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什么是城市化?其内涵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城市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功能,而生态功能是众多功能中最脆弱的。世界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紧张等“城市病”,激发着人类心灵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人地和谐”思想,促使人们逃离城市,走进田园,全身心地投入乡野之中。城市的生态功能已慢慢向乡村地区休闲旅游方向转移,从而出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农村,导致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进一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2、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包装,为人们提供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该产业呈现迅速崛起趋势,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乡村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突出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体验性,三是休闲性。休闲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参与认识农业和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乡村特有的生态旅游功能明显优于现有的城市环境。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契合城市人的身心需求。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城市中本来承载的休闲功能已经一步步转移到乡村地区了。
3、城市休闲旅游向乡村转移的影响
休闲旅游在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身在现代都市的人群得到了休闲娱乐,缓解身心压力。农村旅游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在发展中产生的利弊。
3.1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风光、民族习俗,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与潜力。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乡村地区的当地人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在不抛弃土地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性行业,如将自己的住房转变为乡村旅馆等。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当地加强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2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消极作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刀,在促进目的地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
实现旅游的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因此,一般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可观。对于当地一些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他们往往能够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容易引起乡村地区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对土地需求量的迅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价上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住宿条件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传统农业结构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收入结构较单一,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如公共设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规划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若选址及设计不当,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如图1所示为株洲地区一乡村景区,开发的土地资源没有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严重退化。
图1
4、在功能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
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避免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对农村资源、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区的整体环境,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的研究力度,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合理极限指标,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加强规划,夯实基础:地区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于保护,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地区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农村更方便地接受城市功能的扩展和辐射。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好城乡关系,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和谐、稳步向进,实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的迁入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
周柳(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刘姣(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什么是城市化?其内涵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城市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功能,而生态功能是众多功能中最脆弱的。世界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紧张等“城市病”,激发着人类心灵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人地和谐”思想,促使人们逃离城市,走进田园,全身心地投入乡野之中。城市的生态功能已慢慢向乡村地区休闲旅游方向转移,从而出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农村,导致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进一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2、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包装,为人们提供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该产业呈现迅速崛起趋势,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乡村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突出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体验性,三是休闲性。休闲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参与认识农业和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乡村特有的生态旅游功能明显优于现有的城市环境。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契合城市人的身心需求。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城市中本来承载的休闲功能已经一步步转移到乡村地区了。
3、城市休闲旅游向乡村转移的影响
休闲旅游在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身在现代都市的人群得到了休闲娱乐,缓解身心压力。农村旅游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在发展中产生的利弊。
3.1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风光、民族习俗,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与潜力。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乡村地区的当地人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在不抛弃土地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性行业,如将自己的住房转变为乡村旅馆等。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当地加强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2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消极作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刀,在促进目的地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
实现旅游的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因此,一般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可观。对于当地一些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他们往往能够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容易引起乡村地区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对土地需求量的迅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价上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住宿条件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传统农业结构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收入结构较单一,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如公共设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规划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若选址及设计不当,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如图1所示为株洲地区一乡村景区,开发的土地资源没有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严重退化。
图1
4、在功能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
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避免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对农村资源、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区的整体环境,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的研究力度,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合理极限指标,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加强规划,夯实基础:地区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于保护,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地区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农村更方便地接受城市功能的扩展和辐射。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好城乡关系,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和谐、稳步向进,实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的迁入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
周柳(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刘姣(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