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关键词 生物 差异性 教学
一、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选不是发展”的质疑,并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具体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元智能的提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可看待人的能力。巴班斯基提出的课堂教学优化理论,它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都达到优化的程度,而且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效果也是最优化的。
二、学生差异的主要表現
1、智能因素差异
由于遗传基因、个人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智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智能水平也不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上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些智能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动态地组合在一起,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
应该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创设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教学环境,强化其优势智能,并向其他智能迁移,从而达成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知识结构与水平差异
个体都生活在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中,个体的经历形成各自的心理认知结构,这种环境在时空上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都是不同的,即具有质和量的差异。所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之上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人格因素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同一社会环境、同一时代的个体,其个性具有相同之处,但每个个体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性格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初中生物进行差异性教学的策略
1、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素材,因此根据学生差异将课本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科学整合,是实施差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我都根据学生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发给大家,在方案上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已学知识的复习与回顾、不同梯度的新题练习等多种内容。学生可通过对自己实际水平的考量自主选择学习方案,根据要求提前预习,并尝试对方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解决。这样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也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2、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分组学习,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中应进行低、中、高不同水平的搭配。导入新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作解决并展开讨论,讨论过程应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通过交流与沟通,力争使问题在课堂内得到有效解决。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分层施教”。通过教材方案的选择及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客观的认识,进而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即对后进生,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凭借简单的语言、直观的教材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基础知识。针对中等生,要在他们掌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深他们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促进他们由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对优等生,应以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通过分层施教,学生自发地制定“进一步”的学习目标,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
3、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
具体可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自始至终集中、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求知欲是否旺盛、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等方面评价。另外,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是否乐于“发言”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创造成果。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修订、完善评价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新的课堂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给一堂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反馈、改进和提高的功能,使教师能依据评价表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得在哪里,失又在何处,并进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
关键词 生物 差异性 教学
一、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选不是发展”的质疑,并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具体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元智能的提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可看待人的能力。巴班斯基提出的课堂教学优化理论,它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都达到优化的程度,而且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效果也是最优化的。
二、学生差异的主要表現
1、智能因素差异
由于遗传基因、个人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智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智能水平也不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上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些智能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动态地组合在一起,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
应该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创设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教学环境,强化其优势智能,并向其他智能迁移,从而达成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知识结构与水平差异
个体都生活在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中,个体的经历形成各自的心理认知结构,这种环境在时空上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都是不同的,即具有质和量的差异。所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之上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人格因素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同一社会环境、同一时代的个体,其个性具有相同之处,但每个个体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性格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初中生物进行差异性教学的策略
1、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素材,因此根据学生差异将课本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科学整合,是实施差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我都根据学生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发给大家,在方案上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已学知识的复习与回顾、不同梯度的新题练习等多种内容。学生可通过对自己实际水平的考量自主选择学习方案,根据要求提前预习,并尝试对方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解决。这样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也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2、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分组学习,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中应进行低、中、高不同水平的搭配。导入新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作解决并展开讨论,讨论过程应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通过交流与沟通,力争使问题在课堂内得到有效解决。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分层施教”。通过教材方案的选择及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客观的认识,进而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即对后进生,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凭借简单的语言、直观的教材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基础知识。针对中等生,要在他们掌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深他们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促进他们由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对优等生,应以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通过分层施教,学生自发地制定“进一步”的学习目标,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
3、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
具体可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自始至终集中、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求知欲是否旺盛、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等方面评价。另外,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是否乐于“发言”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创造成果。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修订、完善评价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新的课堂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给一堂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反馈、改进和提高的功能,使教师能依据评价表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得在哪里,失又在何处,并进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