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背景]
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考点链接]
1.经济发展
自距今约7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三角洲上的淄博是齐国都城所在地。唐宋时期,黄河三角洲以发达的农业经济而为封建朝廷所倚重,棣、滨两州成为北宋军需用粮的重要供应地。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成为山东四大棉花产地之一,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濒海临水的区位优势,使黄河三角洲自古即有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其中,制盐业与纺织业为黄河三角洲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产品为历代朝廷所倚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活动延至明清仍久盛不衰、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的工业、交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胜利油田的建成投产,铁路、公路网的建设等。
2.移民活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自明初以来的600多年间,先后有三次移民迁入大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和部分军队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的移民。除此之外,小规模的移民迁人源源不断。如果将1999年的三峡移民算上,那么,黄河三角洲移民始自明初,延续至20世纪末,历时七个世纪。纵贯古今的移民,他们以其开拓性的业绩,演绎着黄河三角洲的沧桑之变,谱写了黄河三角洲由寂静到沸腾、由沉睡到苏醒、由荒漠到富庶的历史。
3.河道变迁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的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19世纪70年代,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形成今道。
[强化训练]
1.《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材料表明 ( )
A.齐国人口众多 B.齐国经济发达
c.燕国背叛了齐国 D.齐国是五个诸侯国的盟主
2.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佛教逐渐战胜儒家思想
B.社会动荡成为佛教发展的土壤
C.是经济的高度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移到南方
3.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记载,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下列不属于当时政府移民原因的是 ( )
A.元末明初,元军与红巾军的战争破坏
b.“靖难之役”的破坏
c.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
D.为了促进民族融合
4.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泥沙淤积于河床,使河床垫高拓宽。光绪八年(1882年),历城桃园决口,下游河道从此以决徙为常态。造成“以决徙为常态”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腐败,年久失修 B.决堤抵御列强侵略
C.错误的治水理念 D.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
5.1858年至1904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种植棉花、花生、烤烟,而有悠久历史的陶瓷、琉璃、蚕丝等行业则逐步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这一地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传统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c.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6.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治黄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禹治水后,第一次河道迁移,在周定王五年。……自狄人以游牧蛮族,逐卫人而毁其国,农田水利一切俱废。迟后六十年而河水溃决,其间因果皎然。
第二次的河徙,已在汉武元光三年。……战国之际,齐、赵、魏等各以自利,纷作堤防。大水时至淹没,则更筑堤防以自救,以致壅塞日甚。……列国兵争,引水决灌又为一端。……汉代河患,实种因于此。此下屡经救治。直到东汉明帝时的王景手里而河患遂绝。自此以下,迄宋代,黄河又经过九百余年的安流,并不见其危害中国。……
宋代河患,亦有其前兆:唐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藩臣,纵有河事.不闻朝廷。而五代兵争,决水行军之事又屡次见到。270余年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农业状态日益变坏,水道沟洫自然只有破毁而没有兴修。……又兼明清两代政治之腐败,河工之浪费与黑暗,更益造成黄河危害中国之局面。及至认为黄河十年一溃决,百年一改道,是理当的事;黄水之来,只有共工、伯鲧的高筑堤防,是唯一办法。
——钱穆《水利与水害(上篇:论北方黄河)》
材料二,昔禹播九河入于海,而沟洫尤其尽力,固以利民,亦以分杀支流,使不助河为虐。周定王后沟洫渐废,而河患日甚。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泾、渭、汾、伊、洛、瀍、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夏秋之时,尽入于河流.则河流安得不盛。其势既盛,则其性愈悍急而难治。……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
——明代徐贞明《潞水客谈》
(1)依据材料,归纳“造成黄河危害中国之局面”的原因。
(2)依据材料,阐述治理黄河的正确观点。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A
6.(1)农田水利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竞筑堤防,导致壅塞;战乱时期,以决水为武器;地方官隐瞒实情,疏于治理;政治腐败,河防浪费与黑暗。
(2)不限于治理黄河本身,而是着眼于治理整个黄河水系(分杀支流,使不助河为虐);疏通河道,兴修黄河沿途水利设施,使其变害为利。
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考点链接]
1.经济发展
自距今约7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三角洲上的淄博是齐国都城所在地。唐宋时期,黄河三角洲以发达的农业经济而为封建朝廷所倚重,棣、滨两州成为北宋军需用粮的重要供应地。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成为山东四大棉花产地之一,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濒海临水的区位优势,使黄河三角洲自古即有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其中,制盐业与纺织业为黄河三角洲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产品为历代朝廷所倚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活动延至明清仍久盛不衰、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的工业、交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胜利油田的建成投产,铁路、公路网的建设等。
2.移民活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自明初以来的600多年间,先后有三次移民迁入大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和部分军队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的移民。除此之外,小规模的移民迁人源源不断。如果将1999年的三峡移民算上,那么,黄河三角洲移民始自明初,延续至20世纪末,历时七个世纪。纵贯古今的移民,他们以其开拓性的业绩,演绎着黄河三角洲的沧桑之变,谱写了黄河三角洲由寂静到沸腾、由沉睡到苏醒、由荒漠到富庶的历史。
3.河道变迁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的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19世纪70年代,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形成今道。
[强化训练]
1.《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材料表明 ( )
A.齐国人口众多 B.齐国经济发达
c.燕国背叛了齐国 D.齐国是五个诸侯国的盟主
2.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佛教逐渐战胜儒家思想
B.社会动荡成为佛教发展的土壤
C.是经济的高度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移到南方
3.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记载,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下列不属于当时政府移民原因的是 ( )
A.元末明初,元军与红巾军的战争破坏
b.“靖难之役”的破坏
c.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
D.为了促进民族融合
4.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泥沙淤积于河床,使河床垫高拓宽。光绪八年(1882年),历城桃园决口,下游河道从此以决徙为常态。造成“以决徙为常态”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腐败,年久失修 B.决堤抵御列强侵略
C.错误的治水理念 D.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
5.1858年至1904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种植棉花、花生、烤烟,而有悠久历史的陶瓷、琉璃、蚕丝等行业则逐步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这一地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传统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c.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6.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治黄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禹治水后,第一次河道迁移,在周定王五年。……自狄人以游牧蛮族,逐卫人而毁其国,农田水利一切俱废。迟后六十年而河水溃决,其间因果皎然。
第二次的河徙,已在汉武元光三年。……战国之际,齐、赵、魏等各以自利,纷作堤防。大水时至淹没,则更筑堤防以自救,以致壅塞日甚。……列国兵争,引水决灌又为一端。……汉代河患,实种因于此。此下屡经救治。直到东汉明帝时的王景手里而河患遂绝。自此以下,迄宋代,黄河又经过九百余年的安流,并不见其危害中国。……
宋代河患,亦有其前兆:唐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藩臣,纵有河事.不闻朝廷。而五代兵争,决水行军之事又屡次见到。270余年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农业状态日益变坏,水道沟洫自然只有破毁而没有兴修。……又兼明清两代政治之腐败,河工之浪费与黑暗,更益造成黄河危害中国之局面。及至认为黄河十年一溃决,百年一改道,是理当的事;黄水之来,只有共工、伯鲧的高筑堤防,是唯一办法。
——钱穆《水利与水害(上篇:论北方黄河)》
材料二,昔禹播九河入于海,而沟洫尤其尽力,固以利民,亦以分杀支流,使不助河为虐。周定王后沟洫渐废,而河患日甚。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泾、渭、汾、伊、洛、瀍、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夏秋之时,尽入于河流.则河流安得不盛。其势既盛,则其性愈悍急而难治。……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
——明代徐贞明《潞水客谈》
(1)依据材料,归纳“造成黄河危害中国之局面”的原因。
(2)依据材料,阐述治理黄河的正确观点。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A
6.(1)农田水利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竞筑堤防,导致壅塞;战乱时期,以决水为武器;地方官隐瞒实情,疏于治理;政治腐败,河防浪费与黑暗。
(2)不限于治理黄河本身,而是着眼于治理整个黄河水系(分杀支流,使不助河为虐);疏通河道,兴修黄河沿途水利设施,使其变害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