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人才供需脱节已催生出一个“繁荣”的IT培训市场,其中软件人才培训更是成为很多培训机构的掘金点。然而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庞大的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市场。
2007年的新一轮毕业潮已来临,那些希望在软件行业谋职的毕业生为找到满意的“东家”殚精竭虑,而很多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正为寻找到合乎需求的“新人”而苦恼。
IT人才的供需脱节已经是老生常谈。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一现状正催生出一个供需两旺的IT培训市场,其中软件人才培训更是成为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掘金点。
培训市场供需两旺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人,而2006年的毕业生还没有被社会“消化吸收”完,就业压力大,已经延伸到包括高级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国软件协会副会长华平澜就对记者说,“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样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要进入软件行业,基本上都要经过再培训过程。”
事实上,IT职业培训的供需两旺的局面已经形成,而这一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正是IT高等教育和IT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调查表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个省份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都存在一定的“注水”,而多个第三方公布的调研结果则表明,有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低于50%。就业的压力,不仅落在正在毕业的学生身上,也落在“早就毕业”的人身上。
而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出庞大的新市场: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各式的IT培训机构,花费数千甚至上万的钱用于就业培训,而一些原本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和个人,也开始“浑水摸鱼”,打着IT培训的招牌四处招生。
“2006年各省公布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能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说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去年我们就业时的真实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非IT专业2006年毕业生王政告诉记者。
经过9个月的职业培训,王政目前在位于北京世宁大厦内的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查BUG。”他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从诺基亚接了一些外包的手机测试合同,所以最近招聘了一些手机方面的软件工程师,“这份工作做完,有了工作经验,下一份工作就好找一些了。”他说。
在王政看来,只有亲身经历不断找工作、不断碰壁、职能培训、找到工作这样一个长时间煎熬,才能够体会“社会IT职业培训”市场中大浪淘沙的含义。
制造还是培训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IT培训机构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急功近利,关注点就是从教育培训市场、从学员身上圈钱;另一部分则从长远发展打算,注重将学员进行实用性培训,真正供应给企业好的人才。
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吴雷认为,东方标准属于后者,并且拿出一系列数据作为证明:拥有数万小时的课程内容专利,以及在学生总数并不庞大(3000~5000余人)的前提下,设置了18个细分专业和课程,完全能够满足IT培训市场的各方面需求,同时也为对IT培训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他也承认,如此庞大而细分的课程,也对公司运营带来不少的挑战。
一些培训机构采用“大规模、批量化”方式进行软件工程师的制造,“仅仅是课程的专项技能培训,只是比高等IT教育向前跨了半步,根本无法达到软件厂商的人才应用需求。” 华平澜认为,在学校看来,需要的合作方能够提供完全合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机制,甚至于,培训机构能够将企业软件开发和高等IT教育的断层衔接起来。但是很显然,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甚至于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软件公司的需求,主动开发‘学以致用’的课程,并且提供直接的实习机会,才是完整的教育程序。”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高级分析师郭海涛向记者表示,“当前诸多培训机构还仅仅停留在‘找学生、找老师、找课堂’的初级阶段,没有具体的供需分析、课程设置的科学程度也不可知。”
他认为,和大多数培训机构旨在挣钱不同,少数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自己在IT产业内的位置和作用做出规划,甚至已经有所动作,和企业需求绑定。“这才是IT培训很重要的方向。”郭海涛说。
人才渠道如何打通
“社会人才培训的难点,在于供需无法平衡,既然这个症结已经明显,那么解决方式也应当从此入手。”华平澜说。
其实,解决供需平衡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人才培训的目标设定上,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础。只是目前,很多的培训机构或者“无暇顾及”,或者因为担心成本上的上升,而不想考虑。例如,一些大型培训机构的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撰写、授课仍然是来自高校老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企业需求,学员毕业之后,又怎么能够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如此对记者说。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两三家培训机构开始从单纯的培训结构向“人才服务机构”转型。除了培训之外,也向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类似于猎头。东方标准也有猎头服务,只是更多偏向于技术人才的寻找,或者毕业学员的推荐,具体则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人才跟踪。
据了解,国内已有数家软件培训机构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些差异。“大家一起做,才能够将这个市场做起来,打通高等学校人才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阻塞,使得所学成为所用。”吴雷表示,除了东方标准,CSTP也开始向学员提供实习机会。CSTP和东方标准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两家培训结构。
郭海涛认为,在就业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向企业需求倾斜,能够促进培训机构更加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进而逐步转换和变更自己的培训课程,使得培训机构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吴雷也表示,既然社会培训机构承担的是“再培训职责”,那么,如果不能够确保学员所学即企业所需,“就长期而言,这个培训机构一定是会死掉的。”
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庞大的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市场。
2007年的新一轮毕业潮已来临,那些希望在软件行业谋职的毕业生为找到满意的“东家”殚精竭虑,而很多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正为寻找到合乎需求的“新人”而苦恼。
IT人才的供需脱节已经是老生常谈。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一现状正催生出一个供需两旺的IT培训市场,其中软件人才培训更是成为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掘金点。
培训市场供需两旺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人,而2006年的毕业生还没有被社会“消化吸收”完,就业压力大,已经延伸到包括高级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国软件协会副会长华平澜就对记者说,“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样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要进入软件行业,基本上都要经过再培训过程。”
事实上,IT职业培训的供需两旺的局面已经形成,而这一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正是IT高等教育和IT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调查表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个省份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都存在一定的“注水”,而多个第三方公布的调研结果则表明,有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低于50%。就业的压力,不仅落在正在毕业的学生身上,也落在“早就毕业”的人身上。
而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出庞大的新市场: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各式的IT培训机构,花费数千甚至上万的钱用于就业培训,而一些原本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和个人,也开始“浑水摸鱼”,打着IT培训的招牌四处招生。
“2006年各省公布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能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说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去年我们就业时的真实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非IT专业2006年毕业生王政告诉记者。
经过9个月的职业培训,王政目前在位于北京世宁大厦内的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查BUG。”他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从诺基亚接了一些外包的手机测试合同,所以最近招聘了一些手机方面的软件工程师,“这份工作做完,有了工作经验,下一份工作就好找一些了。”他说。
在王政看来,只有亲身经历不断找工作、不断碰壁、职能培训、找到工作这样一个长时间煎熬,才能够体会“社会IT职业培训”市场中大浪淘沙的含义。
制造还是培训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IT培训机构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急功近利,关注点就是从教育培训市场、从学员身上圈钱;另一部分则从长远发展打算,注重将学员进行实用性培训,真正供应给企业好的人才。
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吴雷认为,东方标准属于后者,并且拿出一系列数据作为证明:拥有数万小时的课程内容专利,以及在学生总数并不庞大(3000~5000余人)的前提下,设置了18个细分专业和课程,完全能够满足IT培训市场的各方面需求,同时也为对IT培训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他也承认,如此庞大而细分的课程,也对公司运营带来不少的挑战。
一些培训机构采用“大规模、批量化”方式进行软件工程师的制造,“仅仅是课程的专项技能培训,只是比高等IT教育向前跨了半步,根本无法达到软件厂商的人才应用需求。” 华平澜认为,在学校看来,需要的合作方能够提供完全合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机制,甚至于,培训机构能够将企业软件开发和高等IT教育的断层衔接起来。但是很显然,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甚至于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软件公司的需求,主动开发‘学以致用’的课程,并且提供直接的实习机会,才是完整的教育程序。”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高级分析师郭海涛向记者表示,“当前诸多培训机构还仅仅停留在‘找学生、找老师、找课堂’的初级阶段,没有具体的供需分析、课程设置的科学程度也不可知。”
他认为,和大多数培训机构旨在挣钱不同,少数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自己在IT产业内的位置和作用做出规划,甚至已经有所动作,和企业需求绑定。“这才是IT培训很重要的方向。”郭海涛说。
人才渠道如何打通
“社会人才培训的难点,在于供需无法平衡,既然这个症结已经明显,那么解决方式也应当从此入手。”华平澜说。
其实,解决供需平衡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人才培训的目标设定上,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础。只是目前,很多的培训机构或者“无暇顾及”,或者因为担心成本上的上升,而不想考虑。例如,一些大型培训机构的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撰写、授课仍然是来自高校老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企业需求,学员毕业之后,又怎么能够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如此对记者说。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两三家培训机构开始从单纯的培训结构向“人才服务机构”转型。除了培训之外,也向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类似于猎头。东方标准也有猎头服务,只是更多偏向于技术人才的寻找,或者毕业学员的推荐,具体则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人才跟踪。
据了解,国内已有数家软件培训机构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些差异。“大家一起做,才能够将这个市场做起来,打通高等学校人才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阻塞,使得所学成为所用。”吴雷表示,除了东方标准,CSTP也开始向学员提供实习机会。CSTP和东方标准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两家培训结构。
郭海涛认为,在就业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向企业需求倾斜,能够促进培训机构更加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进而逐步转换和变更自己的培训课程,使得培训机构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吴雷也表示,既然社会培训机构承担的是“再培训职责”,那么,如果不能够确保学员所学即企业所需,“就长期而言,这个培训机构一定是会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