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护性耕作内涵的介绍、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及对推广保护性耕作必要性的论述和对吉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推广吉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6
  1 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就是指针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有四大特点:一是变铧式犁耕翻为全方位深松;二是变除灭茬为秸秆还田覆盖;三是变传统的多次动土播种为一次性播种;四是变三铲三趟为药剂除草。
  2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人类在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之后,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它是传统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近几年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在西部进行机械化翻耕土地,大面积土地开发变农田,虽然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但是,由于大面积的草原、森林、荒地被开垦造成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农田沙化严重,肥力日趋衰竭,加之气候持续干旱,所以引发了两次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我国称为“沙尘暴”)。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粮田遭到破坏。而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后经各方专家的试验和研究,总结出了“保护性耕作法”。我国近几年,由于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有些地方连年干旱、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直到1999年山西省开始在全省布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从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国逐渐的推广开来,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从此确定了今后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的主导作用。
  3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3.1 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近几年,干旱少雨已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保护性耕作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节水能力。据有关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的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另外,机械耕翻形成的裸地土壤有机质下降使耕地质量逐年降低,造成土地大面积风蚀,导致沙尘暴天气频发。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风蚀、水蚀、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壤退化等问题,是我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好措施。
  3.2 推广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保护性耕作采用的是一种免耕、少耕和复式农业耕作方式。在生产管理环节的种、铲、趟等诸多劳动程序中减少了2~5道程序,每亩省工5个,每亩节省柴油3公斤;通过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可减少化肥投入量达10%左右;通过深松、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提高水份利用率,每亩节水40~60立方米。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综合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幅度达5%~15%,亩均综合节本增效40元以上。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3.3 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大量秸秆已成为农户处置的负担和最大的火灾隐患,一些地方采取就地放火焚烧的方式,不但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致使大气和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同时也干扰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具体通过机械和微生物手段实行秸秆就地还田,实现了抢农时播种后茬作物,减少了秸秆焚烧,使大量碳元素固态形式留在土壤中,减少了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气的排放。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也节约大量的肥料投入,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好处。
  4 吉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传统耕作习惯和观念根深蒂固
  从吉林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民多数还保持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观念,要让他们改变观念,接受新的耕作技术,树立新的耕作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很大难度。
  4.2 农民购买能力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购置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将铧式犁耕翻,变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因此原有的铧式犁耕翻和常规播种机不能使用,这就要求农民增加新的生产投入,再加上农民自身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从而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困难。
  4.3 农业机械化的公共服务发展能力还不足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普及应用体系。农机公共服务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改变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引导农民接受保护性工作技术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春地区农机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长期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步伐,在很大程度上还满足不了保护性耕作大规模实施的要求。
  5 对吉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5.1 加强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农机推广、科研为基础,农机专业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2 坚持多元投资与多方捆绑扶持相结合
  以农民投资为主体,充分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机化项目、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粮工程等投资,进行资金整合,捆绑扶持,形成技术、资金、人才、部门等多元一体化管理、共同建设的格局。
  5.3 充分发挥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让各级干部与农民认知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益处,让农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彻底转变观念,同农机部门采取的技术推广送训到户等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充分认识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魏清瑰,本科学历,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对滑油铁谱图像进行自动搜索视场、自动聚焦的计算机辅助视觉系统。文中较详细地描述了由PC机、单片机、CCD摄像机和显微镜组成的这一闭环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流程及控制策略。此外,文中还简要地介绍了如何对现有显微镜载物平台进行机械改装以满足本系统对三维控制的高准确度要求。本系统对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快速、准确,克服了显微镜手动调节动作慢、随机误差大等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水稻一生都应该在有水环境下才能生长良好,部分种植者更没有按水稻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进行补水,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根系和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导致病虫害加重。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水层管理技术要点,在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可大量节约用水。  关键词:水稻田;管理;节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
摘要:大豆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以东北大豆质量最好,产量最高,是全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植物油源和蛋白质最廉价的来源之一。要想种植出优质高产大豆,选种是关键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的选种与播种,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大豆;选种;播种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2  1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准确度石英谐振式力传感器,针对其在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到实验进行了研究,解决了组合式结构石英传感器的蠕变问题,并研究了传感器的稳定性与谐
摘要:林农间作是指我国南北各地群众培育人工林的传统习惯。为了充分利用幼林行间的空隙,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抚育了幼林,达到了以耕代抚,以副促林,林农双丰收的目的。这不论从生物学或经济收益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林农间作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林农间作;好处;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753.5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坏死.又称压力性溃疡. 多见于昏迷、尿失禁、营养缺乏、长期卧床等不能自主翻身的重病患者.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疾病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4]. 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 为脓毒症患者提供重要脏器功能支持、 更好的脏器功能监测, 以及重症感
期刊
本文就弧齿锥齿轮铣齿机传动误差检测的特点、难点、数学模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作者研制的测试系统的实测效果.
本文介绍了钢丝裂纹定量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实现裂纹的准确定位和定量评价。该检测仪可应用于表面受油泥或其它非导磁性材料覆盖的钢丝的在线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掌握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对于玉米种植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5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极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