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习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反思,本文从培养学生做事细心有条理、学会倾听、专心学习和仔细计算、认真审题、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等五方面的习惯培养途径及相关策略进行了教委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数学;习惯;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32-02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听课不认真,不专心;书写不整洁,潦草、很难让别人看清,看懂;学习或做作业时不认真,计算错误,不写计算结果,算后不能进行自觉检查,漏掉数字或抄错运算符号等现象常有发生;有的学生在家里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文字题和应用题不能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意,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走马观花,不管对错,提笔就做;不肯动脑,不能独立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做作业时爱抄袭别人的,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以上种种,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给予纠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做事细心有条理的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的时候在我们眼里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细节问题,却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交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细微处着手,特别是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如让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和书包,要求学生上课身坐正,脚放平,眼睛看黑板,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摆放整齐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对刚入学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如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把学习用品摆放得整齐,看谁的书包整理得最好;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让学生大声地重复一遍,再让学生拿出作业本做题,眼睛看准,在心里读,再往本上写,并要求保持作业本干净、书写工整、尽量不用橡皮;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家长对照校讯通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回家对照记录完成家庭作业。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做事细心、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学会倾听的习惯培养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眼睛要时刻跟住老师;一方面要认真听讲,不懂多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有自信了,愿意发言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质疑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但是,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有的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有的学生在自娱自乐;有的学生眼睛看着别处,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的学生在“忙”着做上节课没做完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做的规规矩矩,但是不知道脑子里想的是什么……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师,某某拿我的铅笔,某某在吃东西……
有时候也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发言还没说完,旁边的学生就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把他叫起来的时候,他又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了。也会出现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会不约而同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就不听讲……
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及时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物质鼓励、口头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上课时运用“对口令”的游戏,或者用肢体语言去摸摸他的头,走到他身边,或者以静制动,引起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学会了倾听,愿意倾听别人发言,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专心学习、仔细计算的习惯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批改作业时经常发现,学生作业时添字、漏字、写错数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不写计算结果的现象。有的学生平时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课堂上表现的都很好,学习成绩优秀,较难的应用题,他们也会轻松的解答出来,但是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考出好成绩。结果简单的计算题,却出现了错误。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审题粗心大意,做事不专心,计算不仔细。对低年级的学生,做题时不求快,要求准。教师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准确性”上,教师可以开展“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赛一赛,看谁对的多”“我是计算小能手”等比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计算的正确上来。对于那些练习、作业时、写错(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不写计算结果的同学,可以采取同桌共同练习的方式进行纠正,两个人互相念题,做完后在相互检查。独立作业时可先让学生一边读题,再一边写到作业本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计算的方法多样化,这时我们不但要求學生会做,做得正确,而且要做得快。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计算,而是要看清题目要求,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后再做。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四、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策略
我发现很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除了计算粗心大意造成错误以外,更多的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意之间的关系便草率作答。在文字题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导致学生造成解题错误;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而且有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隐藏和多余条件多,如果不仔细分析,往往会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在教学文字题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多读几遍,弄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也可以先列分步再列综合算式;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彻底弄清题意。做到“三读”:一读,找到条件和问题;二读,找准关键字词,理解题意;三读,弄清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对于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多读几遍,同时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具备了认真审题习惯,不但能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而且可以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及时检查验算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做错了也不知道,经常事后后悔,有的同学把作业本交给老师后,看老师批作业时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检验的方法,例如计算题做完后都能够进行验算,验算后再写结果。应用题可以根据题意再检查一遍,也可以从结果逆推回去进行检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不同的问题的检验方法是不相同的,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有多种。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逐步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习惯;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32-02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听课不认真,不专心;书写不整洁,潦草、很难让别人看清,看懂;学习或做作业时不认真,计算错误,不写计算结果,算后不能进行自觉检查,漏掉数字或抄错运算符号等现象常有发生;有的学生在家里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文字题和应用题不能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意,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走马观花,不管对错,提笔就做;不肯动脑,不能独立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做作业时爱抄袭别人的,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以上种种,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给予纠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做事细心有条理的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的时候在我们眼里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细节问题,却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交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细微处着手,特别是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如让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和书包,要求学生上课身坐正,脚放平,眼睛看黑板,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摆放整齐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对刚入学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如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把学习用品摆放得整齐,看谁的书包整理得最好;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让学生大声地重复一遍,再让学生拿出作业本做题,眼睛看准,在心里读,再往本上写,并要求保持作业本干净、书写工整、尽量不用橡皮;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家长对照校讯通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回家对照记录完成家庭作业。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做事细心、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学会倾听的习惯培养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眼睛要时刻跟住老师;一方面要认真听讲,不懂多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有自信了,愿意发言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质疑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但是,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有的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有的学生在自娱自乐;有的学生眼睛看着别处,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的学生在“忙”着做上节课没做完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做的规规矩矩,但是不知道脑子里想的是什么……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师,某某拿我的铅笔,某某在吃东西……
有时候也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发言还没说完,旁边的学生就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把他叫起来的时候,他又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了。也会出现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会不约而同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就不听讲……
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及时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物质鼓励、口头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上课时运用“对口令”的游戏,或者用肢体语言去摸摸他的头,走到他身边,或者以静制动,引起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学会了倾听,愿意倾听别人发言,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专心学习、仔细计算的习惯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批改作业时经常发现,学生作业时添字、漏字、写错数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不写计算结果的现象。有的学生平时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课堂上表现的都很好,学习成绩优秀,较难的应用题,他们也会轻松的解答出来,但是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考出好成绩。结果简单的计算题,却出现了错误。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审题粗心大意,做事不专心,计算不仔细。对低年级的学生,做题时不求快,要求准。教师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准确性”上,教师可以开展“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赛一赛,看谁对的多”“我是计算小能手”等比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计算的正确上来。对于那些练习、作业时、写错(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不写计算结果的同学,可以采取同桌共同练习的方式进行纠正,两个人互相念题,做完后在相互检查。独立作业时可先让学生一边读题,再一边写到作业本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计算的方法多样化,这时我们不但要求學生会做,做得正确,而且要做得快。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计算,而是要看清题目要求,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后再做。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四、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策略
我发现很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除了计算粗心大意造成错误以外,更多的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意之间的关系便草率作答。在文字题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导致学生造成解题错误;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而且有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隐藏和多余条件多,如果不仔细分析,往往会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在教学文字题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多读几遍,弄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也可以先列分步再列综合算式;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彻底弄清题意。做到“三读”:一读,找到条件和问题;二读,找准关键字词,理解题意;三读,弄清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对于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多读几遍,同时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具备了认真审题习惯,不但能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而且可以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及时检查验算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做错了也不知道,经常事后后悔,有的同学把作业本交给老师后,看老师批作业时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检验的方法,例如计算题做完后都能够进行验算,验算后再写结果。应用题可以根据题意再检查一遍,也可以从结果逆推回去进行检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不同的问题的检验方法是不相同的,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有多种。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逐步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