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内建筑界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围绕公共建筑物的外部公共空间开展了诸多研究并在公共融合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将围绕公共建筑物的公共外部空间,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公共建筑物公共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设计。
【关键词】外部公共空间;公共建筑;融合设计
围绕公共建筑物公共外部空间所开展的使用与设计活动应注重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建筑风格,从多方面角度着手的因素,以此强化建筑的整体性。基于此,对于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外研究
现阶段,国内外围绕公共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所开展的研究较多且持续了较长时间;布鲁诺.洛梅格、赛维·舒尔茨都筑有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相比于理论家,建筑师更加偏爱外部空间在公共建筑中所展现的公共属性。例如,世界闻名的经典设计案例飞鸟博物馆由安藤忠雄设计,世界建筑大师在设计城市空间时,將建筑物顶面作为延续,将其向整个城市内的居民开放;横滨海港航站楼由FOA建筑事务所设计完成,设计师依托升降、剖切、褶皱、扭曲等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将拥有不同标准高度的屋面整合成一体,构建连续性、稳定性较佳的表皮,将观景平台与漫步平台呈现给大众。Mecanoo国际设计事务所使用楔形理念,为图书馆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公共外部空间,制作了具有一定陡度的倾斜屋面,并将其与地面相连,延伸至草坪,为前来图书馆学习、休息的人们创造了极具艺术感的休息空间[1]。
2、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化设计
2.1公共化融合方式
在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化融合是主要方式,可改善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私有化、封闭性问题,增强公共建筑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为扩大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应用公共化融合方法时,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考虑公共建筑所在地理环境。设计人员应结合公共建筑建设的地形条件、地理区位,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确保公共建筑与周边地理环境相契合。例如,在设计时横滨国际海港航站楼建筑,设计人员结合周边地形,设计不同标高的屋面,形成连续平台。
(2)注重公共建筑外部的立体性。设计人员应结合城市景观配置状况,将公共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使其与城市景观融合,发展为立体性、开放性的城市景观。例如,在设计飞鸟博物馆建筑时,设计人员尽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环境,将博物馆建筑隐埋于地下,屋顶设计为阶梯广场形式,与周边墓葬群相呼应,形成全新的城市景观。
2.2地下空间的融合开发
在国内城市规划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在进行公共建筑对外公共空间设计时,也需采用公共化融合方式,注重地下空间的融合开发。细化来说,在融合开发中,应注重以下要点:(1)城市系统性,设计人员应对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将中心城区的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与地铁有序衔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系统性,形成区域特色;(2)功能复合性,地下空间应配置多项功能,如商业功能、交通功能等,加强地下空间管理,改变传统地下空间脏乱差的不良现象;(3)人性化,设计人员需结合群众需求,在地下空间设置无障碍设施、公共厕所等内容,为地下空间应用提供便利[2]。
2.3加强公共化融合
公共建筑规模日益扩张,这就导致在设计其外部空间时,应当注重公共化融合效果,以此改善城市面貌,促使城市居民在公共建筑中获得突出的归属体验。而就目前实际设计情况来看,许多公共建筑由于地处位置较为复杂,且与周边建筑存在不对称等现象,造成公共建筑人员来往数量不均衡,甚至无法为其提供周到服务。因此,应运用融合设计理念重新调整公共建筑设计规划。一方面,应加强景观丰富性、强化建筑关联度[1]。另一方面,需在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范围内融入人文关怀,促使周边民众从中获得一定的室外沉浸感。比如在小区商业建筑设计期间,可在500m范围内建设超市、美发店等民生相关店铺,促使各建筑之间拥有良好的协调性,以免破坏市场经济均衡性,最终为民众打造一个融合式建筑设计空间。
2.4注重人性化设计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最终设计目标是为了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因此,在实际设计环节,需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加强人性化设计,便于体现出公共建筑的人文特征。虽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汽车等机动车完成经济发展任务,但为了进一步贴合新时代环保理念,可适当将城市建设重心朝着基层民众倾向。比如在西方国家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下,芜湖市现已推行“步行优先”模式,并对城市步行空间进行划分,依照GIS设计准则结合当地人均出行量调整了公共建筑外部道路的人流分配规划,不但将当地车流拥堵量下降了30%,而且还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因此,在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内,应当将公共建筑中布置的基础设施与民众诉求、生态环境予以融合,便于展现城市建筑的全新气象。
3、设计案例
3.1项目概述
某商务城一期工程为网上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其中的商铺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均有贸易往来,是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全国网商聚集中心、全球网货配送中心。为了满足该商务城建设的功能性以及美观性需求,主要联合相应区域内的设计理念与要点,对其外部公共空间落实了优化设计。
3.2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在该商务城的二层与三层,引入了观景平台的设计,以此实现各个产业楼、综合楼、配送中心等建筑的连接,构建起具备连续、统一界面的特殊城市景观,强调功能性的同时提升了空间设计的观赏价值;设置了下沉式的商业步行空间,并与商务城的一层、二层、三层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有机连接,赋予空间设计以独特魅力,且满足人们从地下商业步行空间直接进入商务城内部的现实要求[2]。总体来看,在本商务城的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了公共化开发设计理念,对位于主体建筑庭院内部的地下空间实施敞开式处理,以此为基础形成地下商业步行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公共建筑来说,其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关系着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整体利用率与美观程度。实践中,通过针对不同形式的公共建筑引入差异性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方式,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尽可能保证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无间契合,促进了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升级,促使相应空间成为城市公共趣味性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叶蓬,刘哲.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J].中华建设,2020(05):72-73.
[2]王振华.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1):91.
作者简介:
靳云霄,1990年8月出生,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关键词】外部公共空间;公共建筑;融合设计
围绕公共建筑物公共外部空间所开展的使用与设计活动应注重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建筑风格,从多方面角度着手的因素,以此强化建筑的整体性。基于此,对于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外研究
现阶段,国内外围绕公共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所开展的研究较多且持续了较长时间;布鲁诺.洛梅格、赛维·舒尔茨都筑有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相比于理论家,建筑师更加偏爱外部空间在公共建筑中所展现的公共属性。例如,世界闻名的经典设计案例飞鸟博物馆由安藤忠雄设计,世界建筑大师在设计城市空间时,將建筑物顶面作为延续,将其向整个城市内的居民开放;横滨海港航站楼由FOA建筑事务所设计完成,设计师依托升降、剖切、褶皱、扭曲等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将拥有不同标准高度的屋面整合成一体,构建连续性、稳定性较佳的表皮,将观景平台与漫步平台呈现给大众。Mecanoo国际设计事务所使用楔形理念,为图书馆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公共外部空间,制作了具有一定陡度的倾斜屋面,并将其与地面相连,延伸至草坪,为前来图书馆学习、休息的人们创造了极具艺术感的休息空间[1]。
2、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化设计
2.1公共化融合方式
在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化融合是主要方式,可改善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私有化、封闭性问题,增强公共建筑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为扩大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应用公共化融合方法时,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考虑公共建筑所在地理环境。设计人员应结合公共建筑建设的地形条件、地理区位,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确保公共建筑与周边地理环境相契合。例如,在设计时横滨国际海港航站楼建筑,设计人员结合周边地形,设计不同标高的屋面,形成连续平台。
(2)注重公共建筑外部的立体性。设计人员应结合城市景观配置状况,将公共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使其与城市景观融合,发展为立体性、开放性的城市景观。例如,在设计飞鸟博物馆建筑时,设计人员尽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环境,将博物馆建筑隐埋于地下,屋顶设计为阶梯广场形式,与周边墓葬群相呼应,形成全新的城市景观。
2.2地下空间的融合开发
在国内城市规划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在进行公共建筑对外公共空间设计时,也需采用公共化融合方式,注重地下空间的融合开发。细化来说,在融合开发中,应注重以下要点:(1)城市系统性,设计人员应对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将中心城区的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与地铁有序衔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系统性,形成区域特色;(2)功能复合性,地下空间应配置多项功能,如商业功能、交通功能等,加强地下空间管理,改变传统地下空间脏乱差的不良现象;(3)人性化,设计人员需结合群众需求,在地下空间设置无障碍设施、公共厕所等内容,为地下空间应用提供便利[2]。
2.3加强公共化融合
公共建筑规模日益扩张,这就导致在设计其外部空间时,应当注重公共化融合效果,以此改善城市面貌,促使城市居民在公共建筑中获得突出的归属体验。而就目前实际设计情况来看,许多公共建筑由于地处位置较为复杂,且与周边建筑存在不对称等现象,造成公共建筑人员来往数量不均衡,甚至无法为其提供周到服务。因此,应运用融合设计理念重新调整公共建筑设计规划。一方面,应加强景观丰富性、强化建筑关联度[1]。另一方面,需在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范围内融入人文关怀,促使周边民众从中获得一定的室外沉浸感。比如在小区商业建筑设计期间,可在500m范围内建设超市、美发店等民生相关店铺,促使各建筑之间拥有良好的协调性,以免破坏市场经济均衡性,最终为民众打造一个融合式建筑设计空间。
2.4注重人性化设计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最终设计目标是为了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因此,在实际设计环节,需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加强人性化设计,便于体现出公共建筑的人文特征。虽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汽车等机动车完成经济发展任务,但为了进一步贴合新时代环保理念,可适当将城市建设重心朝着基层民众倾向。比如在西方国家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下,芜湖市现已推行“步行优先”模式,并对城市步行空间进行划分,依照GIS设计准则结合当地人均出行量调整了公共建筑外部道路的人流分配规划,不但将当地车流拥堵量下降了30%,而且还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因此,在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内,应当将公共建筑中布置的基础设施与民众诉求、生态环境予以融合,便于展现城市建筑的全新气象。
3、设计案例
3.1项目概述
某商务城一期工程为网上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其中的商铺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均有贸易往来,是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全国网商聚集中心、全球网货配送中心。为了满足该商务城建设的功能性以及美观性需求,主要联合相应区域内的设计理念与要点,对其外部公共空间落实了优化设计。
3.2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在该商务城的二层与三层,引入了观景平台的设计,以此实现各个产业楼、综合楼、配送中心等建筑的连接,构建起具备连续、统一界面的特殊城市景观,强调功能性的同时提升了空间设计的观赏价值;设置了下沉式的商业步行空间,并与商务城的一层、二层、三层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有机连接,赋予空间设计以独特魅力,且满足人们从地下商业步行空间直接进入商务城内部的现实要求[2]。总体来看,在本商务城的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了公共化开发设计理念,对位于主体建筑庭院内部的地下空间实施敞开式处理,以此为基础形成地下商业步行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公共建筑来说,其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关系着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整体利用率与美观程度。实践中,通过针对不同形式的公共建筑引入差异性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方式,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尽可能保证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无间契合,促进了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升级,促使相应空间成为城市公共趣味性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叶蓬,刘哲.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J].中华建设,2020(05):72-73.
[2]王振华.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1):91.
作者简介:
靳云霄,1990年8月出生,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