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地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新理念为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它明确地预示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与学;看与写;课内与课外;考试与评价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趋向信息化,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在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关系都应该如此。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情可以感化别人,教师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应似兄弟姐妹关系,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所沟通,有所理解,促进教学。
民主平等的关系还应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左右逢源,上下求索,兼容并收,纳天地之真,采山川之秀,传播真善美,传授知识与技能,去糟粕,蓄精华,厚积而薄发。教师应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最大的限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像春风抚面带去温暖,滋润万物生长。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重在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起决定因素的是非智力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先扶持学生走,后引导学生走,授人以渔,传点金术;促进学生摸石过河,探索迷宫。学生的“学”是学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动手,形成个性,独具特色。培养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学了为学好。把“学”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的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重在需要和乐趣,“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学贵持续,水滴石穿,妙在创新,新则出奇。师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三、看与写的关系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就是看人家的文章。阅读能力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接触的只是文字,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等,都蕴藏在文字里面,靠读者凭借文字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词句的意思,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读进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想开去,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阅读重在自学,光课本内容还不行,还应多读课外书籍(包括报刊杂志),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视野。阅读贵在积累,量变促质变,只有积累大量词汇和佳句,才会说写用词恰当,语句生动,幽默形象有趣。阅读巧在运用,要“以读促说”,“以读带写”。阅读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阅读是春蚕吃桑叶,沙沙有声,消化了叶面,吸取了养份,吐丝能织锦,裁剪成衣裳,破茧可化蝶,飞腾向天地。
四、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语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大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去发现真善美,去揭露假丑恶。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云展云舒,看花开花落,潮起潮涌,雁去雁归。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见老牛舐犊,知父母恩情。学《桃花心木》,懂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学《生命?林子》,引导学生到山上去观察发现:不成林的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曲,只能做薪柴;郁郁葱葱的松林,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棵棵可能成为栋梁,从而明白一个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走向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品尝“酸、甜、苦、涩、麻”五样味,去经历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去体会荣辱进退,名利得失,到野外去放风筝,明白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五、考试与评价的关系
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内容为主的考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考试方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部分学科开卷考试。
考试是评价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行为观察、情感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方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并力求采用激励性语言来评价。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教育和教学中准确把握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与学;看与写;课内与课外;考试与评价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趋向信息化,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在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关系都应该如此。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情可以感化别人,教师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应似兄弟姐妹关系,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所沟通,有所理解,促进教学。
民主平等的关系还应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左右逢源,上下求索,兼容并收,纳天地之真,采山川之秀,传播真善美,传授知识与技能,去糟粕,蓄精华,厚积而薄发。教师应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最大的限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像春风抚面带去温暖,滋润万物生长。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重在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起决定因素的是非智力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先扶持学生走,后引导学生走,授人以渔,传点金术;促进学生摸石过河,探索迷宫。学生的“学”是学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动手,形成个性,独具特色。培养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学了为学好。把“学”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的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重在需要和乐趣,“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学贵持续,水滴石穿,妙在创新,新则出奇。师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三、看与写的关系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就是看人家的文章。阅读能力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接触的只是文字,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等,都蕴藏在文字里面,靠读者凭借文字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词句的意思,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读进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想开去,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阅读重在自学,光课本内容还不行,还应多读课外书籍(包括报刊杂志),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视野。阅读贵在积累,量变促质变,只有积累大量词汇和佳句,才会说写用词恰当,语句生动,幽默形象有趣。阅读巧在运用,要“以读促说”,“以读带写”。阅读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阅读是春蚕吃桑叶,沙沙有声,消化了叶面,吸取了养份,吐丝能织锦,裁剪成衣裳,破茧可化蝶,飞腾向天地。
四、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语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大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去发现真善美,去揭露假丑恶。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云展云舒,看花开花落,潮起潮涌,雁去雁归。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见老牛舐犊,知父母恩情。学《桃花心木》,懂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学《生命?林子》,引导学生到山上去观察发现:不成林的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曲,只能做薪柴;郁郁葱葱的松林,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棵棵可能成为栋梁,从而明白一个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走向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品尝“酸、甜、苦、涩、麻”五样味,去经历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去体会荣辱进退,名利得失,到野外去放风筝,明白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五、考试与评价的关系
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内容为主的考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考试方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部分学科开卷考试。
考试是评价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行为观察、情感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方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并力求采用激励性语言来评价。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教育和教学中准确把握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