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是一个流氓。
一个流氓居然能在秦朝末年的战乱中,击败诸多强敌,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创立一个延续两百余年的强盛王朝,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那么,刘邦就是被抹黑了?
史上抹黑刘邦第一人,不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而是三国时期的阮籍。这位阮先生曾在某一天考察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对战过的古战场,然后发表了一番个人意见:“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大意为秦朝末年,天下没有出现真英雄,所以刘邦这样的家伙才得以成功。
阮籍之后,元朝一位坊间艺术人士睢景臣,堪称刘邦抹黑史上一位里程碑般的人物,他写了一部名为《哨遍·高祖还乡》的元曲,将刘邦当上皇帝后回到故乡的所作所为描述了一番,当然,全是丑行,同时还借由曲中百姓之口,将刘邦微末之时的诸多劣迹,一一道出,比如偷乡邻东西、赖账不还、诈骗勒索……
睢景臣之后,比较有名的抹黑者当属民国时期的李宗吾,“厚黑学”的发明者,在其看来,刘邦此人可谓是脸皮够厚、心性够黑的“天纵之才”,而且还得了张良的几分功力。
再之后比较有名的接力者,当推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柏杨先生,只不过他的抹黑,要“软”得多,因为他同时也在肯定刘邦的过人之处。
然后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信息泛滥、假货甚多的年代,抹黑刘邦之事,依然在继续,只不过抹黑的技术越发低下,相比于这一行的几位前辈,在水平上是大大不如了。
后世對于刘邦之认识,最原始的材料,来自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所以,在刘邦是不是流氓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人,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
司马迁对起于乡野之间的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创立汉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称刘邦为“大圣”——各方面都极为杰出的伟大帝王。
那为什么后来那些人要骂刘邦为流氓?
大约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发迹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参加生产劳动。刘邦出生于农户之家,又是男丁,按理说当早早下地干活,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后来他当上皇帝,也曾拿此事和父亲开玩笑:“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以前父亲总埋怨我不种地干活,养家糊口,比不得大哥,现在我当皇帝了,父亲觉得是大哥的家产多,还是我的家产多?
第二,刘邦有好酒和好色的一面,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好酒及色”,这方面的事例可不少,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第三,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他不仅经常辱骂儒生,还有向儒生帽子里撒尿的行为。
第四,刘邦不讲亲情,他曾为了逃命,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车,父亲被项羽俘虏后,面临被人家煮了吃的危险,他还在大言:“分我一杯羹!”
第五,刘邦大杀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后来都被他杀了。
第六,刘邦没有文化,是文盲,有反智倾向。
先来看第一点。
不参加生产劳动,这种人在当时被称为“无赖”,刘邦被戴上流氓的帽子,这个“无赖”可谓头号功臣。
无赖与流氓,在今天是近义词,但在两千多年前,两者区别还是比较大。当时“无赖”,主要是指不干活,不能给家里带来收入,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今天的“无赖”,则是蛮横无理的地痞流氓之意。
显然,刘邦距离地痞流氓的“境界”还差得远。
第二点,好酒好色,这是毛病,但不是大毛病,何况刘邦在关键时刻,总能以高度的自制力,压抑住这个毛病,不至于耽误了正事。
第三点,不尊重知识分子,这是表面现象,他不尊重的是那种只会空谈的“腐儒”,对于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则是极为推崇信赖。
第四点,不讲亲情。刘邦推孩子下车,与“分我一杯羹”,这两件事,看上去是畜生所为,但实际上则是情非得已,理性使然。
第五点,大杀功臣,这条最经不起推敲,刘邦前后分封功臣35批,王侯总计有161位,其中“谋反被诛”者,有几位呢?
5位。
臧荼、韩信、陈豨、彭越、英布。
再加上两个被逼叛逃出境的——卢绾与韩王信。
一共7位。
封了161位功臣,迫害了其中7位,占比不到5%。
第六点,刘邦是文盲,且反智。这是看书不认真或者根本就不看书犯的错误,司马迁明明在《史记》中写了刘邦曾在幼年学习文化的事情,只不过没写在《高祖本纪》中,而是在《韩信卢绾列传》中。刘邦留给太子的遗训,其主要内容也是鞭策太子好学,并对自己早年不精于学问十分后悔,那表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只是不太高而已。至于他反智,更是胡说八道,他不仅不反智,还以善于驾驭他人,借其智谋为己所用而著称。
司马迁没有说刘邦是流氓,他认为刘邦是“大圣”。
那么为何后来有如此多的人,要将刘邦往流氓这个角色上靠呢?
首要的原因,在于刘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他的形象与世俗价值标准中的“明君”相去太远,导致一些人很难接受。
更多的,则是别有用心。
如那位极尽丑化刘邦之能事的元朝艺术家睢景臣,他的本意,是要借骂汉高祖,来讽刺批判当权的元朝统治者。
又如民国的李宗吾,他所发明的厚黑学,本身就是一种对国人“厚黑”的讽刺,其中所引刘邦等人的例子,也是他为了讽刺所需而故意歪解。
凡事分阴阳,既然有抹黑者,自然也有崇拜者,有骂刘邦为流氓的人,也有推崇刘邦的人。
司马迁自不必说,在他之后,有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中,对刘邦推崇备至。
班固之后,东汉末年,有一位荀悦,乃曹魏名臣荀彧之族兄,他在其所著史书中,将刘邦赞为“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的雄俊之才。
荀悦之后,有一位石勒,在他看来,刘邦雄才伟略,无人能及,他如果遇到刘邦,那么只有俯首称臣,遇到刘秀的话,那还可以争一争天下,曹操、司马懿之流则是只能搞阴谋诡计,令人鄙夷。
唐太宗李世民,一位重量级的帝王,他对刘邦也是极为推崇。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也是刘邦的“粉丝”,他为自己取汉名为刘亿,以示仰慕刘邦之意,又赐姓外戚“萧”姓,以示萧何辅佐刘邦之意。
北宋文豪苏轼与他的兄弟苏辙,都对刘邦有颇高的评价,苏轼称刘邦为仁德之明君,苏辙则认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最最崇拜刘邦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最后我们来看一位国际友人对刘邦的评价: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此人名为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摘自《看历史》)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是一个流氓。
一个流氓居然能在秦朝末年的战乱中,击败诸多强敌,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创立一个延续两百余年的强盛王朝,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那么,刘邦就是被抹黑了?
抹黑简史
史上抹黑刘邦第一人,不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而是三国时期的阮籍。这位阮先生曾在某一天考察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对战过的古战场,然后发表了一番个人意见:“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大意为秦朝末年,天下没有出现真英雄,所以刘邦这样的家伙才得以成功。
阮籍之后,元朝一位坊间艺术人士睢景臣,堪称刘邦抹黑史上一位里程碑般的人物,他写了一部名为《哨遍·高祖还乡》的元曲,将刘邦当上皇帝后回到故乡的所作所为描述了一番,当然,全是丑行,同时还借由曲中百姓之口,将刘邦微末之时的诸多劣迹,一一道出,比如偷乡邻东西、赖账不还、诈骗勒索……
睢景臣之后,比较有名的抹黑者当属民国时期的李宗吾,“厚黑学”的发明者,在其看来,刘邦此人可谓是脸皮够厚、心性够黑的“天纵之才”,而且还得了张良的几分功力。
再之后比较有名的接力者,当推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柏杨先生,只不过他的抹黑,要“软”得多,因为他同时也在肯定刘邦的过人之处。
然后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信息泛滥、假货甚多的年代,抹黑刘邦之事,依然在继续,只不过抹黑的技术越发低下,相比于这一行的几位前辈,在水平上是大大不如了。
大圣之帝
后世對于刘邦之认识,最原始的材料,来自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所以,在刘邦是不是流氓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人,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
司马迁对起于乡野之间的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创立汉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称刘邦为“大圣”——各方面都极为杰出的伟大帝王。
那为什么后来那些人要骂刘邦为流氓?
大约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发迹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参加生产劳动。刘邦出生于农户之家,又是男丁,按理说当早早下地干活,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后来他当上皇帝,也曾拿此事和父亲开玩笑:“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以前父亲总埋怨我不种地干活,养家糊口,比不得大哥,现在我当皇帝了,父亲觉得是大哥的家产多,还是我的家产多?
第二,刘邦有好酒和好色的一面,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好酒及色”,这方面的事例可不少,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第三,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他不仅经常辱骂儒生,还有向儒生帽子里撒尿的行为。
第四,刘邦不讲亲情,他曾为了逃命,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车,父亲被项羽俘虏后,面临被人家煮了吃的危险,他还在大言:“分我一杯羹!”
第五,刘邦大杀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后来都被他杀了。
第六,刘邦没有文化,是文盲,有反智倾向。
先来看第一点。
不参加生产劳动,这种人在当时被称为“无赖”,刘邦被戴上流氓的帽子,这个“无赖”可谓头号功臣。
无赖与流氓,在今天是近义词,但在两千多年前,两者区别还是比较大。当时“无赖”,主要是指不干活,不能给家里带来收入,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今天的“无赖”,则是蛮横无理的地痞流氓之意。
显然,刘邦距离地痞流氓的“境界”还差得远。
第二点,好酒好色,这是毛病,但不是大毛病,何况刘邦在关键时刻,总能以高度的自制力,压抑住这个毛病,不至于耽误了正事。
第三点,不尊重知识分子,这是表面现象,他不尊重的是那种只会空谈的“腐儒”,对于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则是极为推崇信赖。
第四点,不讲亲情。刘邦推孩子下车,与“分我一杯羹”,这两件事,看上去是畜生所为,但实际上则是情非得已,理性使然。
第五点,大杀功臣,这条最经不起推敲,刘邦前后分封功臣35批,王侯总计有161位,其中“谋反被诛”者,有几位呢?
5位。
臧荼、韩信、陈豨、彭越、英布。
再加上两个被逼叛逃出境的——卢绾与韩王信。
一共7位。
封了161位功臣,迫害了其中7位,占比不到5%。
第六点,刘邦是文盲,且反智。这是看书不认真或者根本就不看书犯的错误,司马迁明明在《史记》中写了刘邦曾在幼年学习文化的事情,只不过没写在《高祖本纪》中,而是在《韩信卢绾列传》中。刘邦留给太子的遗训,其主要内容也是鞭策太子好学,并对自己早年不精于学问十分后悔,那表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只是不太高而已。至于他反智,更是胡说八道,他不仅不反智,还以善于驾驭他人,借其智谋为己所用而著称。
别有用心
司马迁没有说刘邦是流氓,他认为刘邦是“大圣”。
那么为何后来有如此多的人,要将刘邦往流氓这个角色上靠呢?
首要的原因,在于刘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他的形象与世俗价值标准中的“明君”相去太远,导致一些人很难接受。
更多的,则是别有用心。
如那位极尽丑化刘邦之能事的元朝艺术家睢景臣,他的本意,是要借骂汉高祖,来讽刺批判当权的元朝统治者。
又如民国的李宗吾,他所发明的厚黑学,本身就是一种对国人“厚黑”的讽刺,其中所引刘邦等人的例子,也是他为了讽刺所需而故意歪解。
远见卓识
凡事分阴阳,既然有抹黑者,自然也有崇拜者,有骂刘邦为流氓的人,也有推崇刘邦的人。
司马迁自不必说,在他之后,有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中,对刘邦推崇备至。
班固之后,东汉末年,有一位荀悦,乃曹魏名臣荀彧之族兄,他在其所著史书中,将刘邦赞为“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的雄俊之才。
荀悦之后,有一位石勒,在他看来,刘邦雄才伟略,无人能及,他如果遇到刘邦,那么只有俯首称臣,遇到刘秀的话,那还可以争一争天下,曹操、司马懿之流则是只能搞阴谋诡计,令人鄙夷。
唐太宗李世民,一位重量级的帝王,他对刘邦也是极为推崇。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也是刘邦的“粉丝”,他为自己取汉名为刘亿,以示仰慕刘邦之意,又赐姓外戚“萧”姓,以示萧何辅佐刘邦之意。
北宋文豪苏轼与他的兄弟苏辙,都对刘邦有颇高的评价,苏轼称刘邦为仁德之明君,苏辙则认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最最崇拜刘邦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最后我们来看一位国际友人对刘邦的评价: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此人名为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摘自《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