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how──倾听心声:
我非常喜欢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句名言:“我们命定的目标,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即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更进一步。”
姚文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200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一直任教于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中级教练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手,多次承担各级信息技术开放课,先后辅导十几名学生获得省级信息学竞赛一、二等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别让不良的情绪影响教育的心境》、《山寨文化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等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在《电脑爱好者》、《电脑迷》等计算机报刊上发表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方面的文章一百余篇。
● 锲子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辅导员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过,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还不太普及,尤其是在苏北欠发达地区,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有两手准备,弱化计算机相关课程,强化数学教育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都曾经是我们的重点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够在没有计算机课程可教的情况下,能顺利走上数学教师的工作岗位。随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迅猛发展,等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弟学妹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和我们大不相同。
从事高中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十年有余,见证了课程名称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教学目标从软件应用技巧到提升信息素养的转换、考试方式从等级考试(会考)到学业水平测试的演变。我想以此文为契机,重温自己的专业理想,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研究型教师,为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 个人困顿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除了繁忙的工作,更让人无奈的是尴尬的学科地位,且不说工资待遇低,各种晋级评优指标通常也与我们计算机教师无缘。为了能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有所建树,我只能比以往更加认真对待备课上课、硬件维修、竞赛辅导、教师培训等工作。连续多年的付出和坚持,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后来学校又陆续来了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我也有幸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第一任组长。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主动辞去了组长的职务。为了能在专业发展方面展示自己的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非常希望能在信息学竞赛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光有热情不行,加上我县小学和初中的信息学竞赛辅导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加班加点,辛苦辅导多年,却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作为一名收入相对较低的计算机教师,身处物价飙升的时代,有人曾计划邀请我入股开办一个大型的网吧,虽然这个计划能够帮助我显著增加收入,但由于担心网吧会影响一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毅然选择了拒绝。尽管我非常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汗水,赚一些外快来贴补家用,但绝不想通过一种可能影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获得。我也曾报考过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的自学考试,希望能有更多用来兼职的一技之长,第一年报考两门课程,辛苦熬夜大半年,正式考试的时间竟然和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时间冲突,只能全力投入到学生考试的组织工作中去,自考之路自此无果而终。后来我又选择过专业投稿这条兼职之路,在不到四年的业余时间内,先后在《电脑爱好者》、《电脑迷》、《网友世界》等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文章,但花在写稿上的时间增多了,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也逐渐减退,教学水平也因此开始停滞不前,虽然能赚到一些稿费,但我仍然惶恐不安,总觉得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教育生活。
● 现实困境
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江苏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行列,能否合格不仅与必修四门学科得A加分直接挂钩,而且与高考报名资格紧密相关,这让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学科蓬勃发展的希望。学业水平测试实施后,学校不仅加大了硬件投入的力度,新增机房的数量甚至超过原来的总和,而且也增加了多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时安排上也完全按照省标要求,高一必修、高二选修都是史无前例的一周两课时,让我们能够从容地按照教学计划备课上课。
接下来的两年,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我校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这样的结果,本来对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试题数量的减少,测试时间也相应变短,通过测试的难度也随之降低。从学校层面开始逐渐减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苏北地区的几乎所有的兄弟学校,尤其是升学压力更大的四星级高中,都不约而同地将高一信息技术调整为每周一课时,省下来的一课时,有些学校安排给了通用技术,有些学校则另作他用,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很高的好事,就这样慢慢又演变成课时不足的坏事。而到了高二,因为要复习应考,通常还是每周两课时,但学业水平测试一旦结束,也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彻底终结,除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之外,几乎没有人关心高二还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实际的上课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十周,每周一课时,一学年就是四十课时,而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总参考课时也在四十课时左右,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学年才能将其学完,到高二再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然而,从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开始,省教育考试院又将测试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2月底,也就是从高二下学期提前到上学期,虽然能够错开其他四门必修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为全社会更加关注的小高考预留下宝贵的复习冲刺时间,但留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无疑又少了一个多月,这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选修课时雪上加霜,本来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多个模块可供学生选修,但为了用更短的时间取得很高的通过率,绝大多数学校都统一开设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程,以便于降低通过考试的难度,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也因此开始渐渐流于形式。
除了课时不足之外,本地区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也是漏洞百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和开课率都不如人意。例如,我所在的县城有三所较好的民办初中,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学校,彼此之间的升学率竞争相当激烈,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教师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任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事情时有发生。
新课程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技术类课程的实施水平,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中学生普遍缺少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要开齐开足各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再明确的课时计划,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很容易成为空谈;再生动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基本的课时保证,也只能囫囵吞枣;再巨大的精力投入,如果没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注定是步履维艰。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讲解、复习甚至背诵选择题、努力上机练习等应试教育模式下屡试不爽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为学生的高考之路移开一块绊脚石。但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高中学生而言,虽然能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但是搜集加工、管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却很难完全达标。忽视甚至放弃选修课程,而通过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在合格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却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渐行渐远。对于任何一个有教育良知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身处“明知不可为,仍然要勉强为之,即便尽力而为,却注定收效甚微”的教育现状。
● 突围与坚守
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怨天尤人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害无益。在不能改变基础教育现状之前,先要努力改变我们自己。
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及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基础水平测试等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况调查,不仅可以据此选拔出能参加信息学奥赛辅导班的学生,而且能够迅速找到那些计算机使用水平较差甚至是零起点的学生。为了便于实施分层教学,我通常都会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来安排上机位置,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不尽相同的“问题式”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的分组广播和电子举手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并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分层教学之后,绝大多数零起点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教学时,我又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搭配而坐的原则来安排上机座位,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将网页制作方法等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可以单独进行又逐步递进的学习任务,倡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将创建维护个人博客或微博与网络信息交流这一主题结合,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工作与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这一主题结合,从分工搜集网页素材到文本信息编辑加工,从前期网页制作到后期网站美化,从网站评比到上传校园网服务器,都由每个小组长牵头组织,让学生们自己分工完成。
由于学业水平测试是否通过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报名,到了学业水平测试前的模拟练习阶段,我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模拟成绩,因人而异地安排上机座位,让每一个练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都能坐在较好的学生旁边,以便于他们及时主动地寻求手把手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做好督查和个别指导工作。几年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比我每一节课都竭尽全力去讲的效果要好很多,缺点是占用了水平较高的那部分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但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顺利通过测试,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在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如此,正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力争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将自己坚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打造成平等、互动、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中学教育现实的种种不利影响,我仍然会勇往直前,全力成就最好的自己,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编者感言:
姚老师讲述的个人教育经历,让我体味到,“坚守”的重量犹如披挂着一身雨滴的彩虹,“坚守”不只意味着遒劲的意志力,更意味着深刻的展望。
“坚守”在个体情状与教育环境的合力中延宕,姚老师身处其中,困顿与突围相互角力,他不断调试自己的“视域”,勾勒出“坚守”的辩证图式。
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借此与姚老师共勉,与天下师者共勉。
我非常喜欢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句名言:“我们命定的目标,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即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更进一步。”
姚文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200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一直任教于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中级教练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手,多次承担各级信息技术开放课,先后辅导十几名学生获得省级信息学竞赛一、二等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别让不良的情绪影响教育的心境》、《山寨文化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等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在《电脑爱好者》、《电脑迷》等计算机报刊上发表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方面的文章一百余篇。
● 锲子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辅导员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过,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还不太普及,尤其是在苏北欠发达地区,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有两手准备,弱化计算机相关课程,强化数学教育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都曾经是我们的重点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够在没有计算机课程可教的情况下,能顺利走上数学教师的工作岗位。随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迅猛发展,等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弟学妹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和我们大不相同。
从事高中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十年有余,见证了课程名称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教学目标从软件应用技巧到提升信息素养的转换、考试方式从等级考试(会考)到学业水平测试的演变。我想以此文为契机,重温自己的专业理想,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研究型教师,为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 个人困顿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除了繁忙的工作,更让人无奈的是尴尬的学科地位,且不说工资待遇低,各种晋级评优指标通常也与我们计算机教师无缘。为了能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有所建树,我只能比以往更加认真对待备课上课、硬件维修、竞赛辅导、教师培训等工作。连续多年的付出和坚持,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后来学校又陆续来了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我也有幸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第一任组长。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主动辞去了组长的职务。为了能在专业发展方面展示自己的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非常希望能在信息学竞赛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光有热情不行,加上我县小学和初中的信息学竞赛辅导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加班加点,辛苦辅导多年,却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作为一名收入相对较低的计算机教师,身处物价飙升的时代,有人曾计划邀请我入股开办一个大型的网吧,虽然这个计划能够帮助我显著增加收入,但由于担心网吧会影响一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毅然选择了拒绝。尽管我非常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汗水,赚一些外快来贴补家用,但绝不想通过一种可能影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获得。我也曾报考过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的自学考试,希望能有更多用来兼职的一技之长,第一年报考两门课程,辛苦熬夜大半年,正式考试的时间竟然和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时间冲突,只能全力投入到学生考试的组织工作中去,自考之路自此无果而终。后来我又选择过专业投稿这条兼职之路,在不到四年的业余时间内,先后在《电脑爱好者》、《电脑迷》、《网友世界》等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文章,但花在写稿上的时间增多了,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也逐渐减退,教学水平也因此开始停滞不前,虽然能赚到一些稿费,但我仍然惶恐不安,总觉得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教育生活。
● 现实困境
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江苏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行列,能否合格不仅与必修四门学科得A加分直接挂钩,而且与高考报名资格紧密相关,这让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学科蓬勃发展的希望。学业水平测试实施后,学校不仅加大了硬件投入的力度,新增机房的数量甚至超过原来的总和,而且也增加了多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时安排上也完全按照省标要求,高一必修、高二选修都是史无前例的一周两课时,让我们能够从容地按照教学计划备课上课。
接下来的两年,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我校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这样的结果,本来对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试题数量的减少,测试时间也相应变短,通过测试的难度也随之降低。从学校层面开始逐渐减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苏北地区的几乎所有的兄弟学校,尤其是升学压力更大的四星级高中,都不约而同地将高一信息技术调整为每周一课时,省下来的一课时,有些学校安排给了通用技术,有些学校则另作他用,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很高的好事,就这样慢慢又演变成课时不足的坏事。而到了高二,因为要复习应考,通常还是每周两课时,但学业水平测试一旦结束,也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彻底终结,除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之外,几乎没有人关心高二还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实际的上课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十周,每周一课时,一学年就是四十课时,而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总参考课时也在四十课时左右,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学年才能将其学完,到高二再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然而,从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开始,省教育考试院又将测试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2月底,也就是从高二下学期提前到上学期,虽然能够错开其他四门必修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为全社会更加关注的小高考预留下宝贵的复习冲刺时间,但留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无疑又少了一个多月,这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选修课时雪上加霜,本来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多个模块可供学生选修,但为了用更短的时间取得很高的通过率,绝大多数学校都统一开设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程,以便于降低通过考试的难度,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也因此开始渐渐流于形式。
除了课时不足之外,本地区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也是漏洞百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和开课率都不如人意。例如,我所在的县城有三所较好的民办初中,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学校,彼此之间的升学率竞争相当激烈,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教师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任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事情时有发生。
新课程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技术类课程的实施水平,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中学生普遍缺少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要开齐开足各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再明确的课时计划,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很容易成为空谈;再生动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基本的课时保证,也只能囫囵吞枣;再巨大的精力投入,如果没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注定是步履维艰。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讲解、复习甚至背诵选择题、努力上机练习等应试教育模式下屡试不爽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为学生的高考之路移开一块绊脚石。但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高中学生而言,虽然能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但是搜集加工、管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却很难完全达标。忽视甚至放弃选修课程,而通过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在合格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却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渐行渐远。对于任何一个有教育良知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身处“明知不可为,仍然要勉强为之,即便尽力而为,却注定收效甚微”的教育现状。
● 突围与坚守
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怨天尤人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害无益。在不能改变基础教育现状之前,先要努力改变我们自己。
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及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基础水平测试等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况调查,不仅可以据此选拔出能参加信息学奥赛辅导班的学生,而且能够迅速找到那些计算机使用水平较差甚至是零起点的学生。为了便于实施分层教学,我通常都会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来安排上机位置,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不尽相同的“问题式”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的分组广播和电子举手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并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分层教学之后,绝大多数零起点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教学时,我又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搭配而坐的原则来安排上机座位,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将网页制作方法等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可以单独进行又逐步递进的学习任务,倡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将创建维护个人博客或微博与网络信息交流这一主题结合,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工作与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这一主题结合,从分工搜集网页素材到文本信息编辑加工,从前期网页制作到后期网站美化,从网站评比到上传校园网服务器,都由每个小组长牵头组织,让学生们自己分工完成。
由于学业水平测试是否通过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报名,到了学业水平测试前的模拟练习阶段,我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模拟成绩,因人而异地安排上机座位,让每一个练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都能坐在较好的学生旁边,以便于他们及时主动地寻求手把手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做好督查和个别指导工作。几年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比我每一节课都竭尽全力去讲的效果要好很多,缺点是占用了水平较高的那部分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但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顺利通过测试,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在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如此,正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力争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将自己坚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打造成平等、互动、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中学教育现实的种种不利影响,我仍然会勇往直前,全力成就最好的自己,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编者感言:
姚老师讲述的个人教育经历,让我体味到,“坚守”的重量犹如披挂着一身雨滴的彩虹,“坚守”不只意味着遒劲的意志力,更意味着深刻的展望。
“坚守”在个体情状与教育环境的合力中延宕,姚老师身处其中,困顿与突围相互角力,他不断调试自己的“视域”,勾勒出“坚守”的辩证图式。
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借此与姚老师共勉,与天下师者共勉。