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音乐教育能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提出了音乐教育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切合实际,分析了高校音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如何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如何融合其它学科教育,全面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指的是利用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较为含蓄和隐蔽的方式,在制度、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完善个人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等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效地填补了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不足。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视野不断开阔,个性也更加鲜明。对于说教式的、陈旧的教育内容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局面,有的放矢看地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宣传思想工作。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在我国古代就可见一斑: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堪称是礼乐与治国方面的经典书籍,它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认为音乐和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密不可分。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思想教育和音乐教育关系密切,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音乐教育在道德方面能够感化人心,铸造人格。在政治方面能够教化思想,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独特的优势。
其次,音乐教育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正是音乐教育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避免了显性思政教育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趋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由“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
三、高校音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1、提高认识,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高校应切实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德育功能,优化校园文化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应充分到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寓隐于显,显隐结合,探索更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发展。
2、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教育”,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乐、以情制行、潜沉久远的特点,它蕴涵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涵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主渠道,把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同频共振: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当聆听我国经典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声在耳畔响起,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介绍二胡作品《二泉印月》时,音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生活艰辛、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创作了这样的民族经典乐曲,由此教育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2016《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中的音乐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它的旋律属于中国,但抒写的确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国主义的强烈情感。这些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民族音乐,蕴涵着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理应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因子。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挖掘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国外作品,或是通过讲述音乐家的音乐创作过程、生平事迹、趣闻轶事,揭示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坚韧毅力、宝贵精神,以他们巨大的人格魅力来启迪、感染学生。总之,高校音乐教师应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通过课堂教学传递渗透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社会规范,把音乐课堂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力量展现出来。
3、拓宽形式,广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在隐性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还对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心灵培育、人格塑造有着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如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培养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表演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充分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从而真正认识到自我对集体的价值所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促使人格不断完善;又如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红歌赛”等鉴赏活动时,让大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熏陶的同时,耳闻目染、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活动平台中的这些隐形教育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譬如成立音乐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地,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促使音乐实践和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又如负责策划举办一系列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等,通过音乐社团、文艺活动、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去正视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借助信息载体,推动音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21世纪是新媒体快速、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巨大的信息量和快速便捷的传播性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逐渐显露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们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信息载体,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资源的检索及制作,不仅增加了他们主体学習的能力,扩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又在获取资源后的第一时间里,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评论传递到网络媒体,从中达到最简单直接的审美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自然而然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展了音乐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也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交互学习的平台,达到入眼到人心的隐性教育效果。因此,在现代传媒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师应积极借助各类信息资源,发挥其德育功能与优势,推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徐刚 杨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究》,《教育与职业》第六期,2014.2(2)(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如何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如何融合其它学科教育,全面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指的是利用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较为含蓄和隐蔽的方式,在制度、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完善个人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等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效地填补了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不足。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视野不断开阔,个性也更加鲜明。对于说教式的、陈旧的教育内容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局面,有的放矢看地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宣传思想工作。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在我国古代就可见一斑: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堪称是礼乐与治国方面的经典书籍,它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认为音乐和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密不可分。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思想教育和音乐教育关系密切,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音乐教育在道德方面能够感化人心,铸造人格。在政治方面能够教化思想,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独特的优势。
其次,音乐教育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正是音乐教育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避免了显性思政教育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趋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由“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
三、高校音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1、提高认识,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高校应切实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德育功能,优化校园文化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应充分到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寓隐于显,显隐结合,探索更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发展。
2、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教育”,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乐、以情制行、潜沉久远的特点,它蕴涵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涵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主渠道,把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同频共振: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当聆听我国经典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声在耳畔响起,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介绍二胡作品《二泉印月》时,音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生活艰辛、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创作了这样的民族经典乐曲,由此教育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2016《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中的音乐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它的旋律属于中国,但抒写的确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国主义的强烈情感。这些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民族音乐,蕴涵着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理应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因子。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挖掘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国外作品,或是通过讲述音乐家的音乐创作过程、生平事迹、趣闻轶事,揭示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坚韧毅力、宝贵精神,以他们巨大的人格魅力来启迪、感染学生。总之,高校音乐教师应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通过课堂教学传递渗透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社会规范,把音乐课堂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力量展现出来。
3、拓宽形式,广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在隐性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还对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心灵培育、人格塑造有着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如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培养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表演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充分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从而真正认识到自我对集体的价值所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促使人格不断完善;又如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红歌赛”等鉴赏活动时,让大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熏陶的同时,耳闻目染、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活动平台中的这些隐形教育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譬如成立音乐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地,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促使音乐实践和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又如负责策划举办一系列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等,通过音乐社团、文艺活动、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去正视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借助信息载体,推动音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21世纪是新媒体快速、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巨大的信息量和快速便捷的传播性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逐渐显露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们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信息载体,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资源的检索及制作,不仅增加了他们主体学習的能力,扩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又在获取资源后的第一时间里,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评论传递到网络媒体,从中达到最简单直接的审美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自然而然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展了音乐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也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交互学习的平台,达到入眼到人心的隐性教育效果。因此,在现代传媒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师应积极借助各类信息资源,发挥其德育功能与优势,推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徐刚 杨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究》,《教育与职业》第六期,2014.2(2)(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