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风马世界(二)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t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獒
  
  风马中象征土元素的雪狮,没人亲眼见过,但民间流传着藏獒便是雪狮后代的故事,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人间的土地上,祖祖辈辈为人类看护家园。
  而今天,这个已经被市场叫腻了的名字,代表的不再是雪狮的威猛,而是金钱的力量。
  我常常路过结曲河边的藏獒交易市场,所以常常遇到很多触景伤情的故事。
  在藏獒交易点与几名商贩聊天时,他们对自家藏獒的品种和故事夸夸其谈,俨然一部史诗。
  “咱们这些狗,不能算是狗!”记得一位年长些的商贩曾经略带神秘地对我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问道。
  “它们是雪狮的后代!”商贩手指着脚跟前那些垂头丧气的待售的獒犬说:“你看它们体貌,性格是不是有狮子的影子?”
  是的,一条威风凛凛的藏獒从头面、舌唇,目光、体形、胸宽、粗颈、四肢,鬃毛等上看,与狮子确实有好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其性格也如同狮子一般,具足了威严、沉稳、雄壮、刚毅的王者气派。
  正是藏獒曾拥有的这种气质,使之成为豪门家中购买的“装饰品”。
  但我总是无法将豪门的“装饰品”和我所认知的藏獒联系到一起。在我的记忆中,那些鲜活的生命应该是属于草原的才对。在草原上的舅舅曾说,如果没有獒犬,我们的祖辈也许会驯化豹子或其他什么动物来帮助人们度过生存的难关,但那些动物都没藏獒那样既勇猛又通人性。所以自从藏獒来到牧人们的生活中后。它们和人的交往充满了动情的故事。
  小时候去牧场总会在途中体味一番惊慌失措的感觉,因为每当骑马路过牧户家,都会有一两只状如牛犊的藏獒冲向我。每次我全身都会带着一种被电击的颤栗,口中狂呼乱叫,毫无章法地乱鞭策马。眼看着獒牙就要伸向我的脚,獒犬却在倏然之间用身体绕出弧形掉头,若无其事地扬长归去……
  后来我才知道,它冲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我进行驱赶。牧人们说,藏獒都有一片自己认定的领地,也就是一家牧人帐篷周围的一片无形地界,一旦有人或其他动物进犯,它就会向来者冲击。但藏獒非常理智或冷静,只要达到目的,便不会乱发淫威,进行攻击,这倒像是一位有理有节的捍卫者,不会越轨于自己的职权范围,造成草原上牧户交往中更多的麻烦。
  藏獒的王者风范并不是它唯一的美德。牧人们说由于熟悉了长期的游牧生活,有时,一条训练有素的藏獒完全可以代替主人将所有的牛羊赶回家。可惜,我至今都没见过那样的场面,却无数次看到过牧人和藏獒一同牧归的情景,那时候,它也像一位敦厚勤恳的牧人,在灿烂的逆光中,那剪影敦实地奔跑在牛群后,将散乱的牦牛驱向正确的路途。没有狂吠乱叫,没有手忙脚乱,有的只是偶然间浑厚的吼声就像牧者的吆喝,随着起伏的炊烟在草原上飘荡……
  草原的故事里永远少不了藏獒的主题,因为它是草原忠实的孩子。它们的忠诚与温柔至今让我心中隐隐疼痛。让我更为疼痛的是听老巴桑讲述家中獒犬老死的情形。
  那天傍晚,他照常扶起獒犬垂老已久的头,喂了点稀食,发现獒犬费力地抬头望了他一眼,那时,眼眶中有泪落下。他以为是过度衰老的原故,怜爱地抚摸着它的头说了句:“啊啧!你还能怎样老下去?”
  当夜,平静得如同往昔。
  第二天清晨他被妻子推醒,说獒犬不见了。
  怀着诧异,他起身出外一看,果然,那旧旧的食盆前只剩下一小片因常年走动而失去植被的土窝,獒犬已不见了踪影。
  他纳闷地走向周围寻找,绕了很大一圈后,在百米外发现一个小黑点,走近一看,正是他的獒犬。它已经死了,背朝着家静静地死了。牧人们说,獒犬突然死亡是因为它替主人背负了灾难,而年迈的獒犬临死离开家,是因为它不想死在家中,给主人带来晦气。
  老巴桑还是把它抱回了帐篷边,并让妻子拌了一团糌粑,嵌入一些从寺院里求来的甘露丸,含在它嘴里,作为今生在这家中最后得到的份子,最后被河水载向了千百年来藏人们深情向往的彼岸。
  老巴桑微笑着说:“现在好了,它一定在哪家往生成人了!”
  老人们说,狗的下一世就是人,所以狗最通人性。那么,人一出生就哭,是不是为了又回到了他们前生熟悉的家园而动情呢?
  很多年过去了,草原上的故事渐渐远离了我的生活。这些年来,我却开始在繁闹的街市上又与它们重逢,但记忆中那美好的一幕已经荡然无存了。
  如今,结古地区的狗市场开始繁荣起来,人们的脸上焕发着对一夜暴富的憧憬,许多手艺人丢弃了自己的技能,许多干部疏忽了自己的岗位,连同许多僧人也忘记了佛法的教诲,大家纷纷牵着大大小小的獒犬,游荡在大街小巷。而大街小巷的外墙壁上也贴满了各式各样藏獒的广告。出租车的尾箱里,摩托车的后座上,或蹲坐或捆绑着目光呆滞的獒犬。人们日常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藏獒,大家都成了这方面的专家。经济正在繁荣了,“狗老板”也越来越多。
  但是,据我所知,藏族古老的谚语里有一句:卖狗是家道破败的象征。
  这句话是不是至理名言我不知道。但至少在青藏高原畜牧生态的发展历史当中,人们是经过了对自然生存一代代的艰辛体会和沧桑认读后才找到能够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生命品类的。
  “以前藏獒是家庭中最有力的帮手,现在好象不需要了……”一位老人看着市场上那些百无聊赖的獒犬说道。
  “那些人那么有钱,养一条根本不需要用的藏獒要做什么?”
  他的纳闷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听说那些富人仅仅是为了坐在家里看电视时,旁边有一条藏獒可以抚摸。”
  “富人整天想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看看它们”老人继续说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
  “这一辈子它们受到我们的这般对待,恐怕下一辈子就该轮到我们了……”
  我问一位商贩:“咱们藏族人不是有很多故事和谚语说狗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伙伴么?”
  “有啊”他回答道。
  “那怎么会想去卖它们呢?”我笑着问他。
  “有人买,就有人卖。做生意就是这样。再说,又不是去杀它们,相反,它们到了有钱人那里,过的生活比你我都好。”他的话义正严词。
  我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生活,但听了以后很难过。在一条条被牵来出售的獒犬身上,我丝毫看不到所谓的幸福。相反,为了卖个好价钱,我看到它们被主人拼命地揪拔着头皮,用脖圈箍起狮鬃状;为了卖个好价钱,我看到它们被主人注射雄性激素增强它们的性欲,繁衍出更多“产品”,为了卖个好价钱,我看到它们被主人在夜里带到发廊,以一次千元的价钱为它们染色。最后,“优良产品”被塞进大巴的行李箱里背井离乡了,“不合格产品”被抛弃成为流浪狗,或被车碾死,或被病折磨死,或被用作菜狗推上卡车与故乡永远诀别了,曾经有狗试图跳车逃亡,但也在断腿后的哀号声中被重新抛回了卡车上……
  如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使得原有的生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然的认读,对生命的尊重也已趋向漠然。
  前景是否更加美好,就要看他们的现实生活了。但那些曾护佑,并陪着人类生活的“雪狮”,和它们传说中的祖先一样,已经从草原的生活中远去了,留给我们的是千年记忆中落寞的背影。
其他文献
到达措池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钟。一路上我们横穿了不知多少条河流,也不知几次从泥浆中把深陷的车挖出来。措池是我们的藏族朋友扎西多杰的“地盘”,听说今年要搞第一届“生态文化节”,到时候散落在各处的牧民们会集中起来,倒是一个访谈的好机会。于是我们就将那里选做了此次旅程的目的地。当我们支起简易帐篷,开始我们的第一晚宿营时才发现,原来一年中最热的7月在这儿居然能达到夜里零下10度以上的超低温。整夜,队员们
期刊
过去的草原特别大,完全是游牧,走场都是部落头人发令,比如什么时候搬到夏季草场,牧户住在哪里没有规定。我们的部落叫宗据,沿着通天河都是我们的草场,冬天搬到河北岸,就是曲麻莱这边,春天还没开花的时候就回到南岸。那时候放牧是跟着牛羊走的,而不是把牲畜圈在一个地方,哪里草好哪里花好就去哪里,这样不光是为了好的草,也能让牛羊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因为它们自由、高兴,所以长膘,质量也好。  游牧的时候,夏季住在山
期刊
在以巨树王国著称的天目山脚下,有一群特殊的农民,他们不种粮食,终年侍弄竹子,以竹笋为业,源源不断地供给周边大城市所需的鲜笋和笋干。这个巨大的竹笋市场魔幻般地想把这里变成一片竹海,在给农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隐忧。    踏进天目山脚下的村子,触目所及皆是竹子的海洋,道路旁、山坡上、房前屋后修竹成林,连田里种的也是竹子,我们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竹笋加工厂。    四月正是竹笋采收的季节。走在路上
期刊
今天,生态文化节已经开幕了,从最开始的庄严的煨桑仪式到转山活动,牧人们个个都带着虔敬的表情参与其中,而我们则离开了飘洒着风马的赛马场,继续我们的访问。今天要找到合适的访问对象恐怕更加困难了,大部分牧人都带着家人去了文化节而只留下个别劳动力看家。就在这种忐忑的心情中,通往村中心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彭措家的帐篷,他们一家三口正在收拾东西打算参加明天的盛会,这似乎是上天给了我们一个相遇的机会。  彭措:我
期刊
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主人家出去放羊的女儿回来了,名叫白马·仲嘎,16岁,没上过学,但经常跟父母表示很想去上学。从她懂事的时候开始就帮着家里放牧干活了,天天跟妈妈一起起早贪黑地挤奶、放羊。在我们跟文桑谈话的时候,女主人尕毛一直在帐篷里忙活着,一会儿煮茶一会儿切肉,听说我们想跟她聊聊女人的事儿。就一边手脚麻利地准备午饭一边用一句“牧人家的女人很辛苦”做了她的故事的开场白。  尕毛我们牧人家的女人辛苦哪。
期刊
“熊就像人一样,不能伤不能打”    在与牧人们的接触中,我们不断听到感叹,就像佐瓦告诉我们的那样,在他们的概念里,有了野生动物的草场才算是好草场,自家牧场上有了野生动物就是好兆头。这种理念类似我们所说的“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个健康的系统必然是并存着多样的物种,维持平衡。而牧人们却是用了好兆头、好草场这种与他们的生活生计息息相关的说法表达这个规律。  屡屡闻于报端的“人象冲突严重”、“秦岭羚牛伤
期刊
我是1965年来到这里的,当时6个队,每个队大概有12户左右,家畜不是太多,主要的草都是野生动物吃的。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到底具体数量有多少,但是估计起来一个队大概总共有3000左右的牛羊。天天都能看见黄羊、藏野驴和野牦牛,也有白唇鹿,都成群结队的。  1984年之前,都还是人民公社,不管是草场还是牲畜都是集体公有的,大家在一起干活。1984年开始包产到户,双承包了,整个家畜数量,包括马牛羊等等,
期刊
黑帐篷    前些年去牧场探亲,时遇转场。表哥家正忙碌一片。翌日就要搬迁到夏季牧场去了。这是成家后独立门户的表哥家第一次转场。  那天,他们从寺院里请来了一位僧人,说是等午饭后,舅舅要亲自带着表哥陪同僧人一起去选定搬迁的地址。我马上要求同往。  表哥显得有些拘谨,也难怪,从前都依赖着舅舅,如今毕竟是作为一家之主,头一次为自己的家转场。所以,鞍前马后,他一直对僧人和舅舅的安排悉心聆听、唯唯诺诺。  
期刊
天目山是50年前新中国第一批保护区之一。与那些远离城市连绵上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相比,这个靠近都市仅区区40多平方公里的袖珍型保护区,自建立之后它的历代看山人遇到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挑战。    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登上了西天目山的顶峰——仙人顶,对我们这支老弱队伍来说,天目山算是太给面子了。况且我们是走走停停,边走边聊。要是在别的保护区,没有六七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徒步爬上它的顶峰或是进入
期刊
◆以全球温暖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将给青藏高原带来消极的生态学影响,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地上生物量降低、牧草品质下降、生态系统碳固定能力减弱。  ◆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过度放牧所致,长期超载放牧使的草地牧草产量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多样性下降、毒杂草比例上升,进而引起鼠类侵入,加速草地退化的进程。  ◆传统草地畜牧业效率低下,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但造成草地资源浪费,而且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