而孟子其“仁政”的本质即为民本。  关键词:仁政;民本;民贵君轻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
期刊
摘 要:刑事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最初形式,也是法律援助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刑事法律援助在使公民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事法律援助;法律服务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83-01  一、刑
期刊
摘 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的数量猛增。学校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招生质量下降,唯有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而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81-01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
期刊
铬的质量分数大于12%的钢,在空气、水、蒸汽中能不受腐蚀和生锈的钢称为不锈钢。不锈钢实际上是不锈钢和耐蚀钢的总称,不锈钢的发明与使用,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科学家亨利·布雷尔利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委托,研究武器的改进工作。那时,士兵用的步枪枪膛极易磨损,布雷尔利想发明一种不易磨损的合金钢。布雷尔利发明的不锈钢于1916年取得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至此,从垃圾堆中偶然发现的不锈钢便风靡
期刊
摘 要:合唱的流动性是表达作品的音乐性的重要部分,需要排练者和演唱者从气息、内心音乐听觉、体态律动等方面去理解并演绎。  关键词:流动性;歌唱气息;体态律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09-01  旋律优美、风格流畅的合唱作品经常受到广大合唱教师和团员的喜爱,而且占据众多合唱作品中的绝大部分。节奏性不强,速度适中,旋律优美容易传唱等的特
期刊
摘 要:绥宁苗侗少数民族工艺美食是湘西南邵阳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万花茶作为一种传统食品,以雕琢瓜果成为古朴有趣的形态为基础酿制而成,它晶雕玉琢,回味悠长。是美食文化与民族工艺文化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珍品。  关键词:万花茶;民族工艺;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T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12-02  绥宁地处湘西南邵阳地区,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