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司南》的由来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ju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8月3日中午,酷日當头,一尾丈余的蓝鲸(幼鲸)不慎搁浅在上海市南汇区东海边南汇嘴的海滩上,摆动挣扎,煞是痛苦,正在此处施工的工人们发现此状,群策群力,将蓝鲸抬往滴水湖养护起来,后来放归东海。归海之后,蓝鲸仿佛通晓人意,欢畅不已,摇首摆尾,频频回首,向人们表示谢意,工人们群情欢腾,愉悦无比。一段故事,冥冥中为司南鱼的雕塑作品,留下了神奇的伏笔。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正在起步建设的临港新城现场。临港新城是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而建的一座现代化新城。沿城外围的四十余公里的海防大堤,雄伟壮观,在最东南端折拐突出如嘴,称之为“南汇嘴”,此处背陆面海,海阔天空,是观日出临海风的绝佳之处。故借助围堤工程,建筑观海公园供人们休闲游玩,设想树立一个反映历史渊源、海洋文化、向往和谐的标志来体现港城内涵,于是请当时活跃于艺坛的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先生领衔进行方案征集,在众多方案里选中了中国美院晋松老师设计的《司南》雕塑方案,并由北京中神亚雕塑有限公司负责制作。该雕塑于2005年6月开工,安装现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中神亚的工人们用智慧、经验和辛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当2006年初完工时,一尾由不锈钢管构成的形态逼真、线条优美、巨型鱼状的雕塑《司南》,出现在人们面前,它坐落在南汇嘴观海公园,面向东海,昂首翘尾,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鲸归大海”的故事,不谋而合的为这座雕塑平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更为传承海洋文化,塑造海洋文化增添了人文性,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情实意。为历史、为后人积累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建设方:鲍铁鸣/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1万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补充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属于2009-2019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
期刊
艺术家陈耘贵从中央美术学院到景德镇后,运用他所熟悉的陶艺手法进行创作,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状态。  从陈耘贵的這群“仕女”的气韵神彩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春江花月夜》、《盈香》、《蕉窗夜雨》等作品中,人物神态婀娜多姿,加之行云流水般的手法,都散发着浓郁的古代中国绘画的儒雅之气,让人回味无穷。单色的青瓷,避开了瓷器彩釉的世俗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弊病,独显出一种纯
2006年8月20日9月3日,在著名的“雕艺之乡”、全国魅力城市--福建省惠安县举行了第四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暨“惠安杯”石木雕刻大奖赛.本届雕艺节仍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共
在中国陶塑艺术大师中,黄松坚有着令人注目的独特风采。黄松坚,1940年生于广东东莞,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
一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亦可谓雕塑艺术史。它所展现的无穷魅力,能让人永远咀嚼和品味,是学之不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我出生在雕刻世家,受外祖父、父亲及周围环境的熏陶和艺术的影响,对雕刻艺术有着特别兴趣。从学习雕艺开始就喜欢翻阅中外雕塑艺术史,潜心钻研特色的传统精雕工艺,沉静在原创作品的内涵主题、构图分析到材料选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后又到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自费学习,受到李维祀教授、林春、蒋志强等老师
北京西长安街远洋大厦中庭有一尊由欧洲雕塑家Richard Deacon为大厦度身定制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四海一家》。雕塑在材料质地、空间结构和风格手法诸方面与远洋大厦浑然一体,产生了丰富的节奏韵律,与宏阔的大堂相互映衬,熠熠生辉。   上海世纪大道杨高路交汇处开阔的环岛,一座高达20m、用不锈钢管交错相连构成的“日晷”斜靠在地上,远远望去,既雄伟大气、又通透灵秀。这就是为上海人民所骄傲的城市新景观《
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搭建良好的双向沟通平台,对于政府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晚于西方,最初作为一种
我和杨金环应台湾高雄义守大学的邀请于2006年2月1日前往高雄市参加了“2006义守大学国际石雕创作营”。  该活动于2006年1月20日开幕,2月20日结束,历时30天。2006义守大学国际石雕创作营,是该大学首次举办的雕塑活动。据校长傅胜利博士讲,类似活动以后还将继续举办下去。今年的这次创作营邀请的27位雕塑家分别来自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保加利亚、西班牙、匈牙利、中国大陆和台湾等11个
学位
当今国际社会,信息公开成为行政发展的主流趋势。受此影响,2008年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学界誉之为当代行政法治发展路程的重要里程碑。在此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