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在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黔南惠水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介绍,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布依族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现状;课程开发;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少数民族占58%。虽然交通便利,但是中小学教育受到外来冲击却不大。虽然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美术师资配备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美术课程教学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材和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美术新课标中提出的“美术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且美术教师只使用全省通用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临摹练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惠水县中小学美术课程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要改变惠水县中小学美术教育这一现状,满足当前学生的美术教育需求,结合本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地域文化艺术特点,开发出具有民族艺术的美术校本课程,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很好途径。
  二、枫香染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势及意义
  (一)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惠水县雅水片区布依族枫香染(将枫香树脂和牛油是按1∶1的比例进行调和,用文火煎熬后,做成防染剂。枫香染也因此而得名),是惠水布依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民族民间印染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惠水民族民间文化精品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其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香染手工技艺独特,具有丰富的纹样语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
  与民族传统纹样一样,惠水布依族枫香染纹样也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同时枫香染艺人们还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蕨菜纹、螃蟹纹、大瓶花纹、太阳花纹和月亮花纹等。
  2.构图
  其构图形式非常讲究画面的完整、均衡和对称性,将描绘对象变形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画面注重宾与主,虚与实,位置的上与下、形的大与小的关系。
  3.文化
  作为惠水布依族典型的艺术形式,枫香染蕴含了丰富的布依族民间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相同,枫香染纹样也以谐音等手法含蓄表现布依族儿女的美好的生活情趣及淳朴的社会文化,例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大瓶花纹”被赋予了“福寿吉祥”吉祥之意。而“蕨菜纹”则来源于民间蕨菜芽治病救人的传说,“太阳花纹”和“月亮花纹”注入了布依族儿女对阴阳学说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反映布依族“葬俗”的“马裙”,以及丰富多彩的床单、背面、衣裙等枫香染作品,则和布依族的婚丧嫁娶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消除对立,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这里所说的“对立”,指的是族群文化的对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就是以汉文化为载体和代表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J.A.Banks) 指出“在课程内容中必须反映出其他族群的历史、经验、价值观念,给少数民族学生以了解自己文化的机会,培植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给优势族群的学生以了解他们文化的机会,消除偏见。”[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第三条明确指出: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多元,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所以,开发枫香染校本课程,将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对消除对立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课程活动,使不同族群的学生在学校营造的枫香染文化情境中认识枫香染,欣赏枫香染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民族艺术的兴趣,树立学生民族认同感,消除族群间的对立。
  2.营造多元共存的课程文化氛围
  “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枫香染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他们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还要学习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拓宽其自身发展的目的。其次是要让汉族学生学习和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交往和少数民族文化接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将枫香染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在尊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兼顾惠水本地特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需要,使三级课程置于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多元共存的课程文化氛围。
  3.以校本课程社会化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认为学校通过灌输知识、技能、价值观向学生提供经验。将社会化界定为“通过课程活动,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3]
  本文所指的校本课程社会化,一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的社会化。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本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二是校本课程学习方式和内容的社会化。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打破学科和班级界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向学生个体传授本地域内主体民族及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学生开拓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所谓学生的社会化,一方面指学生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枫香染民间工艺背后的布依族这一民族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也就是学生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三、枫香染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途径
  (一)教材开发,以拓展性课程为目的,关照课程组织逻辑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克曾提出“教育是文化过程”的命题,强调了人的知、情、意全面人格的生态性生成关系。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通过文化传递把丰富的校外美术文化汇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再创造新的美术文化,融入人的生命,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4]。
  笔者所在的惠水民族中学开发的枫香染校本课程,是以“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发展性课程”[5]。是以新的枫香染文化再创作,实现真正的枫香染文化传承为宗旨。根据高中学生认知具有目的性、系统性、监控性和反省性,关照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性。注重知识的顺序性、继续性、衔接性,确定枫香染的校本课程内容结构。
  对于《雅韵枫香》课程组织规划主要基于如下思考:
  1.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为让学生了解并熟识枫香染的文化内涵,掌握枫香染描绘及印染技艺。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枫香染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所以内容的选择服务于既定目标。
  2.课程内容设置注重梯度,首先为认知,课程前三章对枫香染的文化文化内涵、美学内涵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对枫香染有个全面的认知。其次是体验,第四章为枫香染印染技艺的传授,并由枫香染传承人和美术教师完成。完成了学生的体验过程。情感的唤起于第五章和第六章完成,通过大量的枫香染作品的展示,唤起学生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3.与其他学科相互照应,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学科教师授课。第一章节主要为枫香染的历史简介,由历史教师授课。第二章节为文化内涵的简介,由语文教师完成。第三、第四章节与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印染技法相关,则由美术教师及枫香染传承人完成。
  (二)课程研究,组建课程研究团队
  为使枫香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的实施具有科学性,学校与多方合作,建立课程的研究团队,并使团队在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实现互动。
  与高校合作,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开发理论的培训。目前,学校已经同贵州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由该校教师定期对课程开发理论作培训。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建立合作,目的在于加强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更新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活动,构建合作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是独立高中,因国家课程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往往都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中坚力量,学校的资料也有限。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教材的开发及课程活动中,与惠水县非遗办、史志办、布依族协会、枫香染传承人建立合作。这些机构及个人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最详尽的枫香染资料,学校教师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枫香染的生存现状。
  同时,还同惠水县非遗办建立了合作关系,将笔者所在的惠水民族中学作为“枫香染文化研究及宣传基地”,在学校建立枫香染文化宣传陈列馆。有了社会资源的介入,课程活动中,学校享有了丰富的枫香染资源。枫香染文化在民间,因此与枫香染传承艺人的合作是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活动的群众基础,在课程活动中,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使得枫香染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走出去”就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民间,向枫香染传承艺人学习。“引进来”就是请枫香染传承艺人进课堂,为学生演示民间技艺。在课程活动中,学校多次邀请枫香染国家级技艺传承人杨光成及其女儿到校授课,通过他们的授课,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枫香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学校协同惠水县申遗办在校内为枫香染国家级技艺传承人杨光成之女杨艳娥建立工作室,以此作为枫香染课程的有力补充,学生不用走出校园,也能耳闻目染工作室营造出的枫香染文化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班克斯,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89-90.
  [2]腾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中国教育学刊课程与教学,2010(10).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2.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K].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
  [5]刘旭东主编.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倡导项目化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信息技术课中,借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模式,解决项目如何产生、教学怎样组织、项目如何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学习;孵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2-0016-04  一、项目化教学的一条思路——科技企
【摘要】历史文物蕴含着其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文化之根,是乡愁之印记,是各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物,是传承文明、感悟历史、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和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物;管理保护;合理利用;旅游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
【关键词】疫情;同伴;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23-03  【作者简介】1.吴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2.钱璐,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  【设计理念】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不明晰,长时间不外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对恩宁路事件的报道,探讨本土文化保育行动在广州的扩散,传统媒体推动下民间组织与政府建立的关系,以及民间行动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呈现广州本土文化保育组织重要组成——“新新人类”的文化保育观。  【关键词】文化保育;传统媒体;新新人类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广州兴起了以“广州人”为认同对象的“撑粤”(支持粤文化)行动,并引起
【摘要】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受众获取国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信息流进入快餐时代,一些新闻报道过度求快、求新,往往导致新闻编译流于机械性的直译或断章取义。本文根据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新闻编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在忠实保留原文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语篇重构突出重要信息,获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
【摘要】扎染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绞缬实物。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在民间又被称之为“疙瘩花布”、“疙瘩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当今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传统手工制品逐渐被机绣所代替,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将扎染这种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值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主动学习;监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64-03  【作者简介】1.方佳,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浙江诸暨,311800)教师,二级教师;2.斯怡安,浙江省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诸暨,311800)教师,高级讲师。  【设计理念】   初中学生智力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是提高元认知能力,即
【摘要】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关键词】乐昌花鼓戏;剧目;音乐;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
【关键词】压力;压力思维;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9-0158-03  【作者简介】李萍,南宁市第三中学(南宁,53002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进入高三后,面对快节奏的学习、激烈的竞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压力事件,学生常感到紧张、焦虑、无所适从。如何看待和缓解压力是高三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本课以
【摘要】日本是一个积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历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软实力”并大力加以弘扬至今。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动漫市场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且,日本动漫最大的“亮点”,便在于日本人以动漫为载体,通过动漫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是运用动漫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型实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宫崎骏动画  【中图分类号】J904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