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水质监测,可以更好的了解环境卫生条件,并保障机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安全。在具体水质监测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水质监测质量进行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文中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并进一步对加强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意义;内容;措施
在水质监测工作中,主要是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变化趋势进行监视和测定,并对水质状况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获取到更为准、完整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为政府部门制定水资源各项决策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强化质量控制,即针对各种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把控,确保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以此来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为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一、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较为忽略,这也导致水资源污染情况日益加剧。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守对水质量进行监测,以此来实现对水环境的改善,尽量减少或是避免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水质监测作为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水环境较为复杂,再加之水自身具有流动性,变化较快,呈现出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受人类因素和空间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要重视质量控制,以此来确保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提高监测数据的权威性,确保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二、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
(一)水质检测采样控制
采样是水质监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采样的质量管会对水质检测的最终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采样过程中,需要依据采样布点原则,所采取的水椚要能够对该地区水质量情况进行反映,确保水样的代表性。在具体采样过程中,合理设置布点,严格遵循信息完整性和选样尺度合适原则来确定抽样点。由于水的质量处于不同环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采取到合适样本后,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样本的质量。即在对盛放样本的仪器进行仔细清洗,避免采集的样本受到二次污染,或是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二)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选用后运输阶段和样品在实验室的保存阶段。样品在此阶段应严格保证其本身的状态,避免外界影响其质量。
其中,在样品运输时,应把样本密封起来,避免运输过程中样本的泼洒;运输过程控制样本所在环境的温度,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样品运输到实验室后应贴上标签避免混乱。在实验室的保存过程中,应对实验室内进行清理,包括对检测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的清理,减少室内的温度、湿度、电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设校正溶液,可反映实验中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检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样品进行检测过程中应尽量使得在相同条件下检测,根据检测的仪器设备设定检测样品数量,检测中因遵循随机抽取原则,单次抽取样品数量不少于2个,每次检测中应选择一个对比溶液。样品试剂的配置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实施,每批样品在检测时,应分两次进行颜色测定,控制在反映过程中的温度影响,温差控制在3℃以内,保证不同批次样本的分析中的准确性。
(四)数据审核的质量控制
检测所得的最终数据应进行三级审核制度。对检测结果的检测结果应认真填写,对最终样品结果相互审核。数据要先进行校对,然后再送往上一级进行签字确认,确认后再次进行数据核对,整个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数据错误应马上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修改。
三、加强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
不同的监测方法所得到的监测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能够获得更为准确和合理的监测结果,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在具体选择监测方法时,要根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参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宜的监测方法。
(二)对监测环境进行控制
水质监测环境也会对水质监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水质监测过程中,需要针对所选择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环境能够与监测方法所要求的特殊环境条件相符。如在对微生物进行监测时,则要求在缓冲间或是无菌操作的环境中进行。即通过提供科学的监测环境,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
(三)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需要。此外,要确保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温、通风等都能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环境条件不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及操作性。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工作,使实验室环境保持清洁、整齐,合理进行布局。通过强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实验室的环境质量,为水质监测质量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选择水質监测点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监测地区的水文特点,针对当地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监测形式,并将其进行全理分布。而且监测点的确定也要与当地地理特性相符。即当水质监测点处于渗坑或是渗井位置时,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下水体污染块状特点,设置监测点位置时要使其与地下水流保持垂直或平行。对于地区性渗井或是渗坑,其含水层渗透性较差情况下,容易发生点状污染,在设置监测点时尽量使其与污染源保持最近的距离。
(五)培养水质监测专业人员
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保证。水质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监测质量,因此要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水质监测人员的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业务培训及岗前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充分的调动起监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关键人员的资格审核,以此来全面提升水质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对水质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的提高水质量监测工作的质量,为水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发挥出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对具体的监测结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质量控制,通过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并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水质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全面提升水质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水环境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论水质监测中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10.
[2]张荣强.浅析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水利技术监督,2014,06.
[3]王瑛,张楠.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探析[J].福建农业,2017,02.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意义;内容;措施
在水质监测工作中,主要是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变化趋势进行监视和测定,并对水质状况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获取到更为准、完整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为政府部门制定水资源各项决策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强化质量控制,即针对各种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把控,确保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以此来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为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一、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较为忽略,这也导致水资源污染情况日益加剧。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守对水质量进行监测,以此来实现对水环境的改善,尽量减少或是避免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水质监测作为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水环境较为复杂,再加之水自身具有流动性,变化较快,呈现出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受人类因素和空间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要重视质量控制,以此来确保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提高监测数据的权威性,确保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二、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
(一)水质检测采样控制
采样是水质监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采样的质量管会对水质检测的最终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采样过程中,需要依据采样布点原则,所采取的水椚要能够对该地区水质量情况进行反映,确保水样的代表性。在具体采样过程中,合理设置布点,严格遵循信息完整性和选样尺度合适原则来确定抽样点。由于水的质量处于不同环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采取到合适样本后,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样本的质量。即在对盛放样本的仪器进行仔细清洗,避免采集的样本受到二次污染,或是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二)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选用后运输阶段和样品在实验室的保存阶段。样品在此阶段应严格保证其本身的状态,避免外界影响其质量。
其中,在样品运输时,应把样本密封起来,避免运输过程中样本的泼洒;运输过程控制样本所在环境的温度,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样品运输到实验室后应贴上标签避免混乱。在实验室的保存过程中,应对实验室内进行清理,包括对检测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的清理,减少室内的温度、湿度、电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设校正溶液,可反映实验中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检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样品进行检测过程中应尽量使得在相同条件下检测,根据检测的仪器设备设定检测样品数量,检测中因遵循随机抽取原则,单次抽取样品数量不少于2个,每次检测中应选择一个对比溶液。样品试剂的配置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实施,每批样品在检测时,应分两次进行颜色测定,控制在反映过程中的温度影响,温差控制在3℃以内,保证不同批次样本的分析中的准确性。
(四)数据审核的质量控制
检测所得的最终数据应进行三级审核制度。对检测结果的检测结果应认真填写,对最终样品结果相互审核。数据要先进行校对,然后再送往上一级进行签字确认,确认后再次进行数据核对,整个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数据错误应马上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修改。
三、加强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
不同的监测方法所得到的监测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能够获得更为准确和合理的监测结果,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在具体选择监测方法时,要根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参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宜的监测方法。
(二)对监测环境进行控制
水质监测环境也会对水质监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水质监测过程中,需要针对所选择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环境能够与监测方法所要求的特殊环境条件相符。如在对微生物进行监测时,则要求在缓冲间或是无菌操作的环境中进行。即通过提供科学的监测环境,全面提升水质监测的质量。
(三)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需要。此外,要确保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温、通风等都能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环境条件不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及操作性。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工作,使实验室环境保持清洁、整齐,合理进行布局。通过强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实验室的环境质量,为水质监测质量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选择水質监测点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监测地区的水文特点,针对当地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监测形式,并将其进行全理分布。而且监测点的确定也要与当地地理特性相符。即当水质监测点处于渗坑或是渗井位置时,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下水体污染块状特点,设置监测点位置时要使其与地下水流保持垂直或平行。对于地区性渗井或是渗坑,其含水层渗透性较差情况下,容易发生点状污染,在设置监测点时尽量使其与污染源保持最近的距离。
(五)培养水质监测专业人员
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保证。水质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监测质量,因此要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水质监测人员的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业务培训及岗前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充分的调动起监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关键人员的资格审核,以此来全面提升水质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对水质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的提高水质量监测工作的质量,为水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发挥出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对具体的监测结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质量控制,通过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并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水质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全面提升水质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水环境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论水质监测中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10.
[2]张荣强.浅析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水利技术监督,2014,06.
[3]王瑛,张楠.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探析[J].福建农业,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