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它能促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热情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
关键词:情境 导学 诱思 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而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在导入中设境,激发兴趣;在新授中优化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在练习中用足情境,巩固知识。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主体的感受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热情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那么该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呢?
一、巧设情境——导学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适合一些“助兴式”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直观演示等,促进学生的持续注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优化情境——诱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意识。
1.体验来自操作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创设有效的“动”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模型。
2.创新始于开放情境。封闭的教学把学生的生命活动束缚在教师预定的教学轨道,把课堂教学异化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剔除了学生自由创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当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三、用足情境——精练
数学是抽象的,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所以应需要还其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发展逻辑思维。
1.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知识,创设应用情境。知识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看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意识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的场景。
在教“面积单位”后,我骗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铺满这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既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体作用再次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
2.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设计开放式习题。做习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但要抛弃那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训练,使用些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让学生主动获取条件,作出富有个性的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不敢越标准答案半步。
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主体的感染时空。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像、去理解、去掌握,才能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关键词:情境 导学 诱思 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而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在导入中设境,激发兴趣;在新授中优化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在练习中用足情境,巩固知识。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主体的感受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热情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那么该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呢?
一、巧设情境——导学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适合一些“助兴式”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直观演示等,促进学生的持续注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优化情境——诱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意识。
1.体验来自操作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创设有效的“动”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模型。
2.创新始于开放情境。封闭的教学把学生的生命活动束缚在教师预定的教学轨道,把课堂教学异化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剔除了学生自由创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当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三、用足情境——精练
数学是抽象的,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所以应需要还其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发展逻辑思维。
1.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知识,创设应用情境。知识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看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意识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的场景。
在教“面积单位”后,我骗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铺满这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既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体作用再次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
2.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设计开放式习题。做习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但要抛弃那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训练,使用些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让学生主动获取条件,作出富有个性的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不敢越标准答案半步。
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主体的感染时空。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像、去理解、去掌握,才能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