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阶段地理科目是必修科目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几部分,高中地理所学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有人形象把它比作是文科中的理科,因为地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由于江苏的高考方案设计和地理学科的本身特点,每年选修地理科目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考生的基本素质也偏低,因此平时的地理教学和高考辅导也对我们广大地理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地理课堂的高效就显得颇为重要。
【关键词】 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研究;资源
一、课堂教学研究
如今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每个家长的希望,也是学校和老师们的希望。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考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为便捷的途径,然而这条路上并非是平铺直前的。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等问题。对于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就是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让短暂的45分钟变得充实高效。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一节高效的地理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下面就此展开进行研究。
1.课前旧知识回顾。回顾上节课的我们学过的考点知识和典型题目,回顾的点不宜过多,回顾的目的一是温习和巩固,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本节课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以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为例:
回顾知识点: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哪些影响
典型题目: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利弊影响?
2.启发式的新课导入。运用设问、反问、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方式引出人口合理容量。
导入实例:从拥挤的篮球场和簇拥的教室(或者趣用一张双人床上睡着两个人刚好合适,如果非要把小三、小四都弄到这张床上那肯定会造出很多矛盾)联想到地球上现有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口和目前我国的人口概况的分析来引入人口容量的最佳值和警戒值,进而揭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3.结合所学知识的特点设置合理的预设问题。理解运用类:教师结合身边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
实例: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与人口数量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区域内供养多少人口才能保证其健康、和谐的发展呢?引入问题要做到从小到大、层层深入(教室里多少学生刚好合适?学校里多少学生合适?宿迁市范围内多少人口合适?我国人口控制在什么数量范围内比较合适?)
判断记忆类:教师重于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安排小组或同桌之间一起探究与提问,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实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4.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提问的角度多样化:针对的对象可以是班级的前进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组长和组员,问题可以是书上能找到的,可以是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地理问题。
提问的方式多样化:根据听课效果随机提问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可给每组学生布置好任务再进行提问式检查,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来激励学生主动回答。
覆盖的范围全面化: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做个统计,争取在一周内把班级所有学生都提问一遍,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关心自己学习的,老师没有放弃自己,自己要努力学习。
5.给出明确的知识纲要,具体的、详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和归纳。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特性: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的丰富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只有这个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特性: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警戒值后者是最佳值。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五位一体化发展。
6.课堂达标测试。结合具体典型的习题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热点社会问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让学生体会其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感受学以致用带给我们的快乐。
7.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每个小组自主查阅资料,创作绘制一组统计图(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和三角形统计图)。
二、教育感想总结
地理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打造出不拘一格的课堂,课堂要做到真正的充实、高效,要打破学生学习累,教师教学累的局面,要让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融洽的结合,真正的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首先,教师应该多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最擅长,最能体现自己人格魅力的一面展示出来,找到他们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感觉课堂不再枯燥,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断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做一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成果才能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以上是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点论述,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广大教育界的朋友们批评指正并给予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 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研究;资源
一、课堂教学研究
如今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每个家长的希望,也是学校和老师们的希望。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考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为便捷的途径,然而这条路上并非是平铺直前的。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等问题。对于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就是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让短暂的45分钟变得充实高效。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一节高效的地理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下面就此展开进行研究。
1.课前旧知识回顾。回顾上节课的我们学过的考点知识和典型题目,回顾的点不宜过多,回顾的目的一是温习和巩固,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本节课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以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为例:
回顾知识点: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哪些影响
典型题目: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利弊影响?
2.启发式的新课导入。运用设问、反问、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方式引出人口合理容量。
导入实例:从拥挤的篮球场和簇拥的教室(或者趣用一张双人床上睡着两个人刚好合适,如果非要把小三、小四都弄到这张床上那肯定会造出很多矛盾)联想到地球上现有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口和目前我国的人口概况的分析来引入人口容量的最佳值和警戒值,进而揭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3.结合所学知识的特点设置合理的预设问题。理解运用类:教师结合身边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
实例: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与人口数量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区域内供养多少人口才能保证其健康、和谐的发展呢?引入问题要做到从小到大、层层深入(教室里多少学生刚好合适?学校里多少学生合适?宿迁市范围内多少人口合适?我国人口控制在什么数量范围内比较合适?)
判断记忆类:教师重于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安排小组或同桌之间一起探究与提问,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实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4.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提问的角度多样化:针对的对象可以是班级的前进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组长和组员,问题可以是书上能找到的,可以是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地理问题。
提问的方式多样化:根据听课效果随机提问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可给每组学生布置好任务再进行提问式检查,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来激励学生主动回答。
覆盖的范围全面化: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做个统计,争取在一周内把班级所有学生都提问一遍,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关心自己学习的,老师没有放弃自己,自己要努力学习。
5.给出明确的知识纲要,具体的、详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和归纳。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特性: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的丰富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只有这个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特性: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警戒值后者是最佳值。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五位一体化发展。
6.课堂达标测试。结合具体典型的习题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热点社会问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让学生体会其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感受学以致用带给我们的快乐。
7.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每个小组自主查阅资料,创作绘制一组统计图(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和三角形统计图)。
二、教育感想总结
地理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打造出不拘一格的课堂,课堂要做到真正的充实、高效,要打破学生学习累,教师教学累的局面,要让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融洽的结合,真正的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首先,教师应该多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最擅长,最能体现自己人格魅力的一面展示出来,找到他们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感觉课堂不再枯燥,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断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做一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成果才能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以上是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点论述,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广大教育界的朋友们批评指正并给予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