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从这可以看出,数学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很多领域中都有运用到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万物。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许多小学生在接触它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甚至觉得数学异常的枯燥乏味,当碰见学习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的时候更是一头雾水。那么,如何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展现出数学独有的魅力,其中动手实践环节可谓是如虎添翼,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愿意“动”起来,当然,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无意识、无目的、随意的操作,而应当是在教师合理的指导下进行,这样的动手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下面我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魅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37-01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开发不足,学习意志力较为薄弱,对知识学习的持续过程缺乏耐心的普遍现实下,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已经很不容易,要想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离不开有趣生动的课堂活动。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想学、乐学、爱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开动脑筋,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有趣,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小学生来说,抽象性的数学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在心理上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动手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数学课一开始就要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吸引他们,才能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热爱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立体几何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用小游戏来导入这节课,给学生准备一些含有立体图形的模型玩具,让学生动手摸玩具、拆玩具、分玩具,学生都爱玩玩具,用玩具引入,一下子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特征。用具体实物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自然乐于学习,课堂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大多都是以语言讲授、粉笔板书、加以肢体语言等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往往忽略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有学习的主动性。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动手实践操作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有一定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的时候,学生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去主动学习,当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的时候,何愁他们不爱数学课堂?不享受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学习完长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准备长度为3cm、5cm、6cm、8cm的小棒若干根,让他们小组合作,从教师手中领取12根小棒制作长方体框架。学生小组讨论如何领取小棒,接着再一起拼出长方体框架,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长方体12条棱的认识,发现要顺利拼出长方体不能在同一个顶点上使用长度一样的小棒,自主探究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长度不同,也就能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指哪条棱。可以说,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下,学生从实践中经历、从探讨中感知,这些都帮助他们对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小学阶段的空间几何知识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操作,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自我构建知识,自主学习探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
一节数学课的精彩所在,恰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加深理解,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认真思索的。小学生认知事物主要还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以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的,针对这种情况,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操作活动中学到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得自然游刃有余。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教师为学生准备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和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学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看大正方形一条边可以摆下多少个小正方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發现可以摆下10个小正方形,可以摆这样的十行。因为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dm,1dm=10cm,所以大正方形的一条边可以摆下10个小正方形,学生自然可以联想到10×10=100,也就理解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快也能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似难点的知识,在学生的摆一摆中得到突破,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及其所需的,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更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可以考验出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暗示学生操作后应该出现的正确结果,让学生对不同结果不敢质疑,忽略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不仅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到培养,还违背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这节课,本来就是开放性的活动课,自然少不了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图形的轴对称和平移知识设计图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去设计图案,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画,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体会,设计的图案带有数学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堂里华丽的一章,它能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在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充满数学思想的活动,这些都凝结了教师的智慧。让学生走进数学并乐于参与,在“动”的实践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肆意遨游。
【关键词】数学教学;魅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37-01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开发不足,学习意志力较为薄弱,对知识学习的持续过程缺乏耐心的普遍现实下,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已经很不容易,要想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离不开有趣生动的课堂活动。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想学、乐学、爱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开动脑筋,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有趣,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小学生来说,抽象性的数学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在心理上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动手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数学课一开始就要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吸引他们,才能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热爱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立体几何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用小游戏来导入这节课,给学生准备一些含有立体图形的模型玩具,让学生动手摸玩具、拆玩具、分玩具,学生都爱玩玩具,用玩具引入,一下子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特征。用具体实物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自然乐于学习,课堂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大多都是以语言讲授、粉笔板书、加以肢体语言等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往往忽略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有学习的主动性。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动手实践操作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有一定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的时候,学生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去主动学习,当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的时候,何愁他们不爱数学课堂?不享受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学习完长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准备长度为3cm、5cm、6cm、8cm的小棒若干根,让他们小组合作,从教师手中领取12根小棒制作长方体框架。学生小组讨论如何领取小棒,接着再一起拼出长方体框架,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长方体12条棱的认识,发现要顺利拼出长方体不能在同一个顶点上使用长度一样的小棒,自主探究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长度不同,也就能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指哪条棱。可以说,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下,学生从实践中经历、从探讨中感知,这些都帮助他们对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小学阶段的空间几何知识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操作,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自我构建知识,自主学习探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
一节数学课的精彩所在,恰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加深理解,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认真思索的。小学生认知事物主要还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以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的,针对这种情况,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操作活动中学到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得自然游刃有余。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教师为学生准备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和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学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看大正方形一条边可以摆下多少个小正方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發现可以摆下10个小正方形,可以摆这样的十行。因为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dm,1dm=10cm,所以大正方形的一条边可以摆下10个小正方形,学生自然可以联想到10×10=100,也就理解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快也能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似难点的知识,在学生的摆一摆中得到突破,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及其所需的,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更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可以考验出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暗示学生操作后应该出现的正确结果,让学生对不同结果不敢质疑,忽略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不仅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到培养,还违背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这节课,本来就是开放性的活动课,自然少不了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图形的轴对称和平移知识设计图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去设计图案,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画,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体会,设计的图案带有数学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堂里华丽的一章,它能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在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充满数学思想的活动,这些都凝结了教师的智慧。让学生走进数学并乐于参与,在“动”的实践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肆意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