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能为学生日后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打好厚实的基础。“语感”一词听起来十分玄妙,要培养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一项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工作。但也不能因为语感培养起来绝非易事而谈语感而色变,只要能够遵循科学的方法,良好的语感也是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
一、思想上足够重视
培养学生的语感仅仅有教师的重视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之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从思想上、心理、平时的学习实践等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明确要想学好语文,想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在平时的语感培养训练中,教师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使这种培养和训练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只是教师在那里唱独角戏,再好的训练方式也会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适时地渗透语感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让他们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感对于他们学习语言的意义。语感是把握语言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会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就比较恰当,因此,也就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
二、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真切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模仿力较强,教师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学中,教师采用感知性范读、情感性范读、总结性范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体悟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的变化,提升朗读的质量。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诱导。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中那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怀;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学生读中品味,增强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然而,机械地读是要不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意蕴。“多思才能使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因此,要以读为主,读想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可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根据: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有不少生动的阐述,优美的词句,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些有利培养语感的闪亮之处,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比较、品味,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之中领会出文字之外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文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往上飞”。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会从去掉的两个词语中感受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不仅如此,还要不折不扣地做到读书为本,并把读和想、说、写、演等巧妙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专心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要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读中语感也不断积淀、增加。
四、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有此可见,创设情境不啻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比如《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思想上足够重视
培养学生的语感仅仅有教师的重视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之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从思想上、心理、平时的学习实践等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明确要想学好语文,想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在平时的语感培养训练中,教师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使这种培养和训练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只是教师在那里唱独角戏,再好的训练方式也会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适时地渗透语感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让他们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感对于他们学习语言的意义。语感是把握语言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会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就比较恰当,因此,也就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
二、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真切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模仿力较强,教师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学中,教师采用感知性范读、情感性范读、总结性范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体悟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的变化,提升朗读的质量。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诱导。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中那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怀;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学生读中品味,增强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然而,机械地读是要不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意蕴。“多思才能使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因此,要以读为主,读想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可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根据: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有不少生动的阐述,优美的词句,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些有利培养语感的闪亮之处,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比较、品味,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之中领会出文字之外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文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往上飞”。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会从去掉的两个词语中感受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不仅如此,还要不折不扣地做到读书为本,并把读和想、说、写、演等巧妙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专心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要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读中语感也不断积淀、增加。
四、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有此可见,创设情境不啻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比如《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