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学科。但反思目前的历史教育,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我们的历史课堂总体仍脱离不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总体上还是喜欢历史的,但不喜欢历史课,更不喜欢历史考试。这中间虽然有着诸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宏大叙事,缺乏血肉;学校的重理轻文;社会的急功近利而漠视历史教育的功能等等。但笔者认为历史课堂中,远离学生的个人生活,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笔者就此问题,愿与教师同仁一起探讨:在历史课中,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密切关注现实。
一、历史课堂要注意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物相结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假如我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并经常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饶有兴味地走进历史课。
比如讲到现代史时,由于距今年代并不遥远,曾经见证过历史的老人大有人在,就可以尽量多地让学生去调查真人实事。象上“文化大革命”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里了解有关文革的情况,搜集有关“文革”的图片、实物。课堂上则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文革”发生的原因;如何看待“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能否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互相交换材料,谈看法,谈认识。当这些学生讲述着自己父母辈或者祖辈至亲至爱的人的那段往事时,他们真正地用心感受着历史,用情体味着那个狂热而扭曲了的年代。那些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就这样强烈地震撼和感染着他们,而这种效果仅凭教师抽象空洞地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要多利用学生能充分感受的乡土史料
杜甫诗曰:“月是故乡明。”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最美好的感情。而乡土历史从学生身边的事讲起,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引起学生注意,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在讲授我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不同时期,适当插入我县和我市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东晋“淝水之战”中的谢安、谢玄;与曹操大战于官渡的军阀袁绍;清末的袁世凯等,并组织学生到袁世凯的家乡袁寨和太昊陵参观访问,深刻感受当时的那段历史。
三、历史课堂要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因此融汇时事教授历史,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真正的活力。另外,从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上看,历史教学只有结合时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截取一部分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才能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效地解答现实问题,展望未来,使历史之树常青不衰。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历年的中招考试始终把目光关注在热点问题上。比如我们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在充分揭露、陈词痛斥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血腥暴行之余,既要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内外原因、严重恶果,还要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断篡改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日本政要则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等。中日之间尽管有近代的民族仇恨,但毕竟有一千多年的友谊,展望未来,为两国共同利益之计更应发展友好关系,但这需要两国人民及其政府的共同努力。所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提出了“牢记过去,不忘历史;维护和平,展望未来。”而日本则否认历史,不正视现实只能导致中日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同时也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谴责。
四、要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类比
用历史认识指导对今天社会现象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现代教育必须使学生取得现代意识,学会现代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梁启超在论及历史研究的目的时也说:“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源。”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很难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其完全相同的原型,但是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恰当地比较,总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使我们今天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其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创造。在这里,联系社会现象,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史探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为参与社会作好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最后实现指导人生的目的。例如在讲美国“西进运动”时,就可以作如下设问:试结合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谈谈我国西部大开发能否搬用美国模式,或者对我们有何启发。又比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的成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借古人古事类比今人今事。联系现实应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只能做适当引申和点拨,有时甚至引而不发,切忌简单类比,更不能牵强附会滥联系。
一、历史课堂要注意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物相结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假如我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并经常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饶有兴味地走进历史课。
比如讲到现代史时,由于距今年代并不遥远,曾经见证过历史的老人大有人在,就可以尽量多地让学生去调查真人实事。象上“文化大革命”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里了解有关文革的情况,搜集有关“文革”的图片、实物。课堂上则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文革”发生的原因;如何看待“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能否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互相交换材料,谈看法,谈认识。当这些学生讲述着自己父母辈或者祖辈至亲至爱的人的那段往事时,他们真正地用心感受着历史,用情体味着那个狂热而扭曲了的年代。那些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就这样强烈地震撼和感染着他们,而这种效果仅凭教师抽象空洞地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要多利用学生能充分感受的乡土史料
杜甫诗曰:“月是故乡明。”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最美好的感情。而乡土历史从学生身边的事讲起,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引起学生注意,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在讲授我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不同时期,适当插入我县和我市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东晋“淝水之战”中的谢安、谢玄;与曹操大战于官渡的军阀袁绍;清末的袁世凯等,并组织学生到袁世凯的家乡袁寨和太昊陵参观访问,深刻感受当时的那段历史。
三、历史课堂要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因此融汇时事教授历史,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真正的活力。另外,从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上看,历史教学只有结合时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截取一部分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才能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效地解答现实问题,展望未来,使历史之树常青不衰。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历年的中招考试始终把目光关注在热点问题上。比如我们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在充分揭露、陈词痛斥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血腥暴行之余,既要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内外原因、严重恶果,还要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断篡改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日本政要则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等。中日之间尽管有近代的民族仇恨,但毕竟有一千多年的友谊,展望未来,为两国共同利益之计更应发展友好关系,但这需要两国人民及其政府的共同努力。所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提出了“牢记过去,不忘历史;维护和平,展望未来。”而日本则否认历史,不正视现实只能导致中日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同时也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谴责。
四、要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类比
用历史认识指导对今天社会现象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现代教育必须使学生取得现代意识,学会现代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梁启超在论及历史研究的目的时也说:“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源。”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很难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其完全相同的原型,但是将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恰当地比较,总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使我们今天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其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创造。在这里,联系社会现象,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史探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为参与社会作好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最后实现指导人生的目的。例如在讲美国“西进运动”时,就可以作如下设问:试结合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谈谈我国西部大开发能否搬用美国模式,或者对我们有何启发。又比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的成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借古人古事类比今人今事。联系现实应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只能做适当引申和点拨,有时甚至引而不发,切忌简单类比,更不能牵强附会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