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其他文献
搜集闽北地区浦城和建瓯2个县(市)21 a(1980-2000年)中与早稻发生穗颈瘟相关的气象因子,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对相关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找出引起早稻穗颈瘟的关键气象预测
将高精度层序解释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在体系域框架下按准层序进行地震属性的储集层预测成图,预测出阿尔金地区的深湖湖底扇沟道浊积砂体有利分布区。湖底扇中扇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NWC-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
在地球各大陆上工程地质条件水平和垂直上的变化反映出它们的区域性,它受控于该地区的热量、湿度及其比率.这就是在类似地质结构的地区中,不同的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的
通过在天山地区布设宽频带数字流动台阵, 利用观测获得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 得到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结合部 0~80 km 深度范围的二维 S 波速度剖面
简要讨论了近年来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研究的主要进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盐构造地质建模、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复原以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
处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构造带东缘的柴北缘,过去一致认为是个前陆逆冲带,并对其逆冲构造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本次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深部地震测线研究,证实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古近系凝析气藏为超深(6400m)、超高压(128MPa、压力系数2.0)碳酸盐岩气藏,目前只有柯深102井在生产,该井于2003年8月7日投产,2003年12月28日开始产地层水,
根据甘肃河西1958-2003年17个气象站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和最长连续冻结的初、终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甘肃河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