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是高校扩招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客观上解决了当前师生配比率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瓶颈。然而,纵观当前声乐集体课教学实践,许多集体课教学俨然是小组课或小课的复制品。要深化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即教学的目标与评价进行改革探索。文章以多元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以目标与评价的几大要素为切入口,以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0-0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评价主体在教学中到底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该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是教学评价首要面对的问题。
1.评价做到内外兼顾。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为主体将决定评价的客观性,当前声乐集体课中评价多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声乐集体课教学更需要内部评价的参与。首先,艺术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基础之上,内在动力比外在吸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其次,声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必须用情感去带动技能的发展,那么内部评价能激发评价对象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当然外部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形成自我评价的前提下,结合教师、同学们的外部评价,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各种行为和目标。同时,以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也存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调查中,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在对自我评价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松散或迷茫的状况,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加入学生及同行对教师的外部评价,不仅能完善教师的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发展,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学主体多元化,学校才能形成全面的“内外兼顾”评价体系。 2.重“诊断”“形成”,轻“终结”。“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估性或测定性的评价。在某些学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了这一形式的评价,入学进行专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组,如此一来后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就较容易把握。这样的诊断结果既重视诊断现状,也对下一段工作准备做了很好的指导。在集体课教学进行分组教学或者教师自行进行课堂分组时“诊断性评价”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常被称为过程性评价。声乐集体课教学内容决定了形成性评价在其中不可或缺。声乐表演或知识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和训练,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仅仅只是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或者教学后的终结性评价都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错误一旦出现,形成习惯便很难再得以纠正。“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及时调整、及时强化。
(二)评价标准规范多元化
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最后能查到的教学评价资料仅仅是学生的课程成绩,这对于一门正在改革完善的课程而言,缺少参考和使用价值。
1.结合多重评价标准。在评价具体操作实践中,评价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评价标准,只有树立一种标准,才有评价的可行性。经过长期的评价研究,当前教学中对于评价标准包括三种即“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价是确定一个客观标准,评价对象作为另一客观存在,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其达到程度便为其成绩。声乐表演由于演唱方式及嗓音条件等方面的区别,音乐没有绝对标准,同样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在此课程中适用面较窄。而相对评价不同于绝对评价,其特征在于,评价基准来源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的成绩,按这一基准为评价标准,排出名次、比较优劣。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促进主动学习,这是可行并有效的。
2.提高评价规范程度。教学观察中,为了促进学生声乐的健康发展及声乐集体课这门课程的长远进步,需要更多的正式评价。正式评价包括明确的评价目标、规范的评价程序、经过设计的评价工具,最后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声乐集体课教学处于教学萌芽状态,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经验都将成为以后理论建构的基石,如果缺少正式评价方法和结果必将使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践经验,无法促使教学改革的更深发展。所以,就声乐集体课教学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正式评价还需不断加强。
3.评价实施全面化。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评价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一,评价环境中首先需要考虑到评价的客观尺度。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得评价在后期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在集体课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分组。第二,评价教学。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布置,在课后的练习中鼓励同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堂上教师对不同组进行评价,不同组之间也互相评价。第三,更多的高新科技要应用到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来。
目前,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正处于改革初期,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教学模式的建构是系统性的研究,它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及实现条件五个因素,这五大因素相辅相成。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导向,操作程序使教学模式能得以复制并传播,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根源,为促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健康长远发展,这几大因素缺一不可。本文仅仅从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及评价这两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让更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鲁林,段继敏.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思考[J].民族音乐,2008(5).
[5]王爱琴.论高师声乐集体课优势的发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6]毛海英.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艺术研究,2002(4).
[7]蒲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尝试——浅谈高师一年级第一学期声乐集体课[J].乐府新声,2001(2).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0-0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评价主体在教学中到底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该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是教学评价首要面对的问题。
1.评价做到内外兼顾。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为主体将决定评价的客观性,当前声乐集体课中评价多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声乐集体课教学更需要内部评价的参与。首先,艺术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基础之上,内在动力比外在吸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其次,声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必须用情感去带动技能的发展,那么内部评价能激发评价对象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当然外部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形成自我评价的前提下,结合教师、同学们的外部评价,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各种行为和目标。同时,以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也存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调查中,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在对自我评价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松散或迷茫的状况,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加入学生及同行对教师的外部评价,不仅能完善教师的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发展,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学主体多元化,学校才能形成全面的“内外兼顾”评价体系。 2.重“诊断”“形成”,轻“终结”。“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估性或测定性的评价。在某些学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了这一形式的评价,入学进行专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组,如此一来后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就较容易把握。这样的诊断结果既重视诊断现状,也对下一段工作准备做了很好的指导。在集体课教学进行分组教学或者教师自行进行课堂分组时“诊断性评价”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常被称为过程性评价。声乐集体课教学内容决定了形成性评价在其中不可或缺。声乐表演或知识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和训练,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仅仅只是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或者教学后的终结性评价都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错误一旦出现,形成习惯便很难再得以纠正。“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及时调整、及时强化。
(二)评价标准规范多元化
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最后能查到的教学评价资料仅仅是学生的课程成绩,这对于一门正在改革完善的课程而言,缺少参考和使用价值。
1.结合多重评价标准。在评价具体操作实践中,评价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评价标准,只有树立一种标准,才有评价的可行性。经过长期的评价研究,当前教学中对于评价标准包括三种即“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价是确定一个客观标准,评价对象作为另一客观存在,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其达到程度便为其成绩。声乐表演由于演唱方式及嗓音条件等方面的区别,音乐没有绝对标准,同样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在此课程中适用面较窄。而相对评价不同于绝对评价,其特征在于,评价基准来源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的成绩,按这一基准为评价标准,排出名次、比较优劣。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促进主动学习,这是可行并有效的。
2.提高评价规范程度。教学观察中,为了促进学生声乐的健康发展及声乐集体课这门课程的长远进步,需要更多的正式评价。正式评价包括明确的评价目标、规范的评价程序、经过设计的评价工具,最后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声乐集体课教学处于教学萌芽状态,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经验都将成为以后理论建构的基石,如果缺少正式评价方法和结果必将使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践经验,无法促使教学改革的更深发展。所以,就声乐集体课教学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正式评价还需不断加强。
3.评价实施全面化。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评价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一,评价环境中首先需要考虑到评价的客观尺度。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得评价在后期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在集体课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分组。第二,评价教学。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布置,在课后的练习中鼓励同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堂上教师对不同组进行评价,不同组之间也互相评价。第三,更多的高新科技要应用到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来。
目前,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正处于改革初期,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教学模式的建构是系统性的研究,它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及实现条件五个因素,这五大因素相辅相成。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导向,操作程序使教学模式能得以复制并传播,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根源,为促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健康长远发展,这几大因素缺一不可。本文仅仅从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及评价这两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让更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鲁林,段继敏.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思考[J].民族音乐,2008(5).
[5]王爱琴.论高师声乐集体课优势的发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6]毛海英.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艺术研究,2002(4).
[7]蒲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尝试——浅谈高师一年级第一学期声乐集体课[J].乐府新声,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