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困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在连续下降5年后首次出现反弹,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人,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似乎得到缓解,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特色办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生源危机:北京等地报名人数连年降,多省招生计划难完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这是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后首次回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2009年和2010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2013年比2012年下降3万人。
  分省来看,以北京为例,北京2014年高考共有70500余人报名,比2013年减少了2000余人。这已是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八年下降。从北京市的适龄人口变化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上海高考报名人数比北京下降更早,2014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仅为5.2万人,较2006年的11.38万人,规模缩减超过50%;河南的情况也是如此,2013年河南高考报考总人数为75.8万人,较2012年减少近5万人,与2008年的98.8万人相比,下降1/3,这也是河南省考生数量连续第五年下降。
  为了应对生源减少带来的危机,各地都采取了调减招生计划的举措。根据该报告的分析,2008年前后,上海如果不及时调减招生计划,将不可避免地面临“0分上大学”的尴尬,2011年,北京也曾面临同样的尴尬。
  更为严峻的是,从2012年开始,很多省市出现了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
  被誉为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地区之一的河南,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63%;教育大省山东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新疆有0.46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3.53%;贵州有0.24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
  对于高校来说,近年来,录取后不报到现象也越来越严峻。很多高职的不报到率超过30%,一些地方本科不报到率超过10%。“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中国教育在线分析,近几年来,全国高考生源大幅减少,其重要原因是适龄学生人口的持续下降,而这一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0年前后。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虽然近几年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但从趋势看,高考规模未来几年将逐渐稳定。根据近年小学入学新生人数统计,从2011年开始,小学入学新生人数基本稳定在1700万左右,同时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分流量的减少以及普通本科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贯通,都将为高校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源,最后参加高考人数,将取决于中等职业教育最后的分流量。
  质量危机:大学门槛降低、忽视内涵建设,生源、教学质量齐下降
  为了招到足够生源,不少学校采取了降低录取分数线的举措,“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生源需求,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因降分幅度过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有专家指出。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门槛降低,学生拥有了选择权,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显现。一些教学质量本来不错,但地处偏远地区的211高校,特别是一些农林院校频频遭遇无人报考的尴尬,不得不再三征集志愿,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考生从被动转为主动选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专家强调。
  “招生难的问题已经摆在了很多学校的面前,特别是一些专科院校及民办高校,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刘继安分析,“根据一些地方院校的收入结构,学生学费收入占到30%—40%,学校的生存对生源依赖很强,一旦招不到足够学生,或者学生不报到,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经费,从而对学校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危及学校生存。”
  更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由于对生源的过度关注却忽视内涵建设,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教育质量并不高,这就使得高校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学校的质量差强人意,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相关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显示,2012年就业率排名第一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
  针对这种形势,不少考生做出了考取大学但放弃报到,甚至直接放弃高考直接就业的无奈选择。
  “这对高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时作出调整,未来,高校的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有专家认为。
  未来对策:寻找定位、突出特色,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虽然生源暂时得到缓解,但生存危机愈发严峻。“这实际是一件好事情。”陈志文认为,当学生与家长掌握了主动权,有了选择权,高校“卖文凭”的状况就得到遏制,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高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比行政部门出多少文件与要求都更有效!”
  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开始采取措施应对生源危机。
  一方面,部分高校减少招生数量以确保生源质量。从985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人数可以看出,近10年绝大部分的985高校本科招生计划都有小幅度下降。同时,不仅是本科高校,个别优秀的专科院校也在适时地减少招生计划。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全国计划招生4700人,比2012年减少了200人。
  另一方面,提升自身办学特色,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寻求自身办学特色也成为不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
  可以看到,在招生压力不断增加,甚至211院校也面临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境地下,一些优秀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因为自身定位优势使得学校就业状况良好,吸引了许多学生就读。这启发不少高校开始从自身找原因,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从更宏观的层面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改革的方向,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向职业教育型转型。据介绍,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对接。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发展,寻找定位、突出特色,改变千校一面的固有格局,必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期待中国高校能够‘变危为机’,提升内涵,加快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中国教育在线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他文献
朱熹创建的书院  寒泉精舍:是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县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  云谷晦庵草堂:是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县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  武夷精舍:是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位于福建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之下。  考亭书院:是朱熹创建的第四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三桂里考亭玉枕峰之麓。  朱熹修复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之下,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
期刊
毫无疑问,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远的的近代学校。船政学堂培养出的那些各类人才,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般的身影永远无法抹去。  严复(公元1853年~公元1921年)  福建闽侯人。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技术,系管驾第一届毕业生。1877年保送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1879年5月回国,先后在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或总办。甲
期刊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现代女子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908年的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淑女名媛”摇篮。  百年名校变迁  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08年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由美国教会组织募捐创办和管理,是民国时期13所教会大学之一。当时学院享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士授予权,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美国研究生院学习。学院的毕业生有78%在教育、医
期刊
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前后两学堂共毕业学生629名,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1866年年末,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开始在福州城内张榜招生。  那一年的春天,尚在跟随塾师苦读《四书》《五经》的严复刚刚秉承父母之命与王氏之女成婚,而到8月,严复的医生父亲却因抢救霍乱病人感染突然死去,家境一落千丈,时年严复14岁。多年以后,当名满天下
期刊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主校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在厦门市和泉州市亦设有校区。经过50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走进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宽敞的东大门,就能看到“明德至诚,博学远志”八字校训,掩映在开着莲花的池水之后,挥毫泼墨处苍
期刊
在福建,尤其是福州地区,“重学”的风尚一直绵延不绝。“龙门一半在闽川”、“是处人家爱读书”等按语,都见证了这里的重学之风。延续到清代,入闽主政的朝廷官员对教育尤为重视。福州历史上知名的四大省会书院(鳌峰、凤池、正谊以及致用书院),大多是在入闽主政官员的倡议或支持下建成的,这四大书院都在鼓楼。  鳌峰书院  当年招考堪比公务员考试  四大书院之首的鳌峰书院,是建成年代最早的书院。它不仅开启了全闽学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大学,由原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和创建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建校78年来,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凝炼了“五种品格”,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像一把标尺,让莘莘学子以之为典范,并能让这样的一种校园历史所积淀的精神,传承与发扬,给予
期刊
他农家出身,却满腹经纶;他绘画为生,却以读书为首;他因画成名,却以诗书画印为乐……陈初良儒雅的外表下,是诙谐幽默、纵论古今的敏捷才思。  陈初良194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青口大义村,先祖是明代的名门望族,曾有九条金带、世进士第之誉,后于清朝举族归隐故乡,耕读传家。虽繁荣不再,但家族里雕梁画栋的古老建筑群却给了他不尽的艺术熏陶,让从小痴迷绘画的他无师自通,画神像、捏泥人、剪窗花、扎风筝……几乎无所不精
期刊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其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福建医大的准绳,一代代福医人薪火相传,将这八字校训镌刻于心,这是学校对莘莘学子的希冀,更希望是学子们成为医者后的一份承诺。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现代医学高等院校,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
期刊
“故今日计划集美全部,宜以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这是100年前陈嘉庚在建设集美学校时就勾画起来的一幅宏伟蓝图。如今,这位老人遗愿成真,原先沉睡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省重点建设高校——集美大学。而当年他为学校定下“诚毅”校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集大学子,和他留给后人的其他精神财富一样,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1913年,怀抱兴学报国之志的陈嘉庚先生从南洋回到厦门办学,集美学校发展的序幕由此揭开,集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