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登上诺亚方舟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tx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很多神话故事中现身的独角兽,据说最终灭绝,是因为没有搭上诺亚方舟而淹死在漫漫大水中。在那场持续了40个昼夜的大雨中,与之一起销声匿迹的,还有无数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挤进诺亚方舟的幸存者。那场空前绝后的洪水,是上帝对地球的惩罚;而最终驶入《圣经》的诺亚方舟成了物种的保护神。试想,假如没有那艘据说是用柏木制成的“巨大木箱”,结果将会怎样?现在的地球可能还是不毛之地。
  诺亚方舟只是传说,上帝也不是真的存在,然而来自大自然的魔力却一次次扮演着灭绝生物的角色,这跟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并无二致。想象有一天,由于天气等条件的急剧恶化,地球上的小麦遭到灭顶之灾,连半粒种子都没能留下,那么很不幸,绿油油的麦苗和金灿灿的麦穗将永远成为我们一段疼痛的记忆。或者,由于机缘巧合,某个农民家里正好有一小袋小麦幸免于难,可他们一家人太饥饿了,于是地球上最后那袋小麦很快成了盘中餐。
  这不是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现实。近年来,由于一连串的旱灾和新病虫害,使世界各地许多地方的小麦产量锐减,保存量也降到历史新低。长此以往,小麦的某些品种将会告别地球并非危言耸听。小麦有个“近亲”叫阿布洛山荞麦,1936年被宣告灭绝,虽然69年后在美国被重新发现,却依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在诺亚方舟的故事里,上帝放出去探听消息的第一只鸽子是衔着橄榄叶回来的,而这种象征和平的植物同样家门不幸,在大西洋圣海伦娜岛上曾经生活着一种独特的橄榄,2004年它的最后一片叶子凋谢,意味着这一橄榄品种已不复存在。
  就连水果摊上出勤率最高的香蕉(有很多地方还把香蕉当主食),由于蕉叶黑斑病、黄叶病等“杀手”的侵害,10年之后可能就会跟我们说再见。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导演过香蕉栽培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瘟疫,受损香蕉不计其数,其中在中南美洲广泛种植的一种名为“胖米歇尔”的品种彻底绝迹。现在,人类对这种病害仍旧没有好的对付办法,一旦中招,只得“斩树除根”,然后一把火把香蕉园给烧了。
  随着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大规模的、极端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及植物种类以令人恐惧的速度灭绝,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造“诺亚方舟”,保全种子或者幼苗,以备不时之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不是件居安思危的事了,称之亡羊补牢也毫不为过。人类似乎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反应速度不够快,将损失许多我们需要或也许需要的植物。
  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建有种子库。目前,全世界有1400多个种子库,比如墨西哥保存着各种玉米,尼日利亚则把木薯一网打尽。比利时一个叫罗尼·史文南的生物学家,在液态氮中保存了600多种香蕉幼芽,占地球香蕉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法国对咖啡树也在进行类似的努力。
  但是,这种带有强烈区域性和片面性的做法有时候显得脆弱不堪,像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种子银行就在冲突中被彻底摧毁,而攻击者仅仅是觊觎那些用来装种子的塑胶容器。除了人为破坏,自然“恶势力”也不可不防。在菲律宾,一场台风就曾把一间种子银行刮得只剩残垣断瓦,几乎所有的样本都被破坏。
  种子和幼芽们需要一艘能最大限度远离苦海的 “诺亚方舟”。 在挪威遥远的北极小岛——斯瓦尔巴特群岛一座冰山上建造的“末日种子库”,替世界上绝大部分作物实现了这个梦想。“末日种子库”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九项科学工程之一,位居其中第7位,排在它后面的是“太空梯”。现在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约27万份种子标本、超过1亿枚种子经过编目、加条形码之后入库保存。这座“地窖”深入永冻土下近150米,入口隧道的设计承受得起炸弹爆炸和地震。而且,这里还是天然的冷藏室,就算停电,种子也能处于冷冻状态。
  种子们如愿以偿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但它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人类最无奈的选择。而且没人清楚这艘“巨舰”到底能载着希望在时间长河中走多远,因为种子即使在假死状态下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活”下去。神话里的诺亚方舟在惊涛骇浪里颠簸了整整40天,而种子们的“诺亚方舟”显然是前程漫漫。或许,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走出种子库的种子大都不能发芽。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依然让人感到乐观的是,种子曾在地球上创造过诸多奇迹。比如,1965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死海附近的马萨达山地要塞发现了几颗古老的种子,通过放射性碳测定,发现它们已经“蛰伏”了将近两千年。被保存了40年后,2005年,科学家拿出3粒埋入土里,其中一粒居然破土而出,慢慢发芽。树苗很快长到一米多高。这是棵枣椰树。在此之前,中国的一粒荷花种子也身手不凡,在经历过1300年的黑暗岁月后重见天日,成功发芽。它们是种子的好榜样。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有人说,炎黄子孙自称“华夏”民族,是因为古语中“华”即“花”,而“夏”为“大”之意。所谓华夏,花之大也。而文人及其作品,更是与花有着难解的渊源。  屈原及孔子都爱兰,屈原在《离骚》自称是种植兰花的大户: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一篇《离骚》七次写兰,六次写蕙。孔子称兰有“王者之香”,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他以兰为君子之花,更把兰的地位升到花之首位,以至于有人说书房如果没有
期刊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要赶夜机回家,心想不管怎么无聊,至少可以打发时间。书名有點特别——《姜子牙的恋爱课》。看过之后才知道这并不是个什么噱头,实实在在是姜子牙姜老头的一次完美授课。而我在前四章看完的时候已经掩卷偷笑无数次,全然不顾周围人奇怪的眼光。  全书用第一人称“我”叙述,从“我”——王洛维的第一次艳遇开始。在车站我遇到了已经默默观察了整个暑假的他,心中的樱木花道,一个帅得让人流口水的男孩。“
期刊
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游轮上的孤儿,长大以后渐露惊人才华,无师自通,成为一名天才钢琴师。宽广蔚蓝的大海颠簸飘浮的游轮优雅动听的钢琴,构筑了他的一生。他一辈子不曾下过船,最后,不顾朋友的劝阻,在六吨半的炸药中与被人们废弃的游轮同归于尽。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在每一篇关于它的影评中,人们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暗示含义丰富的寓言。只是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或许,这部寓意
期刊
1941年春天,日本海军情报官吉田猛夫以外交官身份进入檀香山,为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做最后的情报搜集工作。从横滨出发前,吉田依照情报界的惯例,丢掉了一切可能泄露身份的衣物,想重新买套西装,只是此时,随着战事的吃紧,本土物资已开始短缺,日本的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毛料的西装,无奈的吉田只好买了件人造毛的西装,匆匆出发了。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所流传的西装技术,在历史上曾经和两个国家密不可分——日本和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战争重点于1944年转向太平洋战场之后,日军节节败退,海路交通全被美军切断。为援救东南亚的“孤军”,几近穷途末路的日本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云贵川一带。其中,南路日军来势汹汹,从缅甸出发,以昆明为主要进攻目标。然而大规模的战争尚未打响,这路日军却莫名地损兵折将,结果是不战而溃。  首先败下阵来的是空中力量,由于气候原因,大量飞机迷航撞毁了。然而,10万地面部
期刊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液晶是耳熟能详的东西,它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的显示器上发挥着核心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说,液晶的运用,让电视和电脑的“大脑袋”被门夹扁了,因为它们变成了平板屏幕,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拖着笨重的“后脑勺”,累人累己,还浪费材料。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还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节能,相比传统的显示技术,它所需要的能量微乎其微。一颗小小的微型电池就能供液晶手表日夜不停地用上两年,可见液晶很会持家。  液
期刊
在说到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产生一个问题:哥伦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有人用一个小故事来解释哥伦布的性格。这个故事说,哥伦布把鸡蛋敲碎,然后让鸡蛋站起来,寓意“不破不立”,以显示哥伦布的勇气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实,这个小故事对于理解哥伦布的行为没有多少帮助。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行,源自于他的错误。那么,他是如何把自己错误的航行计划推销出去的呢?  15世纪的时候,世界
期刊
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要回答这些问题,只需看一眼日历就行了。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无法使年、月、日协调起来。由于从一次圆月到另一次圆月需要29.5天,天数自然无法与月数吻合。同时,“天”也无法跟“年”吻合,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上需要365天5小时49分零46秒。此外,“月”和“年”也“矛盾重重”——因为月亮每年环绕地球12至13次,不是一个整数!  古巴比伦的祭师们绞尽了脑汁,才制
期刊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霸主,能否巩固自己的地位,既要依赖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政治制度的保障,军事力量的强大,还要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地理位置的优越可以推动大国的崛起,取得一时的辉煌,同样,因为地理上的缺陷,也可能招致别国的攻击,难以保住胜果。    不安稳的胜利者    15世纪末,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伊比利亚半岛处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两个国家借助这一优势
期刊
从“神一”到“神六”再到“嫦娥一号”,我们迈向太空的步伐越走越远。在我们感叹航天科技把人们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同时,航天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卫星技术:天涯若比邻    航天技术总是首先应用到民用前沿科学的研究,大家熟悉的卫星通信技术,就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国的通信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