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夏,我真的去了一次周庄。
正午时分,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过很长一段茶楼、酒肆、歌舞厅组成的“长廊”,终于见到了那方心仪已久的土地。正待细细地寻觅昔日梦中的幻景时,思绪却忽然被阵阵鼎沸的嘈杂声惊扰。循声望去,那嘈杂之声出自古巷两旁鳞次栉比的食坊、酒楼,出自密密麻麻的摊床、商店,出自人头攒动的各色游客组成的长街人海。尽管老宅的格局仍如聊斋故事中一般,然而眼前的人流、物流早把老街那仅有的一线天光塞得满满当当,我心中禁不住涌出一种淡淡的失落和迷惘。
周庄,你似乎并非我心仪已久的模样。你那恬淡宁静的氛围在哪里?你那由古运河的浸染而生出的沁人心脾的情致在哪里?
走出摩肩接踵的古巷,我和朋友来到水巷码头,想感受一下“船从家中过”的滋味,于是攀上了一只漆得明黄的木船。枯坐船头,蓦地想起在一幅油画里认识的周庄:古老的运河上,横跨着垂直相连的两座拱桥,粉墙黛瓦静静地倒映水中。如今,我正乘船行进在那画境之中。然而,双桥犹在,但古运河那清粼粼的流水却被一艘接一艘的木船遮蓋得严严实实,哪里还有倒影可寻?
周庄,这就是你吗?你那神秘幽远如江南丝竹的水韵在哪里?沿河旧屋的雕花格窗中那一张张灵秀的笑脸在哪里?
有人说,周庄并没有变,桥还是那些桥,屋还是那些屋,水还是那方水。这话也许并不错,周庄的格局、框架的确还都是明摆着的,那粉墙黛瓦的做工似乎还大大超出了旧时的工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所涂抹,所淹没。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
我曾几次去过西欧,对那里文物般的老城十分惊叹:街巷、河流、老屋,狭窄的疙疙瘩瘩的路面以至整个城区的格局,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老屋仍是世袭的主人,店铺还是当年的规模。就连三四百年前邮局的邮筒,以及开启邮筒的钥匙至今仍然完好地使用着,而我们呢?
(节选自王本道《远去的周庄》。题目为作者加)
阅读点滴
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行文,却在叙述对象时运用了第二人称,情感率真炽烈,饱满丰沛;笔触温润细腻,沉稳婉丽。行文中采用对比手法和大量的问句来表现梦幻与现实中的周庄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在对待传统文化时的不同态度。
文末,作者讲述了自己去西欧的所见所闻,在对比中表达了他对文明失落的遗憾和对未来的希冀。
正午时分,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过很长一段茶楼、酒肆、歌舞厅组成的“长廊”,终于见到了那方心仪已久的土地。正待细细地寻觅昔日梦中的幻景时,思绪却忽然被阵阵鼎沸的嘈杂声惊扰。循声望去,那嘈杂之声出自古巷两旁鳞次栉比的食坊、酒楼,出自密密麻麻的摊床、商店,出自人头攒动的各色游客组成的长街人海。尽管老宅的格局仍如聊斋故事中一般,然而眼前的人流、物流早把老街那仅有的一线天光塞得满满当当,我心中禁不住涌出一种淡淡的失落和迷惘。
周庄,你似乎并非我心仪已久的模样。你那恬淡宁静的氛围在哪里?你那由古运河的浸染而生出的沁人心脾的情致在哪里?
走出摩肩接踵的古巷,我和朋友来到水巷码头,想感受一下“船从家中过”的滋味,于是攀上了一只漆得明黄的木船。枯坐船头,蓦地想起在一幅油画里认识的周庄:古老的运河上,横跨着垂直相连的两座拱桥,粉墙黛瓦静静地倒映水中。如今,我正乘船行进在那画境之中。然而,双桥犹在,但古运河那清粼粼的流水却被一艘接一艘的木船遮蓋得严严实实,哪里还有倒影可寻?
周庄,这就是你吗?你那神秘幽远如江南丝竹的水韵在哪里?沿河旧屋的雕花格窗中那一张张灵秀的笑脸在哪里?
有人说,周庄并没有变,桥还是那些桥,屋还是那些屋,水还是那方水。这话也许并不错,周庄的格局、框架的确还都是明摆着的,那粉墙黛瓦的做工似乎还大大超出了旧时的工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所涂抹,所淹没。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
我曾几次去过西欧,对那里文物般的老城十分惊叹:街巷、河流、老屋,狭窄的疙疙瘩瘩的路面以至整个城区的格局,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老屋仍是世袭的主人,店铺还是当年的规模。就连三四百年前邮局的邮筒,以及开启邮筒的钥匙至今仍然完好地使用着,而我们呢?
(节选自王本道《远去的周庄》。题目为作者加)
阅读点滴
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行文,却在叙述对象时运用了第二人称,情感率真炽烈,饱满丰沛;笔触温润细腻,沉稳婉丽。行文中采用对比手法和大量的问句来表现梦幻与现实中的周庄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在对待传统文化时的不同态度。
文末,作者讲述了自己去西欧的所见所闻,在对比中表达了他对文明失落的遗憾和对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