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次和刘畅面对面,让我隐约触摸到了这位一向低调的女主持兼制片人的内心。
端庄、知性的刘畅三个多月前開始主持北京台科教频道新栏目《文化大家》。18年前以新闻主播身份走进北京台、近几年基本隐身幕后的她,此番纯粹出于对文化节目的兴趣,在自己任制片人的节目里再度走回台前。
这位多年在文化类节目里台前幕后一手抓的女能人,由于非常低调的个性,加上在节目里给人的温雅印象,难免让人有种距离感。但意外的是,见到她之后这距离感很快便消失殆尽。这是个透明、坦率而自省的人。谈起多年来的这盼“文化缘”,她敞開了心扉。
一个缘分
她从“小指导”走上主持台
生长在吉林长春的刘畅很小的时候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曾经在当地的普通话大赛上拿过三等奖。
刘畅的妈妈是长春铁路局的播音员,幼时的刘畅坐火车时“经常看妈妈带着播音员读稿子”,她会经常给她们校正发音,像个播音“小指导”。
那年,长春电视台招主持人,刚刚从白求恩医大卫校毕业的她报考了,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顺利录用,做起了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第一次上演播台我都不知道要化妆。别人临时帮着化了一个就上去了。”风华正茂的刘畅是台里的一枝花,那会儿杨钰莹特红,台长说:杨钰莹哪有我们刘畅漂亮啊!
进长春电视台一年多之后,刘畅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1995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台。最初她担任百家电视台MTV展播主持人,紧接着便成为《北京您早》新闻主播、以及《博大影苑》、《五彩缤纷》等节目的主持人。
但很快,只做主持人让刘畅有些兴味索然,很有想法的她觉得主持人“很被动,没有办法去选择自己的路。”
一股闯劲
她从镜头前走到屏幕后
希望能自主选择事业之路的刘畅很快便有了转做幕后的机遇。
1997年,刘畅参与拍摄了香港回归题材的纪录片。初次接触纪录片,刘畅便很有感觉。敢想敢做的她产生了自己做纪录片的念头。
处女作很快便诞生了,题材来自身为北漂的刘畅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纪录片《家在北京》讲述了北京建设者的故事。其中既有下岗女工,也有各界成功人士。该片获得了成功,负责人刘畅获得了市里颁发的“优秀青年记者”奖。从此,刘畅開始了自己的幕后创作生涯。时年二十二三岁的刘畅成为北京台最年轻的女制片人。
走上纪录片之路,刘畅一開始就很顺畅。领导鼓励她;“小刘畅,你如果选择纪录片这条路,就应该一直走下去,这样你一定能走出来!”
然而刘畅做幕后的兴趣还不止于此,除担任新中国成立60年大型纪录片《江山如画》、建党90周年大型纪录片《笔墨春秋》制片人外,这些年她还曾“跨界”担任过电视剧《秀水街》制片人、与日本电视台合作的情景喜剧《智慧大家庭》的总导演;在《美丽大讲堂》、《珍品档案》栏目担任制片人兼主持人。
作为刘畅的老领导,现任北京台副总编的徐滔曾评价刘畅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刘畅自己说,“只要我想做这件事,我就不会想这件事的困难。如果事情那么容易的话还用你去做吗!得800个人抢!我经常跟我们节目组的人说,做事情就要脑门上写仨字儿:‘不信邪’!没有这个劲儿,你磕不下来事情!”
一种渴望
她重回台前主持文化节目
刘畅说自己是“兴之所至”的人,“如果有兴趣做的事,就会不辞辛苦,也不怕困难。”而做文化节目对她来说“一直是一种渴望”,因此多年来刘畅和文化节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3月3日,《文化大家》在北京台科教频道開播。这档每周日20:53播出的严肃文化节目“关注文化背后的大家,关心大家心中的文化”,带领观众感受经历了人生起伏的名人大师、感受人生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走进这档节目成为座上宾的有作家、编剧、画家、导演、表演艺术家、钢琴家等,个个都是“文化大家”。
刘畅说,在电视娱乐化倾向严重的今天推出这样的节目,台里“有很多担当”。“他们知道这种文化类品质节目在目前环境下收视不会太高,所以对我们节目的收视率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是要求我们:一定要保证片子的品质。”台里还给了很多支持,“对此我非常感恩,这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怀和担当。”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刘畅认为“当然要有”,“现在的人压力大,需要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放松自己。但电视节目也不能全是娱乐的,一定要给人精神上的归所。所以我相信一档好的文化节目会有人需要的!”
此次重回台前、兼任《文化大家》主持人,刘畅强调,这源于自己与这类节目的缘分。“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人,但我喜欢有品质的生活、喜欢有品质的人。”
一份情怀
她用心去触碰文化大家的内心
刘畅觉得,《文化大家》能带给观众很多正能量。“来到节目中的大家,很多是非常坎坷的,但是他们坚持、不放弃,遇到困境不言败。观众看到这些,就会看到希望。这其实是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些文化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很多人生经历是主持人所未曾经历过的,他们的专业领域也是主持人所未曾涉及过的。“你要和对方深入地、心灵交换地去沟通、交流,否则你可能要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然而,“编导都很年轻,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所以有时他们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去做更多的功课,尽可能从方方面面去了解那些大家的资料,从中找寻到感悟和认知。”
比如邹静之。刘畅和他之前没见过面,也没有机会预采,甚至连个电话沟通都没有。那天刘畅一看到节目文案“就觉得很崩溃!难道我要把别的节目问过的问题再问一遍?”她决定静下心来从头開始做功课,从以往邹静之的采访中、语录中找寻突破点,准备以此“去触碰他。”录制那天,两个人言谈尽欢。刘畅还记得结束时邹静之说:你还真了解我!谈得真好!刘畅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我很享受!”
还有梁晓声。“他是个太有自己思想的人,是那种明确暗示你‘我不会盲从’的人,哪怕你说得再对他也不会顺着你说。但谈话结束时他似乎意犹未尽:‘咱们找时间再聊!’”
刘畅发现,做访谈主持,“当你敞開心扉、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时候,这期节目就会如此地流畅!”对于访谈节目,总有关于主持人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受访者的讨论。刘畅却说自己“不会刻意地强调是平视、俯视还是仰视。这些都不如去感同身受,不如你抓住灵魂的东西去和对方触碰!”
《文化大家》迄今播出三个多月,收视还未尽如人意,“但现在至少在稳步上升。我知道,新的节目没有经过任何宣传,要想出观众认知你,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所以刘畅很有信心:“我不太相信这么好的节目真的就没有人看!”
【记者手记】
坚守与抗拒
人如其名。这是一个表达自我酣畅淋漓、人生态度畅达通透的人。
主持台上的刘畅,大气、温婉、知性,是很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然而她似乎对于做台前并无太大兴趣。“我从来不想成名。我更愿意扎扎实实地生活、扎扎实实地做事,做我感兴趣的和我有能力去完成的事。”
兴趣与名利无关。刘畅此番重回台前,纯粹是因为那份做文化节目的梦想。而且,因为《文化大家》的预算有限,刘畅除了拿制片人的报酬,主持方面分文不取。“因为这是我喜爱的,所以我乐意!”
外表温婉甚至有几分柔弱的刘畅,内心却很强大。强大到自己呕心沥血制作和主持的品质节目得不到应有的回馈却丝毫不气馁;强大到身处名利场却不计名利、抗拒别人求之不得的光环。这种坚守与抗拒,是刘畅的性格,也像她的节目:有几分特立独行,却很见情怀。
端庄、知性的刘畅三个多月前開始主持北京台科教频道新栏目《文化大家》。18年前以新闻主播身份走进北京台、近几年基本隐身幕后的她,此番纯粹出于对文化节目的兴趣,在自己任制片人的节目里再度走回台前。
这位多年在文化类节目里台前幕后一手抓的女能人,由于非常低调的个性,加上在节目里给人的温雅印象,难免让人有种距离感。但意外的是,见到她之后这距离感很快便消失殆尽。这是个透明、坦率而自省的人。谈起多年来的这盼“文化缘”,她敞開了心扉。
一个缘分
她从“小指导”走上主持台
生长在吉林长春的刘畅很小的时候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曾经在当地的普通话大赛上拿过三等奖。
刘畅的妈妈是长春铁路局的播音员,幼时的刘畅坐火车时“经常看妈妈带着播音员读稿子”,她会经常给她们校正发音,像个播音“小指导”。
那年,长春电视台招主持人,刚刚从白求恩医大卫校毕业的她报考了,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顺利录用,做起了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第一次上演播台我都不知道要化妆。别人临时帮着化了一个就上去了。”风华正茂的刘畅是台里的一枝花,那会儿杨钰莹特红,台长说:杨钰莹哪有我们刘畅漂亮啊!
进长春电视台一年多之后,刘畅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1995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台。最初她担任百家电视台MTV展播主持人,紧接着便成为《北京您早》新闻主播、以及《博大影苑》、《五彩缤纷》等节目的主持人。
但很快,只做主持人让刘畅有些兴味索然,很有想法的她觉得主持人“很被动,没有办法去选择自己的路。”
一股闯劲
她从镜头前走到屏幕后
希望能自主选择事业之路的刘畅很快便有了转做幕后的机遇。
1997年,刘畅参与拍摄了香港回归题材的纪录片。初次接触纪录片,刘畅便很有感觉。敢想敢做的她产生了自己做纪录片的念头。
处女作很快便诞生了,题材来自身为北漂的刘畅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纪录片《家在北京》讲述了北京建设者的故事。其中既有下岗女工,也有各界成功人士。该片获得了成功,负责人刘畅获得了市里颁发的“优秀青年记者”奖。从此,刘畅開始了自己的幕后创作生涯。时年二十二三岁的刘畅成为北京台最年轻的女制片人。
走上纪录片之路,刘畅一開始就很顺畅。领导鼓励她;“小刘畅,你如果选择纪录片这条路,就应该一直走下去,这样你一定能走出来!”
然而刘畅做幕后的兴趣还不止于此,除担任新中国成立60年大型纪录片《江山如画》、建党90周年大型纪录片《笔墨春秋》制片人外,这些年她还曾“跨界”担任过电视剧《秀水街》制片人、与日本电视台合作的情景喜剧《智慧大家庭》的总导演;在《美丽大讲堂》、《珍品档案》栏目担任制片人兼主持人。
作为刘畅的老领导,现任北京台副总编的徐滔曾评价刘畅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刘畅自己说,“只要我想做这件事,我就不会想这件事的困难。如果事情那么容易的话还用你去做吗!得800个人抢!我经常跟我们节目组的人说,做事情就要脑门上写仨字儿:‘不信邪’!没有这个劲儿,你磕不下来事情!”
一种渴望
她重回台前主持文化节目
刘畅说自己是“兴之所至”的人,“如果有兴趣做的事,就会不辞辛苦,也不怕困难。”而做文化节目对她来说“一直是一种渴望”,因此多年来刘畅和文化节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3月3日,《文化大家》在北京台科教频道開播。这档每周日20:53播出的严肃文化节目“关注文化背后的大家,关心大家心中的文化”,带领观众感受经历了人生起伏的名人大师、感受人生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走进这档节目成为座上宾的有作家、编剧、画家、导演、表演艺术家、钢琴家等,个个都是“文化大家”。
刘畅说,在电视娱乐化倾向严重的今天推出这样的节目,台里“有很多担当”。“他们知道这种文化类品质节目在目前环境下收视不会太高,所以对我们节目的收视率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是要求我们:一定要保证片子的品质。”台里还给了很多支持,“对此我非常感恩,这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怀和担当。”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刘畅认为“当然要有”,“现在的人压力大,需要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放松自己。但电视节目也不能全是娱乐的,一定要给人精神上的归所。所以我相信一档好的文化节目会有人需要的!”
此次重回台前、兼任《文化大家》主持人,刘畅强调,这源于自己与这类节目的缘分。“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人,但我喜欢有品质的生活、喜欢有品质的人。”
一份情怀
她用心去触碰文化大家的内心
刘畅觉得,《文化大家》能带给观众很多正能量。“来到节目中的大家,很多是非常坎坷的,但是他们坚持、不放弃,遇到困境不言败。观众看到这些,就会看到希望。这其实是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些文化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很多人生经历是主持人所未曾经历过的,他们的专业领域也是主持人所未曾涉及过的。“你要和对方深入地、心灵交换地去沟通、交流,否则你可能要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然而,“编导都很年轻,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所以有时他们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去做更多的功课,尽可能从方方面面去了解那些大家的资料,从中找寻到感悟和认知。”
比如邹静之。刘畅和他之前没见过面,也没有机会预采,甚至连个电话沟通都没有。那天刘畅一看到节目文案“就觉得很崩溃!难道我要把别的节目问过的问题再问一遍?”她决定静下心来从头開始做功课,从以往邹静之的采访中、语录中找寻突破点,准备以此“去触碰他。”录制那天,两个人言谈尽欢。刘畅还记得结束时邹静之说:你还真了解我!谈得真好!刘畅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我很享受!”
还有梁晓声。“他是个太有自己思想的人,是那种明确暗示你‘我不会盲从’的人,哪怕你说得再对他也不会顺着你说。但谈话结束时他似乎意犹未尽:‘咱们找时间再聊!’”
刘畅发现,做访谈主持,“当你敞開心扉、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时候,这期节目就会如此地流畅!”对于访谈节目,总有关于主持人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受访者的讨论。刘畅却说自己“不会刻意地强调是平视、俯视还是仰视。这些都不如去感同身受,不如你抓住灵魂的东西去和对方触碰!”
《文化大家》迄今播出三个多月,收视还未尽如人意,“但现在至少在稳步上升。我知道,新的节目没有经过任何宣传,要想出观众认知你,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所以刘畅很有信心:“我不太相信这么好的节目真的就没有人看!”
【记者手记】
坚守与抗拒
人如其名。这是一个表达自我酣畅淋漓、人生态度畅达通透的人。
主持台上的刘畅,大气、温婉、知性,是很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然而她似乎对于做台前并无太大兴趣。“我从来不想成名。我更愿意扎扎实实地生活、扎扎实实地做事,做我感兴趣的和我有能力去完成的事。”
兴趣与名利无关。刘畅此番重回台前,纯粹是因为那份做文化节目的梦想。而且,因为《文化大家》的预算有限,刘畅除了拿制片人的报酬,主持方面分文不取。“因为这是我喜爱的,所以我乐意!”
外表温婉甚至有几分柔弱的刘畅,内心却很强大。强大到自己呕心沥血制作和主持的品质节目得不到应有的回馈却丝毫不气馁;强大到身处名利场却不计名利、抗拒别人求之不得的光环。这种坚守与抗拒,是刘畅的性格,也像她的节目:有几分特立独行,却很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