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很多神话故事中现身的独角兽,据说最终灭绝,是因为没有搭上诺亚方舟而淹死在漫漫大水中。在那场持续了40个昼夜的大雨中,与之一起销声匿迹的,还有无数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挤进诺亚方舟的幸存者。那场空前绝后的洪水,是上帝对地球的惩罚;而最终驶入《圣经》的诺亚方舟成了物种的保护神。试想,假如没有那艘据说是用柏木制成的“巨大木箱”,结果将会怎样?现在的地球可能还是不毛之地。
诺亚方舟只是传说,上帝也不是真的存在,然而来自大自然的魔力却一次次扮演着灭绝生物的角色,这跟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并无二致。想象有一天,由于天气等条件的急剧恶化,地球上的小麦遭到灭顶之灾,连半粒种子都没能留下,那么很不幸,绿油油的麦苗和金灿灿的麦穗将永远成为我们一段疼痛的记忆。或者,由于机缘巧合,某个农民家里正好有一小袋小麦幸免于难,可他们一家人太饥饿了,于是地球上最后那袋小麦很快成了盘中餐。
这不是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现实。近年来,由于一连串的旱灾和新病虫害,使世界各地许多地方的小麦产量锐减,保存量也降到历史新低。长此以往,小麦的某些品种将会告别地球并非危言耸听。小麦有个“近亲”叫阿布洛山荞麦,1936年被宣告灭绝,虽然69年后在美国被重新发现,却依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在诺亚方舟的故事里,上帝放出去探听消息的第一只鸽子是衔着橄榄叶回来的,而这种象征和平的植物同样家门不幸,在大西洋圣海伦娜岛上曾经生活着一种独特的橄榄,2004年它的最后一片叶子凋谢,意味着这一橄榄品种已不复存在。
就连水果摊上出勤率最高的香蕉(有很多地方还把香蕉当主食),由于蕉叶黑斑病、黄叶病等“杀手”的侵害,10年之后可能就会跟我们说再见。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导演过香蕉栽培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瘟疫,受损香蕉不计其数,其中在中南美洲广泛种植的一种名为“胖米歇尔”的品种彻底绝迹。现在,人类对这种病害仍旧没有好的对付办法,一旦中招,只得“斩树除根”,然后一把火把香蕉园给烧了。
随着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大规模的、极端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及植物种类以令人恐惧的速度灭绝,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造“诺亚方舟”,保全种子或者幼苗,以备不时之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不是件居安思危的事了,称之亡羊补牢也毫不为过。人类似乎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反应速度不够快,将损失许多我们需要或也许需要的植物。
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建有种子库。目前,全世界有1400多个种子库,比如墨西哥保存着各种玉米,尼日利亚则把木薯一网打尽。比利时一个叫罗尼·史文南的生物学家,在液态氮中保存了600多种香蕉幼芽,占地球香蕉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法国对咖啡树也在进行类似的努力。
但是,这种带有强烈区域性和片面性的做法有时候显得脆弱不堪,像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种子银行就在冲突中被彻底摧毁,而攻击者仅仅是觊觎那些用来装种子的塑胶容器。除了人为破坏,自然“恶势力”也不可不防。在菲律宾,一场台风就曾把一间种子银行刮得只剩残垣断瓦,几乎所有的样本都被破坏。
种子和幼芽们需要一艘能最大限度远离苦海的 “诺亚方舟”。 在挪威遥远的北极小岛——斯瓦尔巴特群岛一座冰山上建造的“末日种子库”,替世界上绝大部分作物实现了这个梦想。“末日种子库”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九项科学工程之一,位居其中第7位,排在它后面的是“太空梯”。现在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约27万份种子标本、超过1亿枚种子经过编目、加条形码之后入库保存。这座“地窖”深入永冻土下近150米,入口隧道的设计承受得起炸弹爆炸和地震。而且,这里还是天然的冷藏室,就算停电,种子也能处于冷冻状态。
种子们如愿以偿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但它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人类最无奈的选择。而且没人清楚这艘“巨舰”到底能载着希望在时间长河中走多远,因为种子即使在假死状态下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活”下去。神话里的诺亚方舟在惊涛骇浪里颠簸了整整40天,而种子们的“诺亚方舟”显然是前程漫漫。或许,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走出种子库的种子大都不能发芽。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依然让人感到乐观的是,种子曾在地球上创造过诸多奇迹。比如,1965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死海附近的马萨达山地要塞发现了几颗古老的种子,通过放射性碳测定,发现它们已经“蛰伏”了将近两千年。被保存了40年后,2005年,科学家拿出3粒埋入土里,其中一粒居然破土而出,慢慢发芽。树苗很快长到一米多高。这是棵枣椰树。在此之前,中国的一粒荷花种子也身手不凡,在经历过1300年的黑暗岁月后重见天日,成功发芽。它们是种子的好榜样。
编辑/梁宇清
诺亚方舟只是传说,上帝也不是真的存在,然而来自大自然的魔力却一次次扮演着灭绝生物的角色,这跟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并无二致。想象有一天,由于天气等条件的急剧恶化,地球上的小麦遭到灭顶之灾,连半粒种子都没能留下,那么很不幸,绿油油的麦苗和金灿灿的麦穗将永远成为我们一段疼痛的记忆。或者,由于机缘巧合,某个农民家里正好有一小袋小麦幸免于难,可他们一家人太饥饿了,于是地球上最后那袋小麦很快成了盘中餐。
这不是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现实。近年来,由于一连串的旱灾和新病虫害,使世界各地许多地方的小麦产量锐减,保存量也降到历史新低。长此以往,小麦的某些品种将会告别地球并非危言耸听。小麦有个“近亲”叫阿布洛山荞麦,1936年被宣告灭绝,虽然69年后在美国被重新发现,却依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在诺亚方舟的故事里,上帝放出去探听消息的第一只鸽子是衔着橄榄叶回来的,而这种象征和平的植物同样家门不幸,在大西洋圣海伦娜岛上曾经生活着一种独特的橄榄,2004年它的最后一片叶子凋谢,意味着这一橄榄品种已不复存在。
就连水果摊上出勤率最高的香蕉(有很多地方还把香蕉当主食),由于蕉叶黑斑病、黄叶病等“杀手”的侵害,10年之后可能就会跟我们说再见。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导演过香蕉栽培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瘟疫,受损香蕉不计其数,其中在中南美洲广泛种植的一种名为“胖米歇尔”的品种彻底绝迹。现在,人类对这种病害仍旧没有好的对付办法,一旦中招,只得“斩树除根”,然后一把火把香蕉园给烧了。
随着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大规模的、极端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及植物种类以令人恐惧的速度灭绝,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造“诺亚方舟”,保全种子或者幼苗,以备不时之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不是件居安思危的事了,称之亡羊补牢也毫不为过。人类似乎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反应速度不够快,将损失许多我们需要或也许需要的植物。
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建有种子库。目前,全世界有1400多个种子库,比如墨西哥保存着各种玉米,尼日利亚则把木薯一网打尽。比利时一个叫罗尼·史文南的生物学家,在液态氮中保存了600多种香蕉幼芽,占地球香蕉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法国对咖啡树也在进行类似的努力。
但是,这种带有强烈区域性和片面性的做法有时候显得脆弱不堪,像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种子银行就在冲突中被彻底摧毁,而攻击者仅仅是觊觎那些用来装种子的塑胶容器。除了人为破坏,自然“恶势力”也不可不防。在菲律宾,一场台风就曾把一间种子银行刮得只剩残垣断瓦,几乎所有的样本都被破坏。
种子和幼芽们需要一艘能最大限度远离苦海的 “诺亚方舟”。 在挪威遥远的北极小岛——斯瓦尔巴特群岛一座冰山上建造的“末日种子库”,替世界上绝大部分作物实现了这个梦想。“末日种子库”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九项科学工程之一,位居其中第7位,排在它后面的是“太空梯”。现在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约27万份种子标本、超过1亿枚种子经过编目、加条形码之后入库保存。这座“地窖”深入永冻土下近150米,入口隧道的设计承受得起炸弹爆炸和地震。而且,这里还是天然的冷藏室,就算停电,种子也能处于冷冻状态。
种子们如愿以偿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但它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人类最无奈的选择。而且没人清楚这艘“巨舰”到底能载着希望在时间长河中走多远,因为种子即使在假死状态下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活”下去。神话里的诺亚方舟在惊涛骇浪里颠簸了整整40天,而种子们的“诺亚方舟”显然是前程漫漫。或许,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走出种子库的种子大都不能发芽。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依然让人感到乐观的是,种子曾在地球上创造过诸多奇迹。比如,1965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死海附近的马萨达山地要塞发现了几颗古老的种子,通过放射性碳测定,发现它们已经“蛰伏”了将近两千年。被保存了40年后,2005年,科学家拿出3粒埋入土里,其中一粒居然破土而出,慢慢发芽。树苗很快长到一米多高。这是棵枣椰树。在此之前,中国的一粒荷花种子也身手不凡,在经历过1300年的黑暗岁月后重见天日,成功发芽。它们是种子的好榜样。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