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国来讲,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目前正处于紧锣密鼓地研究和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从“互联网+”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互联网+”为未来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理解有四个问题非常重要,也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催促农业的四个创新。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发展观念创新,现在非常紧迫的就是,农业的发展必须确立消费导向
农业发展须树立消费导向在前两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就提出来了,蕴涵着对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牵涉到整个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基调。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女士今年3月20日在复旦大学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演讲,她在解释中国为什么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时说,中国正在从投资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更安全而且可持续的增长,是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福音,并将惠及世界。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确立消费导向,肯定是一个必然选择。1998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在解决了基本的数量问题以后,我们已经转向也要更加关注市场供求平衡的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基本的数据是在2000年到2014年的14年中,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名义上提高了一倍,但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农产品价格实际年增长只有3.3%,但在同样的时间里面,中国水果的产量增产了两倍多,而市民和农民在14年里水果的人均年消费量、蔬菜的消费量几乎在原地不动,没有明显增长,这意味着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所以我想在消费导向中,“互联网+”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更崭新的视角和一些更务实的工具支持,到底能做一些什么事?或许能帮助我们做三件事。
第一,“互联网+”能帮我们找到发展的市场坐标。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地区,你首先要找到在全国农业坐标系中的位置,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这个地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在坐标系当中找一找,是第一象限还是第三象限?“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些可能的机会,因为它快捷、方便、全面、客观。只有找到了你在坐标系当中的位置,你才知道上你应往哪里去,否则怎样确定你的发展战略呢?
第二,“互联网+”能加强我们对消费者的服务。我多年来从事市场流通工作,不断关注各个企业、各个产品、各个地区对于产品的推荐,我发现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农业领域里面不断地出现自说自话。我始终在体会,如果我们每天只在自家的卫生间里边照镜子,那种美没有从观众的角度,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没有从客户的角度去理解,这是不行的。在整个服务于市场过程当中,通过“互联网+”,或许能够为我们的营销,为我们服务的对象,包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
第三,“互联网+”能帮助我们塑造品牌。在农业品牌的塑造过程当中,“互联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崭新的思维,包括它承载的文化、承载的需求、承载的价值观到底是哪些东西?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一夜之间就名扬大川,一夜之间就败在城下,这是互联网的力量。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产品流通格局创新,最不可限量的是电子商务
最近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包括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今年看来又是丰收年。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在围绕农业生产的问题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
2002年、2003年,对于主产区怎样发展农业出台了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5年、2006年,针对西部地区怎样发展农业出台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都市农业现场会对于城市怎样发展农业有一个明确的导向。从三个层面针对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城市郊区农业怎样发展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但是与此相匹配的市场布局有吗?至少现在还不够清晰。
非常巧合的是,我在研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美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盟和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在1980年代,那个阶段的农业生产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供求关系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相应地都对农产品市场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我体会中国的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目前正处于那些国家的那样一个时段,市场变化的故事我们正在演绎,但是历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们农产品流通格局当中一条活力四射的“鲶鱼”。从有关统计数据看,2014年中国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在线销售额突破了1000亿元,这是前几年我们难以想象的。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无法简单地去学习欧美的做法和经验,因为中国农业不一样,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在一个不同的阶段。目前全国农产品总量当中,大体上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量占到了80%左右,集贸市场大体上占到10%到15%,超市的份额大体上在5%。
电子商务这个领域,在整个农产品流通格局占的份额有不同的估计,说1%的有,说2%的也有,说3%的也有,但是正在不断增长,这一点不能小视。今年国庆节,我一个北京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他们一家三口人,他的小孩上大学四年级,他决定不读研究生了,用整整一个暑假研究了北京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自己还做了一个创业的商业策划书,希望获得他爹妈的“风险投资”。如果一个行业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那将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和非常有想象力的空间。几天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农村电商又出台了进一步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将带来更大的变化。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大数据创新,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农业数据挖掘,迫在眉睫
今年5月17日,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了一个中国农商论坛,当时我提出来要用大数据的观念来打通农业产业链,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什么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价值挖掘,我觉得都是停留在理念上和说法上的一个东西,没有量化的支持,几乎无从做起。
四个月后的9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里边对农业农村大数据作了一个总体的部署。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光有愿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着陆的方案。中国农业要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要提高竞争力,不用数据说话,那是不行的。
有一位统计学家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数据说话”。我们所有的部门都希望能够信息共享,但是谁先走出第一步呢?除了国家要加快建成政府统一开放的数据门户外,更大的希望是基于互联网的、基于在线的这种数据挖掘,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和快速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管理方式创新,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发挥好政府作用,提出政府的职能要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调控里面第一条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想说的是,在处理政府跟市场关系当中,在农业部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当中,信息化手段、“互联网+”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在市场当中清除害群之马?怎样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怎样避免出现柠檬效应?信息技术有可能为我们打开另外一扇窗。用“互联网+”来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就是这方面的手段;用“互联网+”来加强市场监管,开展质量追溯就是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联网+”来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村务公开就是这样的例子;用“互联网+”来加强对面向“三农”的公共服务,“12316”就是这样的例子;用“互联网+”来加强环境保护,治理面源污染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联网+”来促进农业的组织创新,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有成长的领域。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正处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绝不能简单机械地去理解,而要从全局当中,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去把握“互联网+”对农业的意义,要突破传统的思维,不断地从“互联网+”中汲取一些新的动力,当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以“互联网+”来催促农业发展的四项创新。
(根据张兴旺同志10月17日在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发展观念创新,现在非常紧迫的就是,农业的发展必须确立消费导向
农业发展须树立消费导向在前两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就提出来了,蕴涵着对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牵涉到整个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基调。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女士今年3月20日在复旦大学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演讲,她在解释中国为什么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时说,中国正在从投资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更安全而且可持续的增长,是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福音,并将惠及世界。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确立消费导向,肯定是一个必然选择。1998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在解决了基本的数量问题以后,我们已经转向也要更加关注市场供求平衡的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基本的数据是在2000年到2014年的14年中,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名义上提高了一倍,但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农产品价格实际年增长只有3.3%,但在同样的时间里面,中国水果的产量增产了两倍多,而市民和农民在14年里水果的人均年消费量、蔬菜的消费量几乎在原地不动,没有明显增长,这意味着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所以我想在消费导向中,“互联网+”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更崭新的视角和一些更务实的工具支持,到底能做一些什么事?或许能帮助我们做三件事。
第一,“互联网+”能帮我们找到发展的市场坐标。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地区,你首先要找到在全国农业坐标系中的位置,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这个地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在坐标系当中找一找,是第一象限还是第三象限?“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些可能的机会,因为它快捷、方便、全面、客观。只有找到了你在坐标系当中的位置,你才知道上你应往哪里去,否则怎样确定你的发展战略呢?
第二,“互联网+”能加强我们对消费者的服务。我多年来从事市场流通工作,不断关注各个企业、各个产品、各个地区对于产品的推荐,我发现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农业领域里面不断地出现自说自话。我始终在体会,如果我们每天只在自家的卫生间里边照镜子,那种美没有从观众的角度,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没有从客户的角度去理解,这是不行的。在整个服务于市场过程当中,通过“互联网+”,或许能够为我们的营销,为我们服务的对象,包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
第三,“互联网+”能帮助我们塑造品牌。在农业品牌的塑造过程当中,“互联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崭新的思维,包括它承载的文化、承载的需求、承载的价值观到底是哪些东西?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一夜之间就名扬大川,一夜之间就败在城下,这是互联网的力量。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产品流通格局创新,最不可限量的是电子商务
最近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包括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今年看来又是丰收年。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在围绕农业生产的问题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
2002年、2003年,对于主产区怎样发展农业出台了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5年、2006年,针对西部地区怎样发展农业出台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都市农业现场会对于城市怎样发展农业有一个明确的导向。从三个层面针对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城市郊区农业怎样发展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但是与此相匹配的市场布局有吗?至少现在还不够清晰。
非常巧合的是,我在研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美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盟和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在1980年代,那个阶段的农业生产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供求关系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相应地都对农产品市场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我体会中国的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目前正处于那些国家的那样一个时段,市场变化的故事我们正在演绎,但是历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们农产品流通格局当中一条活力四射的“鲶鱼”。从有关统计数据看,2014年中国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在线销售额突破了1000亿元,这是前几年我们难以想象的。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无法简单地去学习欧美的做法和经验,因为中国农业不一样,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在一个不同的阶段。目前全国农产品总量当中,大体上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量占到了80%左右,集贸市场大体上占到10%到15%,超市的份额大体上在5%。
电子商务这个领域,在整个农产品流通格局占的份额有不同的估计,说1%的有,说2%的也有,说3%的也有,但是正在不断增长,这一点不能小视。今年国庆节,我一个北京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他们一家三口人,他的小孩上大学四年级,他决定不读研究生了,用整整一个暑假研究了北京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自己还做了一个创业的商业策划书,希望获得他爹妈的“风险投资”。如果一个行业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那将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和非常有想象力的空间。几天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农村电商又出台了进一步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将带来更大的变化。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大数据创新,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农业数据挖掘,迫在眉睫
今年5月17日,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了一个中国农商论坛,当时我提出来要用大数据的观念来打通农业产业链,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什么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价值挖掘,我觉得都是停留在理念上和说法上的一个东西,没有量化的支持,几乎无从做起。
四个月后的9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里边对农业农村大数据作了一个总体的部署。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光有愿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着陆的方案。中国农业要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要提高竞争力,不用数据说话,那是不行的。
有一位统计学家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数据说话”。我们所有的部门都希望能够信息共享,但是谁先走出第一步呢?除了国家要加快建成政府统一开放的数据门户外,更大的希望是基于互联网的、基于在线的这种数据挖掘,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和快速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要以“互联网+”催促农业管理方式创新,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发挥好政府作用,提出政府的职能要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调控里面第一条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想说的是,在处理政府跟市场关系当中,在农业部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当中,信息化手段、“互联网+”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在市场当中清除害群之马?怎样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怎样避免出现柠檬效应?信息技术有可能为我们打开另外一扇窗。用“互联网+”来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就是这方面的手段;用“互联网+”来加强市场监管,开展质量追溯就是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联网+”来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村务公开就是这样的例子;用“互联网+”来加强对面向“三农”的公共服务,“12316”就是这样的例子;用“互联网+”来加强环境保护,治理面源污染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联网+”来促进农业的组织创新,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有成长的领域。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正处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绝不能简单机械地去理解,而要从全局当中,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去把握“互联网+”对农业的意义,要突破传统的思维,不断地从“互联网+”中汲取一些新的动力,当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以“互联网+”来催促农业发展的四项创新。
(根据张兴旺同志10月17日在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