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区别于整体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 途径 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物质形态,也是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财富,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校园文化的主体包括工作、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三大群体,反映一定区域内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 文化。
一、构建校园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1.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在现实中,有许多学校的校训确实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底蕴,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第二中学的“敬业乐群”,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等,通过这些校训,我们就可以领略这些学校各自的办学追求。凡举我市的例子,像景德镇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的校训“厚德博学、己立立人”,昌河中学的“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景德镇一中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二中的“勤奋求实、文明创新”,三中的“知书、明礼、仁爱、自强”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只要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校训,进而形成良好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就可以努力培养“自己”的学校人文精神,形成独特的文化。
2.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平安和谐的学校环境。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根据学校功能区相对独立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比如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动植物园区等,按不同功能区进行设计、建设;比如在楼廊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言等,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品,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学生的心灵,将更具教育示范作用。除了在这些方面努力外,还有就是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彰显校园文化,促使学校环境更加优化等。
3.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学校应该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一种公正、公平、严谨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校风。
4.以构建教师文化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学校应该坚持教师文化建设。建构学习型文化、形成反思性研修文化、构建教师团队文化、孕育创新文化等。在教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理念文化,还要重视实践文化。另外,教师的个体品质与行为对校园文化的构成和教风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5.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开拓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如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如把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等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校刊、学生刊物、校园网、学校宣传栏、校史教育等作为校园文化阵地,用各种形式的载体,开展多个层次、多种类型的活动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校园文化的品质。
二、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两个关系和一种机制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和建立一种机制:
1.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的关系
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一要素就是领导的重视。这里讲的领导重视应该是非常具体化的。如班子的配置、队伍的培训、财力的支持等都要到位。另外,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学校全员参与。从这个意义看,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各部门要有高度认识。只有形成共识才可以凝聚力量,内化为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体现在每个成员身上,闪耀出理性的光辉。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文化定位:如,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校园物质表层文化的建设水平、载体的确立与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的表现形式等。同时又要反映现代文明的特征,吸收、消化社会主流思想,真正做到“扬弃”。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彰显民族特点、时代特点,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校园文化建设要有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精神形态,是逐渐形成并成长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校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建立一套运行的机制和制度,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变动而变更或中止,也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削弱。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可以积土为丘、纳川成海,形成各具特色、富有进取精神和激励作用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各层次具有很大的德育潜能,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1.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环境等。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亦即反映人类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驾驭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的乐观主义英雄气慨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学校理想和人文
追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但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2.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
制度是人类为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也存在各种制度。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公约守则和建立在这些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各种组织,它们既是自觉纪律和法制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手段。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必须依靠一定组织和规则来调控和维持,不管是校规、班规,还是共青团、学生会、文化艺术社团的规定,也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文的或相互约定的,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认同的价值理念,使学习、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校园制度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自我管理者,学生自我管理的获得与学校制度化建设紧密联系。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制度影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以使学生对外在的集体要求和对内在的自我认识通过调节和控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强化学生内在需求,实现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3.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具体外化为校园其他层次的文化形态,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一般说来,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思维模式、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学校最具凝聚力、向心力的东西,它们最深刻、最稳定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极具渗透力,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学校特色等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在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创建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并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当今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共鸣、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一种精神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86.
[2]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3]张来.普通学校管理学[M].华文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 途径 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物质形态,也是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财富,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校园文化的主体包括工作、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三大群体,反映一定区域内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 文化。
一、构建校园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1.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在现实中,有许多学校的校训确实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底蕴,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第二中学的“敬业乐群”,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等,通过这些校训,我们就可以领略这些学校各自的办学追求。凡举我市的例子,像景德镇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的校训“厚德博学、己立立人”,昌河中学的“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景德镇一中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二中的“勤奋求实、文明创新”,三中的“知书、明礼、仁爱、自强”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只要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校训,进而形成良好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就可以努力培养“自己”的学校人文精神,形成独特的文化。
2.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平安和谐的学校环境。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根据学校功能区相对独立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比如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动植物园区等,按不同功能区进行设计、建设;比如在楼廊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言等,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品,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学生的心灵,将更具教育示范作用。除了在这些方面努力外,还有就是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彰显校园文化,促使学校环境更加优化等。
3.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学校应该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一种公正、公平、严谨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校风。
4.以构建教师文化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学校应该坚持教师文化建设。建构学习型文化、形成反思性研修文化、构建教师团队文化、孕育创新文化等。在教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理念文化,还要重视实践文化。另外,教师的个体品质与行为对校园文化的构成和教风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5.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开拓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如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如把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等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校刊、学生刊物、校园网、学校宣传栏、校史教育等作为校园文化阵地,用各种形式的载体,开展多个层次、多种类型的活动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校园文化的品质。
二、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两个关系和一种机制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和建立一种机制:
1.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的关系
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一要素就是领导的重视。这里讲的领导重视应该是非常具体化的。如班子的配置、队伍的培训、财力的支持等都要到位。另外,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学校全员参与。从这个意义看,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各部门要有高度认识。只有形成共识才可以凝聚力量,内化为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体现在每个成员身上,闪耀出理性的光辉。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文化定位:如,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校园物质表层文化的建设水平、载体的确立与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的表现形式等。同时又要反映现代文明的特征,吸收、消化社会主流思想,真正做到“扬弃”。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彰显民族特点、时代特点,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校园文化建设要有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精神形态,是逐渐形成并成长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校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建立一套运行的机制和制度,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变动而变更或中止,也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削弱。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可以积土为丘、纳川成海,形成各具特色、富有进取精神和激励作用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各层次具有很大的德育潜能,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1.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环境等。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亦即反映人类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驾驭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的乐观主义英雄气慨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学校理想和人文
追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但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2.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
制度是人类为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也存在各种制度。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公约守则和建立在这些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各种组织,它们既是自觉纪律和法制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手段。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必须依靠一定组织和规则来调控和维持,不管是校规、班规,还是共青团、学生会、文化艺术社团的规定,也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文的或相互约定的,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认同的价值理念,使学习、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校园制度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自我管理者,学生自我管理的获得与学校制度化建设紧密联系。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制度影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以使学生对外在的集体要求和对内在的自我认识通过调节和控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强化学生内在需求,实现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3.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具体外化为校园其他层次的文化形态,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一般说来,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思维模式、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学校最具凝聚力、向心力的东西,它们最深刻、最稳定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极具渗透力,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学校特色等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在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创建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并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当今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共鸣、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一种精神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86.
[2]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3]张来.普通学校管理学[M].华文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